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文學就是被誇大的生活

文學就是被誇大的生活

「畫家在談及自然之美是無限的時候,實際上就是在談論他已經誇大而看到的自然。畫家在說這句話之前,已經把自己誇大的色感投入自然。」(日本小說家、評論家有島武郞《被描畫的花》)

本文選自熊芳芳新書《高考大作文》

(灕江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

日本小說家、評論家有島武郞說:「所謂人就是誇大的動物。比起人是使用器具的動物、會發笑的動物、具有自覺機能的動物這些說法來,我的這個論述更接近揭穿其真相……他所做的都是對自然生活的誇大。……所謂人類的歷史就是發現這種誇大的傾向的歷史。在某一個時代,自然生活的某一個特殊的點被誇大了。在另外的時代,其他的點被誇大了。在某一地方是這一點,而在另外的地方則是另外的點被誇大。就這樣文化形成了,個人的生活形成了……畫家在談及自然之美是無限的時候,實際上就是在談論他已經誇大而看到的自然。畫家在說這句話之前,已經把自己誇大的色感投入自然。」(《被描畫的花》)

我很喜歡這樣的說法。

人就是誇大的動物,而文學就是被誇大的生活。

中國文學同樣如此。本學期開學第一單元講新詩,我告訴學生,詩詞都是用意象說話的。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即為客觀之「象」;借景所抒之「情」,詠物所言之「志」,即為主觀之「意」。「象」與「意」的完美結合,就是「意象」。譬如一棵樹站在那裡,就是「象」;一旦我開口描述它,這棵樹的真相就被遮蔽,它不再純粹是一棵樹,它承載了人的「意」——我的感情和思想。一旦我們「說」出某個客觀之「象」,即帶上了我們的主觀之「意」。這個時候,生活就被我們誇大了。

就如同畢飛宇對於東方美學的描述:「東方美學是吊人胃口的美學,我經常用一個庸俗的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比如說一塊羊肉,你把它烤一烤,它散發出來的香味讓你直流哈喇子,簡直要了你的命,可是,你真的把它送到嘴裡,也就是那麼回事。這裡頭還有個『大』與『小』的關係,一塊羊肉能有多大?然而,只要在街頭烤了那麼一下,神話馬上出現了,『羊肉』變得巨大無比,十里長街它無所不在,你看不見它,可它卻放不過你,是眼不見為實的,它具有了壓倒性的、統治性的優勢。這就是『味道』的厲害。『味道』是事物的屬性,卻比事物大,比事物大幾百倍。」(《短篇小說》)

他所說的「烤出味道」,就是「誇大」。

誇大的力量是無窮的。

尼采說:「我們擁有藝術為的是不死於事實。」

藝術就是對事實的誇大,而誇大了的事實,能給予我們對生活更強烈更細膩更豐富更深刻的感受。

就像攝影,就像漫畫,通過強調和誇大,讓我們看見世界的某種風景或某個真相。

這是作為文學藝術的受眾而言,那些被誇大了的事實和生活,讓我們視界繽紛,思想敏銳。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即文學藝術的創造者來說,他們更需要有並且也總是有與眾不同的繽紛視界、靜若處子的心靈鏡像、動若脫兔的敏銳思想,惟其如此,他們才具備了誇大生活的視角與力量。

誇大之後的生活能夠喚起一種比我們自己的聲音更強的聲音,從而撼動我們的心靈。而這種誇大了的聲音本身,它能夠超越偶然與短暫,進入人性的永恆之所,直至千年之後,或在萬里之外,仍能夠與另外的一些心靈相遇。

如果沒有這種誇大,我們便會死於日常。

所以榮格說:「詩人的心靈汲取了這一切(人類的有意識的生活——例如艱難的經歷、強烈的感情、苦難、激情和普遍的人類命運等等),把它從平凡的事情提升到詩意體驗的高度,並且用信念的力量把它表達出來。這種信念通過使我們強烈地意識到那些我們因為感覺其沉悶或不適而想要逃避或忽略的平凡的事情,使我們對人類的內心世界有了更深層次的洞察。這種創作的素材來自人類意識的內涵,來自人類無窮無盡重複的歡樂與悲傷,但是將其闡明並進行美化的工作是由詩人完成的。」(《人、藝術與文學中的精神》)

所以瑞士DRS廣播電台宗教欄目編輯、專欄作家洛倫茲·馬爾蒂(LorenzMarti)在他的《誰為你指路?一隻狗!——日常生活中的神秘主義》一書中傳遞了這樣的信息:理髮是一種儀式,一條田間小路在講故事,一棵樹在佈道,一隻口渴的狗可以教給人真理,一次喧囂中的都市漫步可以成為一次靈魂的修行,一扇櫥窗教人認識自己,一場飄落的細雨讓人渾然忘我……洛倫茲將平凡瑣碎的日常生活誇大了,神聖化了,他在其中感覺到宇宙給予他的獨特啟示,接受了一種神聖的靈魂的加冕。這樣的誇大,能讓一個人的靈性永遠清澈透明,永遠充滿活力與朝氣,而且富於理想主義者的氣質。這樣的誇大,能讓自己和別人——欣賞到這種誇大的作品的人——更願意活下去,因為我們看見了原本沒有看見的好,我們可以不必死於日常,死於事實。有美就可以活著,有夢就可以活著。

所以黑塞說:「生命值得去活是一切藝術最終的內容,也是藝術給人以慰藉的緣由,雖然對生命的讚頌也註定會逝去。」(《朋友們,換個調子唱吧!》)

將生活誇大,讓我們看見某一處風景,或者看見某一個真相,讓我們明白生命值得去活,這是文學的本質和使命,也是那些敏感的生命本身在宇宙間默默散發的光華。

他們的光華照亮了一些事物,以及一些內心,把愛與美變成看得見。

這就是誇大。

不是語言的浮誇,而是心靈的放大——從平凡中看見珍奇,從瑣碎中看見磅礴,從殘缺中看見圓滿。

被誇大的生活並非遙在雲端,它可以像一個久別重逢的童年小夥伴一樣熟悉親切,也可以像一個陪伴我們生命成長的祖輩一樣溫暖永恆——

駐在筒子樓里的小日子

蘇州新區一中高二(3)班 吳鎏昕

因為你們都在我的記憶里安了家。從此,常駐。

——題記

筒子樓里的房間每一個都很小,外面只是灰灰的水泥色,沒有很多東西,我卻在那裡住了十年:習慣了數著台階回家,習慣了把自行車停在別人家裡,習慣了開門的時候拉一下門才推開它,習慣了那些簡單和快樂。

我家的窗台上有一個花盆——準確地說是一個破了洞的搪瓷盆,一半種蔥,一半養花,花和蔥相處得很好,沒有誰擴張自己的領域。種的花是五彩繽紛的太陽花,她們很旺盛,即使要溶進土壤里,臉都是朝著太陽的,我知道,它們不會放棄。

期待曬被子,爸爸的書桌緊靠著窗口,媽媽會在書桌上鋪一些被子,把另外的搭在外面的晾衣繩上,我會躺在書桌上睡覺,全身都被溫暖的陽光包圍,有時候會坐著發獃,把腿放到外面,就像在雲端。我習慣看對樓的屋頂,黑色的瓦片,有青苔,偶有一兩株青草,也許這樣就離太陽更近了吧。還有褪了顏色的礦泉水瓶,早已變形的一隻黑皮鞋,在屋頂上生活得很熱鬧。

我很清楚地記得,窗帘上有一隻白色的帆,有風的時候,像是啟航。

忘了講筒子樓里的人們,他們來自不同的地方,有聽不懂的口音,是一群笑容總比衣服貴的人。

隔壁住著一個電工,他有兔唇。講一句話,半句會鑽著縫漏掉,我怎麼也聽不清他在講什麼,他也很少講話,總是悶著頭擺弄著電線之類的東西。

對面的叔叔是蹬三輪的,很早就出門了,誰都知道很辛苦,勸他換一個職業,他總是笑,笑起來的時候眼角的皺紋像把打開的扇子。商場,橋上,甚至修車的地方一直有他的身影。老人,孕婦他不會收錢,把人扶下車後又會吹著口哨去跟別的車搶生意。

還有孩子們,那真是一個龐大的隊伍,做什麼事都是集體行動,好事沒多少,壞事倒是一麻袋,犯了錯一個個挨罵,樓道里婆娘們的聲音此起彼伏,下一次呢,還是犯錯。

筒子樓見證了我的成長,譬如門背後的身高記錄,譬如牆上的腳印,系鞋帶的時候習慣把腳蹬在牆面上,於是就有亂七八糟的腳印,可它們都有方向。

要離開筒子樓的前一晚,我坐在被搬空的房子里,認真地哭了一場,想起很多片斷,末了,給所有的停駐在筒子樓里的時光寫了一封信,折成一架紙飛機,送給了過去。

到現在,我離開已有四年,筒子樓里人們來了又走,周圍的建築倒了又建,那是他們最初的地方,過去和舊舊的筒子樓一樣,不會有人忘記那裡的一切。也許那群人再也不會聚到一起,但以後,我知道他們會過得很好,這就夠了。

我真的想念他們了……

筒子樓顯然不是一個適合做夢的地方,然而,「我」的夢,偏偏從那裡出發。有夢的人,才會在破了洞的搪瓷盆里一半種蔥一半養花;有夢的人,才會在書桌的被子上享受陽光的溫暖,也享受泊在雲端的曼妙;有夢的人,才會看著風中窗帘上一隻白色的帆,就想像那是啟航;有夢的人,連亂七八糟的腳印,都有自己的方向……有夢,已經難能可貴;有愛,則彌足珍貴。有愛的人,才會在任何一種環境中發現美;有愛的人,才會看見那些平凡人的辛苦與善良;有愛的人,才會饒有興趣地品味每個市井日常生活的細節;有愛的人,才會對那些頑皮孩童的頻頻犯錯感同身受地會心一笑;有愛的人,才會在勇往直前的同時,卻又刻骨銘心地留戀過去;有愛的人,才會對一切逝去的人事物滿懷祝福……

有夢又有愛,遼闊而又精緻,勇敢而又溫潤,這樣的人生,終將一無所缺。

敘事有序,描寫有度,抒情有節。不是滔天大浪,而是涓涓小流,從心靈深處汩汩而出。

這樣的心靈,永不會死於日常,或死於事實。

因為她懂得將日常誇大,把那些最美好最溫暖的細節誇大,她給得起自己最豐盛的人生、最美好的生活。

人與時代

廣州外國語學校高二4班廖芷若

於我,人與時代,它們相依相存,又互相不斷淘汰:人組成時代,時代中有人。新的人淘汰舊的時代,新的時代淘汰舊的人……世界便是這樣依靠這種重複運轉而不斷更新的。

爺爺曾是一個有名的外科醫生、教授,他還有一個外號「一把刀」,那刀自然是手術刀。他並不高大,記憶中微微抬頭便能看到他的皺皺的臉;但他卻是那麼的矯健:他游過珠江、試過一個人抬著大包小包的行李坐火車來看我、總能在我摔倒的前一秒把我架起來讓我重新站好。他,是我童年的英雄。可是,當牆上的舊日曆一頁頁被撕去,爺爺臉上的皺紋也愈發變得深刻。他不再一如當初那般,能輕而易舉地把我抱起,可以在手術台上一展雄風。相反的,他變得善忘而不靈敏,是的,他得了病,是我最不願說出的那個詞語:老人痴呆。噢,我的爺爺,你讓我怎麼能夠原諒,原諒我的英雄變老,原諒我的英雄也會生病,怎麼可以?

三年又三年,我與你的分離就是這樣因我的懶惰而不斷延長,延長。我總是因戀家而不願出遠門去探望你,這自私讓我忘卻了你在遠方日日期盼我的歸來。趁著國慶假期,全家人為爺爺辦了八十壽宴。我終於看到你了,這麼多年之後,我的英雄。薄薄的長袖外套卻把你整個人輕易地裹住,你的瞳仁不再明如秋水,我稍稍低頭,看見你稀疏而灰白的頭髮,看著這樣的你,我突然想哭。

你在壽宴上看見那麼多的人都為你而來,你笑了,笑得像個孩子。眼睛鼻子都皺到了一塊,全力以赴地毫無保留地笑。切壽桃時,你拿起刀還是那樣的自然熟練,儘管那是西瓜刀。你走路的背影緩慢卻堅定,像個蹣跚學步的娃娃。當看到這樣的你,我決定原諒你。你沒有變老,你只是變回了孩子。

也許當你來到我的身邊時,我就應該察覺你的時代已經在被一群新的人淘汰,他們是你的兒女,我的父母;其實當你有時間陪我慢慢走過時光隧道時,我就應該明白你便是那新的時代淘汰掉的舊的人。

但我更願意這樣認為,爺爺跟不上這個新時代的步伐了,於是聰明的他耍賴皮,他變回了一個孩子,重新開始。我想他也知道,孩子無論在哪個時代都是新的,永遠不會被淘汰。無論如何,他終歸是想跟上這個時代。

可是人老去便是老去了,不能改變的是事實。不同的時代里有不同的人,是如此相對應的,我們終不能跨出自己的時代,這個時代的一切都在我們身上有了烙印。正如《小時代》中所說:我們都僅僅只是這個龐大時代的小小碎片,我們彼此聚攏、旋轉、切割、重合然後組成一個光芒四射的巨大玻璃球。我們是那麼的微茫,又是那麼的重要。人與時代的關係,在我看來,大約如此。

爺爺曾經是「我」的英雄,他專業技術精湛,他熱愛生活,他挑戰自然,他寵愛孫女,他是屬於他的那個時代的英雄。但歲月無情,寶刀亦老,英雄的時代終會落幕。作者一再發問:「我怎麼能夠原諒,原諒我的英雄變老,原諒我的英雄也會生病,怎麼可以?」是不甘,是心疼,是無力回天的痛楚。最後「我」終於決定原諒:「你沒有變老,你只是變回了孩子。」其實又只是一種自我安慰,一種無奈的自欺,一種必須完成的釋懷。情感複雜深刻,細節鮮明動人,譬如「薄薄的長袖外套卻把你整個人輕易地裹住」「你笑了,笑得像個孩子。眼睛鼻子都皺到了一塊,全力以赴地毫無保留地笑」「你走路的背影緩慢卻堅定,像個蹣跚學步的娃娃」,這些聚焦誇大的細節特寫,蘊含著複雜而深刻的情感,讓人忍不住要落淚。末尾的「誇大」更是震撼人心:「我們都僅僅只是這個龐大時代的小小碎片,我們彼此聚攏、旋轉、切割、重合然後組成一個光芒四射的巨大玻璃球。我們是那麼的微茫,又是那麼的重要。」生命縱使渺小如塵埃,亦可璀璨如星河。

麥子的書:

1.《生命語文課堂觀察》(2017年10月,灕江出版社)

封底評論:

許多優秀的語文老師對學生的影響不是一陣子,而是一輩子。他們把自己對語文的熱愛、對語文教育的熱愛、對學生的熱愛完全融在一起了。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感受到的豈止是獲得新知的滿足,更是老師的智慧和熾熱感情,以及這種智慧和感情遷移到自己心靈深處而點燃的蓬勃的生命之火。我想這可能是熊芳芳老師「生命語文」的追求和意義所在吧。

——全國中語會副理事長 蘇立康

從當下語文教師的評價標準上看,熊芳芳老師堪稱語文教育——閱讀教育的高手。她的文本解讀與閱讀教學的才華、智慧,令語文界前輩汗顏,同輩敬畏。她的才智主要體現在對文本的理解力與開掘的深度上。她的學識、理性與哲思(往往被認為是男性專擅的領域),使大多數男名師相形見絀。她是中語界最好的教師「之一」——為了表明我不太「特立獨行」,只能作這樣較為保守的評價。

——福建師範大學教授 潘新和

熊芳芳老師的課,燦爛、深邃、豐富、精微,她總是能引領學生走到人性的深處,她用純真詮釋純真,用叛逆解讀叛逆,用虔敬頂禮虔敬,用浪漫擁抱浪漫。她的課堂上充滿了具有「種子般力量」的語言和具有「種子般力量」的事例,足夠你在課後饒有興味地重溫一千遍。在她的課堂上,你不期然地就卸下了一些東西,又不期然地擁有了一些東西——她把課堂變成了一個魔幻隧道,讓每一個人一旦通過就變成了另一個迥異於先前的自己。「為生命而為,用生命而為」,她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她的課,擔得起「人間好課」。

——國務院特貼專家、作家校長 張麗鈞

我們的課題《名師課堂教學細節藝術研究》,將熊芳芳老師作為研究和學習的對象,她的課堂教學,大氣而細膩,簡約而豐厚,揮灑自如而不失精緻。

——「精緻語文」首倡者 徐傑

2.《生命語文》(修訂版)(2017年7月,灕江出版社)

封底評論:

熊芳芳老師提倡的生命語文與我提倡的生命美學十分一致,我仔細看了她近年來的語文教學探索,非常欣賞。生命進入語文,靈魂進入語文,同時,語文也進入生命,語文也進入靈魂,熊芳芳的「生命語文」讓語文真正成為語文,令人振奮,更令人欣慰。

——著名美學家 潘知常

生命教育首先是教育的價值追求,關切學生的生命成長是學校教育最為正當與高貴的努力。語文作為基礎教育最為重要的課程,它首要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生命情懷。學生有了豐富和純凈的生命情懷,閱讀與表達自然就有了源源不絕的內在動力。熊芳芳老師首倡的「生命語文」是生命教育在課程與教學中最為卓越的落實,她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示範。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肖川

融激情與理性、思考與方法、廣博與精透、課堂與生活於一體,是熊芳芳老師的《生命語文》留給我的第一印象。但入之漸深,便會發覺知識只是橋樑,教育教學的核心是人,是對生命的宗教性的關懷。這樣的作品,就像一棵藏著粒粒黃金的麥子,樸素而悠遠,自在而坦蕩,執著而悲憫。不同類型的老師,會從不同層面的生命對話中獲取不同的教益。

——南明教育及全人之美課程聯合創始人 魏智淵

3.《高考大作文》(2017年7月,灕江出版社)

封底評論:

芳芳老師是我們雜誌「名師講堂」專欄作者,主講作文已近三年。她的每篇作品甫一發來,我都是第一個讀者,每次都迫不及待地拜讀,而且停不下來。她談文學,也談生活;她視野開闊,思維活躍;她開闢寫作新思想,領悟作文之常道;她意氣風發,辭無所假,如一股清新之風;她人如其文,真摯動人。讀她的文章,如欣賞一部精彩大片,讓人蕩氣迴腸,大呼過癮之餘,思想翻湧,精神明亮,醍醐灌頂。

——北京《語文世界》主編 田劍波

看著學生的那些文章,我常常想:天哪,芳芳老師是怎麼教他們的呢?他們寫下的文字,總是充溢著一種難以言表的青草氣息。是屬於青春飛揚的寫意,是屬於成長漫長的困頓,是紛蕪繁雜的辭藻掩蓋下的真摯和心動——無論是何種風格類型,流露在字裡行間的那份認真足以讓人欣喜。

——《求學·高分作文》編輯 盧燕華

熊芳芳老師的作文教學著眼于思維、情感、智慧與真理,試圖以一種全新的方式來解讀作文教學的難題,從理性的高度闡述作文的方法,不再是簡單的機械組裝,而是精神的折射、情感的洋溢、思維的深入。熊芳芳老師靈動的語言、廣博的閱讀、理性的思考、敏銳的洞察、深邃的思想、豐沛的情感、有效的作文教學實踐,是一般老師難以企及的。

——湖南永州市教科院 吳春來

熊老師為我們插上了一雙隱形的翅膀,讓我們在生活中尋找語文的真諦,把所有年輕的追逐和拼搏都化作最美麗的文字。她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真實的思考和真心的文字,讓我們真正地體驗到了,寫作是帶著感情的理性思考,語文是生活的一點一滴。

——武漢大學 夏星

4.《高考微作文》(2017年8月第二次印刷,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封底評論:

我是芳芳忠實的擁躉。我曾在各種場合近乎饒舌地講述芳芳帶給我的感動和啟迪,我曾向立志教好語文的同行近乎脅迫地推銷芳芳的書。在我看來,與其說芳芳為語文教學而生,不如說語文教學為芳芳而待。芳芳之好,在愛,在智,在憫,亦在敏。這部及時推出的《高考微作文》,救了對「微作文」一籌莫展的天下考生。如果你有福得到一本,請接受我由衷一賀。

——國務院特貼專家、作家校長  張麗鈞

「微作文」,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一種片段寫作,我一直視之為古老的文體,範本如我們都非常熟悉的《論語》等。不過,這本書讓我訝異的並非「微作文」這個概念,而是熊芳芳老師閱讀的觸角,以及閱讀帶給她的思維廣度和言說的歡暢。她非常熟悉那些優秀的中國當代作家——理解包括這些作家在內的同時代人的經驗和思考,顯然有助於讀懂這個時代和這個時代的人與事——這是不少語文教師欠自己的一課。也正是閱讀的支撐,熊芳芳老師得以自由出入於語言學、文學、美學、文體學等領域,為自己的談論灌注「思」的氣韻。她不只是在談作文、談作文教學,她的文字深深糾纏她對人性之複雜、對人的命運之輾轉的體恤與同情。

——詩人、《教師月刊》主編 林茶居

微作文,或可稱為斷章,至少需要三個方面的建構,一是基於人性和審美的普遍的價值觀,二是擁有相對成熟的語言自覺能力,即在語言的運用上具有寫作者的辨識度,三是寫作者不是靠知識的豐富性取勝,而是靠思辨的深度。因此,關於微作文的訓練,事實上是對一個人的思想能力的訓練,是關於一個人對這個世界的態度的訓練。每個人生活在這裡,對著這個世界表達,價值觀是如此重要,而微作文的寫作,就是價值觀的寫作。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熊芳芳可謂精於此道,原因在於,她長期以來錘鍊自己對世界的看法,深深懂得生命的秩序,而她恰好又是一個具有語言自覺能力的人,她對詩歌的體悟,對箴言的熟稔,讓她的微作文訓練課擁有了與眾不同的價值判斷和語言張力。

——詩人、財經作家、獨立書評人 蘇小和

5.《語文:生命的,文學的,美學的》(2016年12月第三次印刷,教育科學出版社,入選「中國教育報2013年度教師喜愛的100本書」和「中國教育新聞網2013年度教師喜愛的100本書)

封底評論:

這是我近幾年看到的一部談語文教學談得相當好的一部書,是一部理性色彩濃厚的著作,與這一領域某些淺顯而浮泛的「經驗之談」形成鮮明對比。作者對語文以及語文教學深切而獨到的體悟,為中國語文教學提供了一份寶貴的經驗。

——北京大學教授、著名作家 曹文軒

長期以來,我們接受的是一種屠宰式語文教學,就是將一篇好端端的文章大卸八塊,弄死了欣賞。好文章有氣息有溫度,它是活的。熊芳芳用「心」觸摸經典文學中的心靈氣息和溫度。這是最有價值的。

——20世紀最後的散文家、鄉村哲學家 劉亮程

她用語文演繹和鋪張生命的華麗和莊嚴,她從生命的視角觀照和解讀語文的內涵和指歸,這樣的課程自覺和人文擔當,使她的課堂具有了鮮明的個性追求和獨特精彩,更具有了不同凡響的理性和高度。

——「本色語文」首倡者 黃厚江

語文教育是要通過各類優秀語言形式的浸潤和滋養,在教師與學生生命的共情中,培養學生功用性的語言素養和非功用性的精神素養,使之成為語言優雅、精神優美的健全的語文人。這是熊芳芳老師已有的追求,也是我們每位語文教師應有的追求。

——浙江師範大學教授 鄭逸農

6.《語文不過如此》(2014年1月,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封底評論:

熊芳芳老師有自己思想人生的系統觀念,這樣宏觀的理念,在中學語文教師中可謂鳳毛麟角。她對許多文本的鑽研深度,肯定在一般特級教師水平之上。尤其是對難度特別大的文本,如《等待戈多》的分析,達到的深度令人驚訝。

——著名學者 孫紹振

教育的理想,是心靈的交流,是師生相互發現、相互欣賞、相互提升,共同譜寫生命的樂章。熊芳芳老師基於自身的實踐和體悟所形成的這些文字,展示了她抵達這一理想的真誠努力。

—— 浙江師範大學教授 王尚文

熊芳芳的美,是靈動、澎湃背後的雋永、寧靜。

——福建師範大學教授 潘新和

讀熊芳芳老師的文章,不由想起博爾赫斯的一個篇名:「交叉小徑的花園」。語文不是學理,而是一件美麗而芬芳的事,是以語言為腳步的旅行,這才是它的真相,沿著不同小徑走進去,即會遇見自己的風景。只有性靈之人,才屬於語文,才能恢復語文的本原,才被邀請走進語文的深處。虐待語文的事每天都在發生,是愛得不夠造成。而熊芳芳老師在和語文戀愛,在和語文消磨時光,我把她的這些文章視為寫給語文的一封封情書。她的豐富、細敏和深刻,是愛出來的。

——著名作家、央視一套《看見》主編 王開嶺

7.《生命語文》(原始版)(2009年,延邊教育出版社)

此書已絕版,灕江出版社2017年版系其修訂升級版。

2018年即將出版新書《語文審美教育12講》,敬請關注。

熊芳芳,筆名麥子,生命語文首倡者、研究者及踐行者、多家核心期刊封面人物及專欄作家、人教社部編教材培訓專家、2018「閱讀改變中國」年度點燈人、百度優課年度優秀講師、深圳市「十三五」重大招標課題負責人、《教師博覽》簽約作者、核心期刊《中學語文教學參考》編委、第五屆「求學杯」全國中學生作文大賽決賽命題人、首屆「全國文學教育名師」、首屆全國中語「十佳教改新星」、「荊州市教育科學研究學術帶頭人」、「蘇州市學科帶頭人」、「廣州市骨幹教師」、《名師透視:語文教學智慧篇》(山東師大「名師智慧研究」課題歷經三年的研究成果,總主編巢宗祺)一書收錄的30位名師之一、《十大名師與十大理念》(中國教育學會「十一五」科研規劃重點課題「名師教學思想與教法研究」成果)一書收錄的10位名師之一。2016年入選「百年中國語文人」博物館(百年語文教育史上200位著名語文學者和著名語文教師)。系第三屆「語文報杯」全國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大賽全國一等獎第一名得主,四次獲全國課堂教學大賽一等獎,錄像課《行道樹》曾在中國教育電視台西部教育頻道「走進新課程」欄目播出。2015年2月被《教育家》雜誌做人物專訪深度報道《生命語文:種子的事業》。2016年9月被《中國教師》「教學流派」欄目報道《「生命語文」十五年》。出版專著七部:《生命語文》(朱永新題字,曹明海作序,魏智淵、王開東等題寫封底評薦)、《語文:生命的、文學的、美學的》(孫紹振作序,曹文軒、劉亮程、黃厚江、鄭逸農等題寫封底評薦,入選「中國教育報2013年度教師喜愛的100本書」和「中國教育新聞網2013年度教師喜愛的100本書」)、《語文不過如此》(孫紹振、王尚文、潘新和、王開嶺等題寫封底評薦)、《高考微作文》(張麗鈞、林茶居、蘇小和等題寫封底評薦)、《生命語文》(升級版)、《高考大作文》、《生命語文課堂觀察》等。2018年即將出版新書《語文審美教育12講》,敬請關注。 近年來應邀赴新加坡及國內各地講課講座400餘場,指導學生在CN刊物發表文章500餘篇。

生命語文熊芳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命語文熊芳芳 的精彩文章:

TAG:生命語文熊芳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