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燃燒了一千多年的香燭,竟然在蘇州

燃燒了一千多年的香燭,竟然在蘇州

我是土生土長的蘇州黎里人,打我記事起,家裡每年都要去當地的城隍廟燒香。廟裡有個道長,帶著一群俗家弟子,主持著道觀的日常活動,接待每年過年時陸續趕來的香客。

圖片由作者拍攝

追其歷史,可溯至唐。傳說唐太宗第十四子李明,初封為曹王,後任蘇州刺史,在任期間頗有惠政。據民間傳說,他到任那一年正遇特大蝗災,農家顆粒無收,叫苦連天。當時,黎里禊湖邊上有一座官倉,貯糧萬石,李明本想奏明父皇后再開倉賑災,可救災如救火,時間上等不及了,於是,就立即下令開倉濟民。百姓們渡過了難關,可有人在京城參了一本,說李明私開官倉,按大唐律法當斬。李明自忖道:父皇處置此事,實是為難,如不殺他,當眾說不過去;如殺他,則親情難捨。於是,李明就毅然投入禊湖自盡。周圍老百姓聞訊,悲痛萬分,紛紛捐資出力,為他建祠塑像。據說這就是道院最初的來歷。

圖片由作者拍攝

關於禊湖道院的「前世」還有一種說法:唐末,淮兵圍蘇,吳越錢氏禱於李明祠,頗有靈應,於是,封其為昭靈侯,並改祠為廟。宋元間,當地人俗呼昭靈侯為城隍神,故昭靈侯廟又名城隍廟。是處自宋以來,名稱不無變化,建築興廢無常,修繕代有所繼。現在所見,是1998年當地政府按光緒九年重修後的基本格局全面修復的結果。

道觀的山門原本掛的是「吉祥如意」,如今改回了「昭靈感應」,復活了禊湖道院的歷史。

圖片由作者拍攝

禊湖道院西側的秋禊橋,為三孔梁式石橋,俗稱「極擱橋」,橋面石鋪得每塊都不平,走在上面,總發出「極擱」之聲,當地人呼之為「勿歇不停極擱橋」。之所以會發出「極擱」之聲,乃是造橋時工匠設計的巧思。每塊石板之間留有縫隙,石板也不平,人走上去便「極擱、極擱」。

圖片由作者拍攝

城隍廟是當地人對道觀的俗稱,本作禊湖道院。「禊湖道院」的「禊」,問很多當地人,大半都會讀錯成「qì」。其實這個「禊」字和「契」字不同音,讀「xì」。

圖片由作者拍攝

正殿城隍殿,供奉當地的城隍老爺。

圖片由作者拍攝

正殿西側原本是財神殿,現改為觀音殿。

圖片由作者拍攝

正殿後方是斗姆殿,據說掌管著日月星辰。

圖片由作者拍攝

城隍殿東側是香火旺盛的財神殿。

圖片由作者拍攝

由於城隍殿不便進殿拍攝,只拍攝了城隍殿外部建築。

圖片由作者拍攝

每年前去燒香的城隍廟,竟有如此悠久的歷史。燃燒千年的香燭,在古鎮復興的大背景下,仍會燃燒不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她從江南姍姍來 的精彩文章:

TAG:她從江南姍姍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