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面對蝗蟲,唐太宗吃它,唐玄宗怕它,唐僖宗竟然安心接受道賀

面對蝗蟲,唐太宗吃它,唐玄宗怕它,唐僖宗竟然安心接受道賀

原標題:面對蝗蟲,唐太宗吃它,唐玄宗怕它,唐僖宗竟然安心接受道賀



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天災人禍是導致王朝更替的重要因素。其實在古代,改變帝國命運的往往就是小小的蝗蟲。蝗蟲往往是因為乾旱而興起,它們所到之處,遮天蔽日,吃盡當地的農作物,寸草不生。而且蝗蟲遷徙速度極快,動輒幾個省都會受到殃及。

正因為如此,乾旱加上蝗蟲肆虐,伴隨而來的往往就是流民四起。無家可歸的流民最終就會鋌而走險,形成推翻帝國的農民起義。帝國的皇帝們,明主很清楚這個問題的嚴重性,而昏君則不當一回事,同為唐朝皇帝,三個人的態度耐人尋味。



在貞觀二年的時候,蝗蟲肆虐。此時剛剛當上皇帝不久的李世民憂心忡忡,這場蝗蟲的席捲區域就包括京師長安。李世民看過蝗蟲遮天蔽日,卻又拿不出什麼好辦法,焦慮萬分。有次在御花園散步,他看到連這裡都有蝗蟲,隨手抓了一隻就要往肚子里吞。唐太宗一邊吃,一邊還念念有詞地向上天禱告:

民以谷為命,而汝食之,寧食吾肺腸。

旁邊的侍從當然要阻止,說是吃了這種髒東西怕會影響健康。唐太宗則忿忿地說:將百姓的的災害轉移給我,我還怕什麼疾病呢?(朕為民受災,何疾之避!)



唐太宗所為,也許是發自真情實感,也許是一場政治作秀,但不管怎麼說,至少他看到過蝗蟲奪走百姓口糧,讓百姓沒有飯吃的場景。他也深刻地認識到,小小的蝗蟲,將會關係到帝國的興衰忍辱。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感動了上天,這一次蝗蟲並沒有造成太大的影響,《資治通鑒》中記載:「是歲,蝗不為災。」


時間到了開元三、四年間,此時的大唐又是一位新天子登基不久,他就是唐玄宗李隆基。此時山東地區的蝗災非常嚴重,但是當時流傳了一種說法,說蝗蟲是天上派來的,還不能隨意滅蝗,恐怕老天怪罪。


唐玄宗雖然年輕,對於治理天下並沒有多少經驗,也不知道蝗蟲到底能不能抓。不過他有一位名相姚崇,是堅定的「滅蝗派」。他派出御史到山東督察滅蝗工作,並且要求對蝗蟲的屍體深埋,以避免疫病發生。


這項非常正確的主張,卻遭到了很多人反對,而反對最為激烈的正是汴州刺史倪若水。身為父母官,他看到蝗蟲過境還不著急,看到姚崇布置的滅蝗任務卻非常頭疼,特意上了一份奏表:

蝗乃天災,非人力所及,宜修德以禳之。


姚崇怒斥倪若水,告訴他如果發生災荒,唯他是問。倪若水見到形勢不妙,趕緊採取方法滅蝗,他一州就滅蝗十四萬擔,災情明顯緩和下來。

可是,唐玄宗又聽說滅蝗有違天理的鬼話,慌張地找來姚崇商量。姚崇則毫不在意地說:做事只要合乎道理,什麼都不用怕。看著蝗蟲不滅,生怕有違天理,難道天理就是讓蝗蟲吃完莊稼,讓百姓餓殍滿地嗎?那樣子國家會出大事的。



隨後,姚崇又向唐玄宗表示,您什麼都不用管,出了什麼事情都由我來擔當,是丟官是降災難,我一個任擔著。


唐玄宗的見識和胸襟顯然比不上他的祖先唐太宗李世民,但此時的大唐,還有名臣為它保駕護航。然而到了唐朝晚期,君主和大臣一同昏聵無能,就實在沒有救了。


乾符二年,又是蝗蟲肆虐,又是一個新皇帝繼任,這就是只有十四歲的唐僖宗。當時的蝗蟲,從湖北出發,北上席捲河南,又向西深入,降臨到帝都長安。然而,長安的京兆尹卻向皇帝報告了一個喜訊:

蝗入京畿,不食稼,皆抱荊棘而死。


這是滑天下之大稽,當年王仙芝、黃巢相繼起義,本來就不太平,天子年紀小也許不懂事,這些官員居然跟著起鬨。不光京兆尹發出這種荒唐的言論,更搞笑的是「宰相皆賀」!


這樣的朝廷,自然也就很難維繫了,至於是哪種方式被取代,就是歷史的抉擇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珏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唐朝有一類官職,大多由女人們任命,求官之人絡繹不絕
盛世大唐的詛咒:三個重要將領反叛,都被親兒子誅殺

TAG:小珏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