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不願意討好,他們選擇「社交隱身」

不願意討好,他們選擇「社交隱身」

前段時間,我看到一本漫畫,名字叫做《芬蘭人的噩夢》(Korhonen, 2018)。芬蘭的地理位置特殊,有一部分位於北極圈內,這個國家人口極少,又有著漫長的黑夜與冬天,因此書的作者Karoliina Korhonen認為,芬蘭人有著一種特殊的內向性格——因為他們是如此的缺乏社交。

作者用馬蒂這個人物,表達了一個普通芬蘭人的噩夢時刻,比如:

怎麼樣,有沒有覺得,這些噩夢時刻有些熟悉?「芬蘭人的噩夢時刻」不止屬於芬蘭人。應該說,它屬於全世界害怕社交的人類。因此,有一個詞被社恐聯盟製造出來:

這本漫畫讓我想到,後台也有粉絲留言表達過:ta一直希望是一個在社交場合中不要引起他人注意的人,最好獨自悄悄地存在,被人注意到會讓ta不舒服。但ta同時又想知道,這是不是一種問題?

今天我們就要來聊聊,在社交中「隱形」的這麼一群人。

社交中的「隱形人」指的是那些「由於主觀的意願,或者客觀的局限,不希望在社交場合引起他人注意的人」。

不同的社交場景中隱形的程度和類型都會有所不同:

有些人不願意在任何形式的社交場合引起注意。他們是如此地容易覺得窘迫,大多數時候他們都沉默寡言、低頭沒有太多表情。

也有一些人能夠處理特定的社交形式, 比如能夠處理與少數幾個人的日常相處,但無法面對「比較重要的人」的注意;或者是能夠應付工作形式的發言,卻會對私人式的交往無所適從。

還有一種人,只是自己認為自己「不引起注意」,實際上在他人眼中他們高冷、孤傲,刻意與人群劃開距離。

最後一種,是那些實際上不隱形、自己也認為自己不隱形,但內心始終懷有不適感,一直期許「要是更不引人注意就好了」——只是強行應付。

這些人的內心也許不是沒有孤獨感,只是相比於尷尬、猜測、被拒絕、不被喜歡等負面感受,孤獨是一種更平靜、也因而相對更舒適的狀態。他們主動嚮往著更加疏離的狀態。

他們不一定完全符合社交焦慮障礙的診斷,但儘管表現不同、程度各異,這些人都有一定程度的「與社會評價相關的焦慮」。

「與社會評價相關的焦慮」(Social-evaluative anxiety)是指在社交情境里的壓力、不適、恐懼、焦慮的體驗,而這些體驗的本質是對於來自他人的負面評價的恐懼,害怕失去社交性的肯定(Watson & Friend, 1969)。

他們對社交情境焦慮且警覺,還會主動迴避讓自己害怕的社交情境,或是帶著強烈的焦慮去忍受。

1.注意力分配偏差

(Rooijen, Ploeger & Kret, 2017)

大量研究發現,在具有「與社會評價相關的焦慮感(後文簡稱社交焦慮)」的那些人身上,存在著注意力分配的偏差。

這些偏差,影響了他們對自我、他人、世界的理解,從而影響了他們對於外界刺激的反應、和他們行為策略的選擇。

a.對於「威脅信號」的注意力偏差

1986年,心理學家MacLeod, Mathews 和Tata發明了「點探測任務」來研究人們注意力分配的偏差。

在屏幕上,兩張臉(或兩個詞語)同時出現在屏幕的兩側,一邊是中立的表情/含義,另一邊是有情緒的表情/含義。隨後,這兩張臉(或兩個詞語)消失,一個小圓點出現在剛才臉所處於的位置(兩側中的一側),很快又消失,再讓被試者反應指出圓點剛剛出現在哪邊。

這個實驗會記錄人們花了多長時間反應出圓點的位置。實驗者認為,如果反應速度更快,說明被試對於那一類的表情的注意力分配更多。

這個實驗被廣泛應用,儘管目前還有一些不同的結果在被展開討論,但有一個被公認的結果顯示:那些懷有社交焦慮的人,對「憤怒」這種具有威脅性的臉反應更快,也就是說,他們會給「威脅性的信息」分配更多注意力。

後來,基於這個實驗的一個加強版實驗還發現:這些人的注意力還會更長久地被這些「威脅性的信息」吸引,難以從上面移開注意。

因此,這些人客觀評估周圍信息的能力是有所不足的,他們的評估通常更為消極、負面。

比如Seeker(2014)提到,心理學家Thomas Rodebaugh研究發現,社交焦慮者往往會低估自己和他人的關係。社交焦慮者普遍認為自己與朋友之間關係較差;但朋友們的意見卻相反,他們覺得兩人的友誼很牢靠。

當然,對關係的警覺也有一定的好處。警覺的人們會更努力作出利他的舉動,以獲得他人的認可。但一旦當這些人感到「討好」沒有止盡、或非常累人,他們就可能選擇寧可在社交中隱形,放棄贏得他人的認可(即便可能事實上他人已經認可了他們),但也放棄迎合的努力。

b.過度放在自己身上的注意力

(Crozier & Russell,1992)

選擇社交隱形,還和這些人無法從自己的注意力中隱形有關。

社交焦慮的人,很多都有著過高的「自我感知力」(self-consciousness)。這是一種時刻意識到自己的狀態,彷彿始終有人看著自己最細微的一舉一動,每個人都在注意自己,因此感到極大的壓力和容易尷尬。

這種「過於注意到自己的狀態」,會讓人們很容易因為細節就陷入極大的情緒不安,因而無法很好地完成複雜的行動。他們只有默默地確保無人注意的情況下,才能最好地開展行動。

2.「去個體化」的誘惑

(Roeckelein,2006)

去個體化,指的是人們因為融於團體中,更少感受到自身的責任感、不容易被追責,因而會降低內心的準則,減少對自己行動的抑制。

關於去個體化的經典理論,更多談及「融於群體」造成的匿名性,讓人更容易做出不道德的行動。

而在當代理論中,社會心理學家認為,人們自我覺知的下降,才是「去個體化」的最為本質的特徵。當人們處於群體中,他們更多考慮到群體的特徵、文化,而不那麼覺察到自身的個體性。這會帶來人們行為的改變。

「去個體化」的過程可以帶來不同的行動,比如大規模的慈善、或者大規模的暴力。但對於那些社交焦慮的人來說,隱身於群體中,意味著他們的注意力可以一定程度從自身移開;意味著外界更多會對一個群體身份做出評價,而不是他們個體身份。

對於社交焦慮者而言,隱身於群體意味著更多的自由、更少的束縛感、更為舒適——終於有機會稍稍放飛一下自我了。

3.社交技能的缺乏也會導致社交隱形

還有一些在社交中希望隱形的人,純粹是因為沒有掌握應付社交場合的技能。比如在開頭提到的小書《芬蘭人的噩夢》中,一個被廣泛傳播的噩夢是:主角走上公交車,發現沒有單獨一排的座位了——這時雖然還有很多空位,但因為這些空位身邊都已經有人,主角就覺得自己無法去坐——覺得太過尷尬。

這就是因為主角沒有掌握和陌生人之間,淺度的、暫時性的社交技能,比如只是目光交匯,點頭微笑打個招呼。

再比如很多人覺得被人注意很尷尬,是因為沒有掌握在自己出現一些窘況時,迅速使用自嘲的方式使氛圍變得輕鬆。——因為他們不知道該怎麼辦,所以這些場合才會令他們覺得無所適從、壓力很大,從而希望完全隱形。

大量研究已經反覆證明,社交焦慮的狀態會影響人們抓住職場中,本該屬於自己的機會;而缺乏社交支持本身就與大量不良後果相關:包括抑鬱、壓力、甚至更早的死亡。

如果你總是在社交中保持隱形,你永遠沒有機會發現,其實自己是被歡迎的、受到認可的。你也將沒有機會挑戰自己的潛能,或者通過別人的眼睛發現更多的自己。你也很難為自己搭建出一個可靠的社交支持性網路——在其中你們能夠從情感和資源上都互相幫助。

改變人的社交隱形的願望,主要是通過改變注意力偏差和不良認知模式。

1.注意力重塑訓練

a.通過點探測任務訓練「自動化注意力分配」的過程

在前文提到過的點探測任務中,屏幕兩側同時出現兩種刺激信號,其中一邊是中立的情感信號(如中立的表情圖片),另一邊是有敵意的情感信號(如憤怒的情感圖片)。然後信號消失,一個原點會出現在兩側任意一側。

實驗者通過控制圓點出現的位置(讓圓點始終出現在中立信號的一側),通過讓被試者注意圓點的方式,反覆訓練被試的注意力更多投向中立信號的一側。研究顯示,這種訓練方法,能夠有效緩解社交焦慮者對於「威脅信號」的注意力偏好,幫助他們將注意力更多自動分配到中立的信號上去(Dandenea & Baldwin,2004)。

比如, Cowart & Ollendick(2011) 分別對8 歲、9 歲的兒童進行點探測注意偏向訓練,時間是5周, 每周兩次。最後發現社交焦慮兒童在Spence 兒童焦慮問卷中的分數分別降低了62.5%和73.5%。

b.認知偏差調整治療

基於Beck的認知行為療法,認知偏差調整治療,是通過找證據等方式,挑戰人們習以為常的解讀社交信號的認知模式。比如你可以嘗試下述情境:

情境:今天我和同事說一件事,同事沒有直接反應,ta一定是內心在討厭我,不願意理我。

情緒和身體感覺(百分比為感受強度):焦慮 90%,害怕80%,傷心80%;發抖40%,出汗50%

焦慮預期(百分比表示對預期的相信程度):這個人不喜歡我,ta對我沒有真誠更沒有關心。

替代的想法(百分比表示對想法的相信程度):

1 同事可能只是當時有一些別的事在走神,50%;

2 同事可能覺得不知道怎麼回應60%;

3 同事本身是一個不太知道如何回應他人的人,不是針對我50%;

如何找到替代的想法呢?你可以問自己一些問題:支持我負面預期的證據是什麼? 不支持我負面預期的證據是什麼?一個更現實的可能性是什麼?(比如,對方以前一直都會回應我,曾經有一些事讓我感到自己是被ta喜愛的。Or,曾經也有別的人跟我表達過覺得這位同事不會回應人。)

注意,自己的想像並不能作為證據(evidence),比如,你覺得對方很厭煩,但這是你的個人猜想,而不是事實(對方真的表達出厭煩)。

在寫下替代的想法後,還要嘗試去驗證「負面預期是錯誤的」。所以你還要做出實驗。

實驗:找到這位同事,請ta喝奶茶,告訴ta自己正在和自我認知有關的探索和努力,想麻煩ta和你討論一些事。然後把這件事你內心的感受說出來,並詢問對方當時真實的情況。

如果你覺得這種實驗太難,你也可以選擇再和這位同事交流一件你自己的事,並觀察一段時間ta這個人,看看會不會有新的結論。

而當你感到發起交流本身就很困難時,你還可以試著模擬社交中會發生的各種狀況,為自己多演練幾遍,再去實踐。

要注意,關鍵的問題是,不要讓自己在一開始有了負面感受時就選擇迴避,要面對。

簡單來說,如果你覺得自己是一個希望在社交中隱形的人,你要意識到,你可能過多注意到了那些負面的反饋、或者把中立模糊的信息自己解讀為了敵意和反感。

當你的這些下意識的想法發生改變,你會對社交生活有一種全新的感受:它沒有你想像中那麼可怕。社交沒有你以為地那麼痛苦。

到那時,你才會開始享受被人看見、被人注意的過程,能夠客觀地看到他人對自己的肯定,更不會錯失生活中難得的善意。

我相信,到那時你一定會比現在更快樂。

 


來源:KnowYourself

原標題:「我不喜歡引起他人的注意 」

新聞報料

商務合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界面新聞 的精彩文章:

泰國沉船搜救第一日:共找到33人,遇難32人
年輕一代殺死了電視嗎?

TAG:界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