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當過總理再當縣長,官越做越小,影響力卻越來越大

當過總理再當縣長,官越做越小,影響力卻越來越大

原標題:當過總理再當縣長,官越做越小,影響力卻越來越大


1


辛亥革命後,一個多月,戰爭打打停停。清廷這邊已在謀劃退路,美國答應為隆裕太后和溥儀等人提供政治庇護,具體計劃是由天安門挖一條地道,直通東交民巷美國使館。


在滿清最後的當家人眼裡,革命是要流血的。至於流誰的血,袁世凱跟隆裕太后講了法國大革命時期路易十六上斷頭台的事。


那時候,整個國家,暴力情緒被挑動。確實如袁世凱所講,隨時可能進入法國大革命時期的狀態。

這是南北兩方的實權人物所不願看到的。


於是,中國歷史終於有了這麼一個時刻:不是通過暴力,而是通過談判,來實現權力的交替轉移,新時代的「改朝換代」。


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暴力傳統,有可能被新的解決方式取代。


後來被稱為「南北議和」的這場重大歷史事件中,北方派出的清廷全權代表是袁世凱的親信唐紹儀,南方革命政權的議和代表是伍廷芳


這兩個議和代表有太多共同點:廣東人,留過洋,外交家,擅長談判……出發前,有人對袁世凱說,唐紹儀一個廣東人,去南方談判,不會胳膊肘往外拐,和孫中山一夥私通?袁世凱遂安排了政治立場保守的楊士琦、許鼎霖等人一同進了議和代表團,監視唐紹儀的言行。


但是,南方革命群眾還想打,不想和。唐紹儀抵達上海前後,上海租界巡捕已經多次發現寫有同樣內容的大字報貼在街上:「走狗唐紹儀膽敢來滬議和,一定將他打死,反對打死他的人不是同胞,凡撕下此通告者也該殺。」


不僅如此,很多匿名人士給唐紹儀寄恐嚇信。參與和議的北方代表馮耿光回憶,從武漢到上海,下船以後,「很多代表被……歹徒要挾,硬說『北方代表都是宗社黨,不要輕易放過他們』。代表們怕事,就紛紛躲避了」。


唐紹儀對這些不明真相的群眾妄加抵制議和,感到無限憂慮,但他沒有躲避的意思。


結果,幾輪會議談下來,這下輪到北方保守派不幹了。許鼎霖後來在資政院罵唐紹儀:什麼議和,簡直就是送禮!


清朝國史館總纂惲毓鼎甚至在日記中說:「唐紹儀通匪賣國,令人髮指!」

唐紹儀究竟幹了什麼,會讓他從北方的全權議和代表,成為了他們口中的「賣國賊」呢?



▲唐紹儀


2


學過中國近代史的人,都知道唐紹儀這號人物,但對他的具體經歷了解並不多。事實上,晚清民國雖然牛人輩出,但無論怎麼排名,唐紹儀都是繞不過去的大人物。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唐紹儀是和孫中山並列的。北洋軍閥混戰時期,北方向南方通電,都是孫唐並稱,可見唐紹儀的影響力非同小可。


唐紹儀1862年出生在廣東香山縣唐家鎮(今屬珠海市),和孫中山是同縣老鄉。辛亥南北和談時,袁世凱擔心的事果然發生了,唐紹儀與孫中山當時初次相見,一報籍貫,老鄉啊,然後開始用粵語傾偈(聊天),兩人握手似故交。


論家族影響力,唐家實際上比孫家早發跡。唐家在晚清以作買辦起家,通外語,懂洋務。唐紹儀自幼隨父在上海生活,他父親唐巨川是上海的茶葉出口商。他還有個名聲很響的族叔,叫唐廷樞,在李鴻章手下辦洋務,曾任輪船招商局總辦。


唐廷樞早年有個同學,叫容閎。容閎是晚清首位留美海歸,當時正在推動中國幼童官費赴美留學。經過唐廷樞的舉薦,12歲的唐紹儀在容閎的帶領下,去了美國。


留美期間,唐紹儀整個世界觀得到了重構。他因辮子受人嬉笑,偷偷剪掉。他後來告訴身邊人,歸國後,第一次跪謁李鴻章,假辮子突然滑落,當時驚恐萬分。

那是1881年。唐紹儀在清廷做官,重新留起辮子。他先後在朝鮮、山東等地辦理外交,一開始就遇到他的貴人——袁世凱。


袁世凱後來自稱與唐紹儀「二十年深交,生死一意」。他們曾在朝鮮共事達十餘年之久。甲午年間,日本謀刺袁世凱,因唐紹儀冒死救護,袁世凱才得以從朝鮮安然回國,兩人遂成莫逆之交。


此後,袁世凱官升到哪,就把唐紹儀提拔到哪。清朝滅亡前,唐紹儀已經做到了一品大員。


袁、唐二人一直合作愉快,甚至一度差點聯姻。唐紹儀想把長女唐寶珠許配袁世凱次子袁克文。袁世凱嫌該女喜歡跳舞,不夠端莊,婉辭謝絕了。



▲袁世凱


3


做不成親家也好,袁世凱那個有才的兒子,後來風流成性,比跳跳舞的唐寶珠浪多了。這些並不影響袁、唐二人的交情。


南北議和一啟動,袁世凱第一個想到的人選,就是唐紹儀。除了彼此信任,共進退二十年,知根知底,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在談判桌上折衝樽俎,是唐紹儀的長項。


1904年,英國與西藏地方官員擅自簽約,完全控制了西藏。唐紹儀臨危受命,硬是虎口拔牙,讓英國人承諾不兼并西藏,不干涉西藏政治活動,非常了不起。在弱國無外交的困境中,他堅守民族利益,不卑不亢,充分展示了新型外交家的風采。

清末這樣的外交家還不多。恰好南方的議和代表伍廷芳也是這樣的厲害角色,所以袁世凱更應該派出唐紹儀與之抗衡了。


南方革命黨領袖對唐紹儀也很滿意。他們知道唐紹儀是留美出身,視野廣闊,思想開放,不是頑固派。這樣的人,才有談判空間。


臨行前,袁世凱交給唐紹儀的方案「二十二條」,竟然提出要實行「君主共和立憲制」。這個具有中國特色的制度,放在全世界都聞所未聞,核心內容是:大清帝國改號中華聯邦共和國;皇帝改為國王;各省改為中華聯邦,組織共和政府;由各省選舉議員組織上、下兩院,公選大總統以為行政機關……


袁世凱為了保住滿清皇位,還是蠻花心思的。不過唐紹儀看到這個方案,頓時懵圈。不僅南方肯定接受不了,他自己看了都難以接受。從頭到尾,他都沒把袁世凱這個方案拿出來跟南方談。


在南下的火車上,唐紹儀把自己的辮子剪了。


隨他南下的八旗代表章福榮後來回憶,至南京下關,唐紹儀與江蘇都督程德全密談許久,所談內容雖不知,但看他們親密的神情,就心中生疑。章福榮寫信給朋友:「此次會議,原為南方主共和政體,北方主君主立憲,故要開會彼此商討二者之得失利害,而我們的北方代表未到開會地點,在船上業已主張共和,這會還開個什麼勁!」


到了上海,唐紹儀完全忘記了袁世凱的交代,好像變成了南方的代言人。和談中,他向袁世凱彙報南方的動向,故意吹捧南方實力,說孫文攜帶巨款來滬,南方又新製造出兩艘飛船等等,目的是逼迫袁世凱承認共和。


這也不奇怪,七年放洋不是白留的,他一直傾心美國的共和制度,只是沒有機會表達出來。現在,時機這麼好,這麼巧,把他放在決定中國前途的位子上,一下子內心的真實追求全都冒了出來。在會議中,他直接跟南方和談代表亮出底牌:


「共和立憲,我等由北京來者無反對之意向……共和立憲,萬眾一心,我等漢人,無不贊成。不過宜籌一善法,使和平解決,免致清廷橫生阻力。且我共和思想尚早於君,我在美國留學,素受共和思想故也。今所議者,非反對共和宗旨,但求和平達到之辦法而已。」


說完,第二天,他給北京拍電報:如不承認共和,無從開議!

這把袁世凱氣得夠嗆,一度撤銷了唐紹儀的全權議和代表資格。北方保守派罵唐紹儀「賣國」,只是,他賣的這個「國」,是行將就木的大清國,不是新生的中華民國。


最終的和談結果,清廷退位,建立共和政府。帝國變民國,王朝變共和,南方的目標基本達成,中國以最低的社會代價,完成了政治轉型。心向共和的唐紹儀,功不可沒。



▲唐紹儀(左)和伍廷芳(右)


4


在參與南北議和的時候,唐紹儀應該早就想到,自己可以在歷史上留下一筆。但他沒有想到,自己還可以前進一大步,個人仕途和歷史功績實現雙跨越。


南北兩方條件談妥,袁世凱將接任孫中山,做臨時大總統,已經板上釘釘。不過,第一任內閣總理,選誰,雙方又爭執不休。


同盟會堅持,內閣總理必須是同盟會會員,總統我們都讓出去了,這個不能再讓。袁世凱肯定不願意呀,他總不能在自己身邊放一個雷吧。


結果,立憲派人士趙鳳昌發表意見,說第一任內閣是新舊總統交替的一個橋樑,所以這國務總理必須是孫文、袁世凱兩位新舊總統共同信任的人物。這個人物,只有唐紹儀最適當。


據說,趙鳳昌說完,孫中山、黃興同時鼓掌,並歡迎唐紹儀加入同盟會。

袁世凱心裡有點勉強,但不好發作,誰叫天下人都知道唐紹儀是他的親信呢。


這個親信,卻從不想做傀儡。內閣成立後,第一次與袁世凱的正式會見中,唐紹儀介紹內閣成員,專門提醒袁大總統:「按照《臨時約法》,內閣只對參議院負責。」


這等於給袁世凱敲警鐘,要他老老實實做一個有職無權的總統,不要違背《臨時約法》,干涉國務院。


50歲的唐紹儀就任總理,有理想也有抱負干出一番有利於民族國家的事業。為了起到表率作用,他事事遵照約法執行,強調內閣責任,還時時糾正袁世凱的越權行為,就像一台播放器隨時喊話:大總統,您不能這麼干!大總統,您不能那麼干!


袁世凱下發的公文,唐紹儀認為不可行的,立即駁回。他還經常去總統府,跟袁世凱當面據理力爭。


爭論時,面對自己的老領導、仕途引路人,唐紹儀並未講私情,而是經常說:「責任內閣要對國家負責,自己任總理也要對國家負責。」


搞得袁世凱很火大。坦白說,那個時候,人人嘴上喊著民主、共和,但十有八九,不過是葉公好龍。真正像唐紹儀這樣,懂得民主、共和的真諦與運作機制的,太少太少。


但是,搞權謀他們在行。


對袁世凱來說,大總統不僅要大,還要總而統之,權力不能有邊界。處處受掣肘,還有什麼意思?政治不就是比臟嗎?


袁世凱仗著胳膊粗,開始使用手腕,拆唐紹儀的台。比如造謠唐紹儀用國家借款100萬收買孫中山,挑唆內務總長趙秉鈞罷開內閣會議,繞開唐紹儀直接發布人事任命通知等等,手段要多臟有多臟。

唐紹儀壓力山大,最慘的時候,這名開國總理,被反對党參議員罵為「亡國總理」。比南北議和時,保守派罵他「賣國」罵得還難聽。


形勢比人強,組閣不到3個月,唐紹儀實在受不了了,不辭而別,去了天津。袁世凱派人前去挽留,唐紹儀說,我在北京,就住國務院,一忙起來數日不外出,而反對黨竟然污衊我數日不到國務院,「人心如此,尚堪問乎」!


回過頭看,民國政治之亂,從首任總理頂不順離職開始,就已埋下根子。民國第一代真正政治家的落寞,誰人能解?


國民黨元老馮自由對唐紹儀為維護共和而不惜個人離職的行為,頗為欽佩。他說,唐紹儀與袁世凱是有數十年交情的人,能為了政治理想而翻臉,這種純潔高尚的風度,歐美各國可能有,但在我國鮮見鮮聞。



▲唐紹儀故居


5


失意的唐紹儀,退出權力核心,但他的政治影響力卻在持續擴大。亂世中,時不時需要抬出各方勢力都承認的人物,唐紹儀就是這樣的存在,與他的老鄉孫中山並稱於北洋時代。


政治的水太臟,高尚之人愛惜羽毛,不肯蹚渾水,導致卑鄙之人充斥政壇,讓髒水發黑髮臭。有一兩個人能夠捨身去攪動這灘渾水,已經足夠偉大。


唐紹儀始終與政治保持若即若離的關係,為國內和平大局奔走,沒有遁起來做寓公,實屬難得。他不在權力核心圈層,但一有重大變局,或是歷史拐點,總能聽到他的聲音。

他反過袁世凱,反對段祺瑞,反過孫中山,反過蔣介石……追其原因,不是唐紹儀多變,恰恰是民國政局詭譎變幻,讓政治理想始終如一的唐紹儀反而顯得不合時宜。


唐紹儀所追求的政治理想,始終是和平共和+政黨政治+責任內閣制。與這三大原則的任何一點背道而馳的,他都反對,不管是誰。因此,只要訴諸武力統一中國的,他就反對,無論是段祺瑞還是孫中山;只要想做凌駕於法理之上的大總統的,他也反對,無論是袁世凱還是孫中山。


相反,只要是有利於和平統一中國,他就支持。1919年,他曾第二次作為議和代表,出山調解南北矛盾,跟上一次不同的是,這次他代表南方出現在談判桌上。結果因為段祺瑞黷武,和談失敗,唐紹儀相當懊惱。


孫中山和陳炯明因為北伐護髮還是聯省自治的政見分歧決裂後,唐紹儀避而不就孫中山給他的官職,離粵到滬,跟章太炎等人一起宣傳聯省自治。


作為終身的反對派,唐紹儀擁有信仰的力量,具備潛在的影響,無論誰當權,都會想到拉攏他撐檯面。而他的去從原則,就是主政者是否貫徹他的政治理想,若不是,對不起,權位再高,於我如浮雲。


一個當過民國首任總理的人,也的確有資本和傲氣,面對政壇的紛紛擾擾。


難能可貴的是,那個年代的頂級精英,政見跟私誼分得很開,不會因為政治立場各異而影響私人交情。大家都是互相說服,說服不了,就按個人的設想和能力去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搞詆毀,更不搞打擊報復。除了干出大逆不道之事,否則不會斷交。


孫中山就任非常大總統後,唐紹儀與他的政見分歧已經不可調和。很簡單,唐紹儀的立場不變,北方總統非法,南方不能跟著他們胡鬧,決不能做出不足法定人數而選舉總統的事。人家沒底線,我們不能跟著墮落,這是一種君子式的理想主義作派,在現實中難免碰壁。


但是,儘管如此,唐、孫二人並未反目為仇,而一直保持著私人的過從和友誼。孫中山逝世後,唐紹儀在各種場合表現出對孫的敬意。在上海隆重舉行的追悼會上,唐紹儀親任「主祭」。和孫中山的兒子孫科,他也保持著很好的來往。


▲唐紹儀與孫中山合影


6


1928年,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當日的南京僅為中等城市,一時擁入中央、直轄市兩級政府,可謂役員遍地,人滿為患。兩級政府決定,立即劃分建房用地,解決住房困難。


政策一出台,南京大片閑置土地成了搶手貨,炒地皮成了一本萬利的投資。


此刻,有人找到擔任中央賑災委員的唐紹儀,請他挪用賑災款合購地皮。唐紹儀一字一頓地告訴對方:連劃分給我建房的地皮我都不要了,還有必要動用災民救命錢去搶購土地嗎?


三年後,南京市表示,在富人區留有唐公館的建造地皮,唐紹儀又婉謝了。


1932年,唐紹儀加入反蔣行列,出任西南政務委員會常務委員。當時,孫科在建設中山模範縣的問題上,去信徵求唐紹儀的意見。唐紹儀已年近七十,懷著建設家鄉的感情,一口應承回任中山縣縣長,不計名位高低,待遇多寡。


如此機緣巧合,這位曾出任民國首任總理的老人,在晚年,竟然做起了小小的縣長一職。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在幹部會議上,經常舉唐紹儀的例子,教育幹部要能上能下。


到任後,在鄉親的歡迎會上,唐紹儀演講道:「總理(指孫中山)為柱石,我們為磚瓦木碎,我們建造一所房屋,柱石固然是重要材料,磚瓦木碎也不能不需要。建國綱領,以縣為自治單位,我們磚瓦木碎材料,正合在一處建築起來,為縣自治努力。」


他希望「以二十五年時間,把中山建設妥當」。他在地方治理上,再次彰顯他的前瞻性。在任上,他推動把譚家灣打造成無稅中山港,計劃一旦開港成功,巨輪可以直達外洋,與香港爭奪外貿之利。這應該是中國最早的自貿區規划了。


可惜,1934年10月,縣治才有起色,受陳濟棠排擠,唐紹儀無奈辭職。作為縣長,唐紹儀革除官吏衙門陋習,微服察訪民情,及時解決實際問題,被群眾稱為「布衣縣長」


辭職後,唐紹儀舉家遷往上海,極少出頭露面。街坊鄰里見到這位極富修養、親切和善的老人,只是點點頭,誰也不會料及,他們的鄰居竟然是民國首位國務總理、前清一品大員。



▲1929年,中山縣訓政委員會會議期間合影


7


唐紹儀最後一次闖入歷史的視野,已是抗戰烽火燃遍神州的1938年。


日本謀求起用唐紹儀、吳佩孚,即所謂的「南唐北吳」計劃,欲達到以華制華,儘早結束戰爭的目的。由於唐紹儀仍然存在的普遍影響力,日本人認定他是重建中國新政府的理想人選。


國民黨政府也早就偵知了日本的意圖,因而把唐紹儀當成與日本接觸,以探知日本講和條件及謀劃的私人渠道。


9月,國民黨特務得到情報,日本有意採取綁架溥儀的手段,故伎重演,逼迫唐紹儀出山。情報分析認為,唐紹儀一旦被拉下水,完全能夠「取蔣而代之」。


這些可能性因素,影響了蔣介石的決策,導致唐紹儀在當月30日被刺殺。自帶影響力的唐紹儀,結果成為中日雙方鬥爭的工具,堪稱時代大悲劇。


唐紹儀被刺殺後,關於他的爭奪還未結束。國民政府說,日本大特務土肥原賢二拉攏唐紹儀不成,故下毒手。土肥原賢二則公開演說,對唐紹儀的死表示惋惜,聲稱這是唐本人的不幸,也是大東亞共榮的一大損失。言下之意,唐紹儀變節投了日本人,才被軍統派人幹掉的。


是是非非,很長時間內,唐紹儀被刺案成了民國一大懸案。許多人迄今仍然認為,唐紹儀最後做了漢奸,死有餘辜。


唐紹儀一生多次被罵「賣國」,但每一次都被罵錯了。這最後一次,人們也把他罵錯了。


中日雙方在唐紹儀死後,互放煙霧彈,實際上都是想把他的影響力為自己所用。死者無言,卻只能任人搶奪。


好在歷史留下了蛛絲馬跡,國民黨特務留下的情報顯示,人確實是國民黨這邊派人殺的,但唐紹儀並未落水,蔣介石出於風險考慮,將唐紹儀錯殺了。


國民政府後來下令褒獎唐紹儀,撥給其家屬五千元治喪費,並將唐的生平事迹宣付國史。


在歷史的大潮中,每個人都顯得那麼渺小,無論身份與地位。斯人已逝,他所要的,也許只是歷史的公正一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最愛歷史 的精彩文章:

漫畫 | 多少狀元無人識,五個「學渣」天下知
大唐有你,才真的了不起

TAG:最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