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學士懸樑自盡尸諫,只為喚醒皇帝的良知,如此忠臣可惜生不逢時

大學士懸樑自盡尸諫,只為喚醒皇帝的良知,如此忠臣可惜生不逢時

道光二十年秋,林則徐因禁煙抗戰獲罪,被革除了兩廣總督職務,留廣州備查原委。次年夏,道光帝將林則徐派到浙江鎮海軍營效力。二十年五月,林則徐再次獲罪,上諭以「廢弛營務」為由,將他發配新疆伊犁效力贖罪。

道光帝對林則徐這一系列的懲治,明眼人都知道皇上是為了向英國人示好,朝野上下均為林則徐感到不平,可是又沒有膽量上奏為林則徐辯護。唯獨大學士、軍機大臣王鼎路不見不平一聲吼,上奏道光帝,要求從輕發落林則徐,不過未獲允准。

王鼎,陝西蒲城縣人,歷任工部、戶部、刑部侍郎。道光二年(1822年)署河南巡撫,五年任軍機大臣,六年授戶部尚書,十八年拜東閣大學士。鴉片戰爭前力主嚴禁鴉片,舉薦林則徐主持禁煙大計。林則徐被道光發配新疆,王鼎深感惋惜。

道光二十一年六月,黃河在河南開封附近的祥符決口,洶湧的黃河水一瀉千里,省城開封被大水圍困,災情嚴重。道光帝將河道總督文沖免職,派王鼎前往河南,督辦河工。王鼎乘機以河工事務繁難,請求道光帝將林則徐派往河南,協助治河工程。王鼎之所以要舉薦林則徐治河也是有根據的,在鴉片戰爭之前,林則徐治河多年成績卓著,因此道光帝准了王鼎的奏,讓林則徐在協助治河工作。

當時,河南地方官員主張放棄開封,把百姓遷至洛陽,另立省城。林則徐到任後,支持王鼎保衛開封,拯救百姓的正確主張,這個建議得到了道光帝的批准和支持。經過艱苦的努力,調動各方力量,加固城牆,力堵進水,終於保住了危城。

大水退去,林則徐又協助王鼎籌辦堵口工程。林則徐以戴罪之身,日夜奔波,朝夕駐在壩上,每天都熬到半夜以後才能睡覺。直到二十二年(1842年)二月,經過將近半年的努力,終於使黃河歸道,決口合攏,止住了水患。

王鼎雖然是大學士、軍機大臣,為官也很清廉正直,但是他沒有治和經驗。此次督辦河工,全仰仗林則徐為其謀劃運籌。所以在慶功會上,王鼎請林則徐坐在首位,並親手把皇帝賜給他的黃馬褂披在林則徐身上,以表彰林則徐為治河第一功臣。

正在治河官員開懷暢飲的之際,忽傳聖旨到,眾人急忙離座接旨,諭旨道:「林則徐於合攏後,著仍往伊犁。欽此。」王鼎頓時愕然,憤憤不平離席,慶功宴也就不歡而散了。王鼎隨即上奏道光帝,力陳:「林則徐協助治理河工,資深得力」,希望道光能按以往慣例,論功行賞,重新起用,起碼應將功折罪,赦免流放。但道光帝無動於衷,沒有改變主意。王鼎無奈,只得與林則徐揮淚而別。

王鼎回到北京後,雖抱病在身,仍上朝慷慨陳詞,向道光帝歷陳林則徐的治河功績,要求對林則徐論功行賞。在場的大學士、首席軍機大臣穆彰阿陰陽怪氣地嘲諷王鼎:「皇上旨意,豈容你隨意篡改?林則徐戍邊,罪有應得,不用王中堂操心!」

王鼎和穆彰阿一直不合,痛恨他欺君誤國,一聽此言,更是怒髮衝冠,指著穆彰阿,怒斥其無恥卑鄙,有如秦檜、嚴嵩。道光帝坐在一旁,佯裝不知,但心中對王鼎之言極不贊同。他隨即讓侍衛強行將王鼎扶送回家。

王鼎回家後,義憤填膺,決定以死諫道光。當夜他寫了一份上給道光的遺疏,彈劾穆彰阿誤國誤民、陷害忠良的十條大罪,並說明林則徐不可棄。寫完後便將其揣在懷中,懸樑自盡了。王鼎希望以尸諫來打動道光帝。

第二天早朝,穆彰阿的心腹陳孚恩見王鼎沒有上朝,知道事情不妙,連忙趕到王府,得知王鼎已經懸樑自盡。他檢查王鼎衣帶,發現了王鼎的遺疏,知道事關重大,立即將王鼎的兒子王沆叫到一旁,威脅說:「遺疏上的這些話,皇上是聽不進去的,如果上奏,一旦觸怒皇上,不但令尊得不到撫恤,而且你這輩子也別想再入仕途。」於是王沆聽從了陳孚恩的話,上報朝廷謊稱王鼎「暴疾」而死。

道光得知王鼎暴疾後,並未深究,晉贈王鼎為太保銜,謚文恪,入祀賢良祠,以此了事。那個做了手腳的陳孚恩,事後將遺疏交給了穆彰阿,由此深受重用,五年後,竟然無功升為軍機大臣。王鼎的尸諫行為固然不可取,不過在那個時代這也是為人臣者最後的一條路,可惜一條忠臣的性命卻沒能喚起道光帝的良知,王鼎這種為國為民,伸張正義的獻身精神,還是值得尊敬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歷史 的精彩文章:

崇禎微服出宮,寫了一個字問測字先生,結果是:當今皇上性命不保
大明皇帝一代不如一代,可卻能開創出了一個強盛的王朝?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