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首流傳千古的宋詞,寫出了古代文人最高的精神風骨

一首流傳千古的宋詞,寫出了古代文人最高的精神風骨

宋朝是詞的天下,詞這類文體藝術的發展,在宋朝達到了最高峰。宋朝詞作大家輩出,最著名的如蘇軾、辛棄疾、柳永、李清照等。在宋朝有一個詞人,詞作獨具一格,後世贊其有蘇軾之風。此人就是陳與義,陳與義雖然詞作不多,但是每首詞都是精品,頗得後人推崇。陳與義曾寫過一首《臨江仙》的詞,此詞可以說寫出了古代文人最高層次的精神風骨,倍受後世文人稱讚。

陳與義的《臨江仙》全詞如下:

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閑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釋義:回憶起當年在午橋暢飲之人,都是英豪。月亮的倒影浮在河面上,隨流水無聲而去。在杏花的疏影之中,我們一起吹竹笛,直到天明十分。二十餘年的歲月,彷彿一場大夢一般,我的身體還在,回首往昔的情景仍然大為震驚。寂寞之時,登上小閣觀賞新雨初晴的景色。古今往來不知多少歷史故事,都在三更十分的漁民口中唱出來。

這首傑出的詞作,乃是陳與義隱居青墩鎮僧舍時所作,陳與義時年四十六歲。詞人回憶起二十多年前,徽宗政和年間,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文人士子暢談理想。其後金兵南下攻打北宋,北宋滅亡。陳與義開始過著逃亡的生活,期間倍受折磨。如今回憶起那時的情景,仍然歷歷在目,不由得百感交集,欲訴胸中萬千言語。

這首詞在抒情之時,並不是直抒胸臆,而是以很委婉的筆墨勾勒出來的,這正是該詞的高明之處。詞的上片,是追憶二十年前與舊遊在一起的盛況。其中,「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尤其著名。「長溝流月」,寫出了超美的空靈意境。而「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在繼承空靈意境的同時,更是體現了那時文人的最高精神風骨。試想,一群文人雅士,於杏花疏影中,吹著竹笛,通宵達旦;這是何等的空靈,何等的超然,何等的自在,何等的精神風骨!

詞的下片,帶我們回到現實之中。「此身雖在堪驚」,現實是痛苦的,是無奈的。然而,痛苦和無奈,於事何補呢?只是傷害自己的身心健康罷了。不如放下前塵,看看雨後初晴的自然美景吧。「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一切古今歷史之事,自有評說。哪怕,是出自三更打漁的漁民口中。

該詞節奏明快,可謂自然天成,不見斧鑿之工,如水到渠成,無矯揉造作之跡,誠為詞中上品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古浮沉 的精彩文章:

道德經:掌握了這條天規,就不會受到傷害,平安過一生

TAG:今古浮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