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紅色兒女故園情

紅色兒女故園情

紅色兒女故園情

——平江起義將領後人老區之行側記

湖南日報·新湖南記者 徐亞平 通訊員 徐敏

「青山如黛,綠水似鏡,道路寬敞,高樓林立,家鄉變得越來越美了!」7月21日,參加紀念平江起義90周年活動的紅二代、紅三代們,走進龍門、長壽、嘉義等革命老區,再續情緣,傳遞愛心,將革命友情進行到底。

相逢是一首勁歌

「姑娘,這裡有個座位!」一位民族風打扮的大姐指著身邊的空座,向站在車廂里的一位招呼道,一下子拉近了大家的距離,活躍了車廂里的氣氛。

「大哥,我是謝振華的女兒謝海巢。您是?」「你爸擔任69軍軍長,我爸裴周玉任69軍政委,你爸和我爸是老搭檔呀。」原來前排的大哥是開國少將裴周玉之子裴靜京。裴靜京的兒子裴濤回過頭來問:「您就是中國偉人蠟像館副館長?」「是的,你怎麼知道?」這下輪到謝海巢納悶了。「您兒子是我婚禮上的伴郎呢。」「這真是太巧了!」兩代人相視哈哈大笑起來。

「我是田長江的女兒田蘇華,很高興認識您。」平江起義參與者田長江的女兒田蘇華向鄰座的大姐熱情地伸出雙手。「我是喻楚傑的女兒喻明,我們都是參加平江起義有據可查的9個倖存者的後代,真是幸會!這是我和將軍合唱團聯合製作的歌曲專輯《紅色平江 紅色記憶》,送您一盒。」

「你是不是新四軍政治部主任袁國平的兒子?」開國少將喻縵雲的女兒喻翌問眼前花白頭髮、戴眼鏡的大哥。「是啊,你怎麼知道?」袁國平烈士的兒子袁振威教授既驚訝又高興地問。喻翌告訴他,她曾在80年代讀過《皖南事變》,書裡面提到袁國平犧牲了,其夫人是平江人,鄉土情結一下子激起她去問自己的父親認不認識袁國平。父親告訴她:「認識啊,都是紅三軍團的戰友。」

「我是胡筠烈士的孫女湯萌,您是?」「我是滕代遠的兒子滕飛。您奶奶當年和我父親並肩作戰呢!」

道路兩旁的綠化樹綠意盎然。順著平坦寬闊的水泥路望去,一棟棟黑瓦白牆、飛檐翹角的徽派建築靜立在汨羅江岸,與墨綠的大山融為一體,如一軸半卷半舒的水墨畫。車在希望的田野中行駛,誰能想像當年的血與火?

「爸爸,我們到了您丟胞衣、灑熱血、打勝仗的地方。」開國中將方強的兒子方勤學深情呼喚。

車行到窄窄長長的長壽老街,一行人在這座建於1909年的天主教堂前下車。它安靜地守在街市一角,青磚牆縫裡有草色青青。「我希望沒有戰爭,如果沒有戰爭,我們的父輩就不用吃那麼多苦。」開國少將喻縵雲的女兒喻翌邊給開國少將方正的兒子方湘江拍照邊感嘆著。開國中將方正平的兒子方希和聽到走來說道:「是啊,如果沒有戰爭,說不定我們小時候會在這裡一起玩耍呢。」

「是不是只有我和滕飛、謝海巢不是平江籍的將軍後代呀?」發問的是開國上將王平兒子范曉光中將。「范將軍,還有我呢,我外公彭德懷是湘潭人。」彭德懷元帥的外孫張峰推了推眼鏡說,「我爸叫李聚奎,是安化人。」開國上將李聚奎的兒子李京雨舉著相機笑著說。

紅二代、紅三代們,像見到了親人一樣地交流。先輩們在90年前平江起義血與火中締結的友誼,今天又在平江被後輩傳承。一次紅色之旅,譜寫了一曲友誼之歌。

奉獻是一份大愛

山雲吞吐翠微中,淡綠深青一萬重。1個多小時車程後,開國少將張平凱的女兒張安琳望著窗外,興奮地叫道:「龍門到了!」「是啊,我們到家了!」開國中將張令彬的女兒張安飛和開國少將裴周玉的兒子裴靜京愉快地走下車來。

龍門名字寓意真好,「鯉魚跳龍門」,果然跳出了張令彬、裴周玉、張平凱3位開國將軍,因為他們幼時同飲一井水,所以有「一井三將軍」的美談。

9時40分,紅二代、紅三代給龍門鎮10位革命烈士後人送上了愛心捐款。捐贈會上,第四次回鄉的原江蘇省委書記江渭清之子江旅安真誠建言:「貧困戶為什麼貧困?要找到貧困的根子,對症下藥!扶貧要扶致富的產業,希望龍門培植好財源!」

「我們平江縣虹橋鎮梘源村有一位袁太安烈士,1927年7月參加工農紅軍,1931年隨部隊開往湖北途中,和其中7名紅軍戰士不幸被國民黨反對派殺害。今天,他富有愛心的孫女袁金蛾也來到了現場。」捐贈會後,主持人向記者講述了袁金蛾扶貧幫困的故事。

袁金蛾是湖南省京湘電力建設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她連續6年向失散老紅軍、山區學子捐贈善款。2013年11月6日在平江慰問20位失散老紅軍,並向每位老紅軍發放1萬元慰問金和棉衣等物資。2016年11月3日,她給平江起義紀念館紅色文化交流中心烈士事迹陳列館捐贈經費20萬元;向失散老紅軍捐贈5.5萬元;向平江一中20名貧困學子捐送助學金。2017年11月23日,她看望並慰問了7位老紅軍與抗戰老兵。

記者連忙找到正和烈士後代親密交談的袁金娥。她笑著說:「我爺爺是袁太安烈士。作為紅軍、烈士後代,我有責任傳承老一輩的光榮傳統,愛是一種傳承,我希望後輩能將愛的接力棒薪火相傳,讓世界充滿愛。」

這一番話勾起了裴靜京的回憶,他轉向兒子問道:「還記得爺爺帶你回來過春節嗎?」裴濤點點頭說:「當然記得。那年,好多領導來老家給爺爺拜年,他辭謝前來拜年的領導,拉著我的手,帶我們去光榮院給老紅軍拜年。爺爺說失散老紅軍更應受到尊敬。」

11時許,紅二代、紅三代來到了長壽鎮將軍希望學校。學校2013年籌建,2016年9月開始招生。「看,這學校多威武!」裴濤指著高大的教學樓對父親說。

當年,平江縣領導找到開國少將裴周玉彙報籌建這所學校。將軍一聽,很高興:「扶貧先扶智,教育要先行。」他多次找有關部委商談投資建校事項,還和開國中將方強找領導撥款。可惜,兩位老人先後在2012年、2015年去世,沒能沒能親眼看到學校落成。

「可惜我爸1992年就過世了。不然,他也會出一份力。」開國中將吳信泉的兒子吳皖湘感慨道。

傳承是一種精神

在加義鎮詠生村何賢組一處屋檐破舊低矮、房間窄小陰暗、牆體油漆斑駁的平房面前,江旅安停住了腳步。他走進屋子,緊緊握住屋主周其偉的手。

村幹部向原詠生中心縣委糧食部部長周宜高之孫、75歲的周其偉介紹道:「這是原江蘇省委書記江渭清的兒子江旅安。1935年,你爺爺和他父親在周村與匪軍交戰,戰鬥中,你爺爺不幸犧牲,他父親被俘。匪軍拖著你爺爺的遺體,押著他的父親往村外走,在一戶人家喝水休息的時候,他父親猛地連碗帶水向匪軍的臉上砸去,才趁機逃脫了匪軍的魔爪。」

江旅安望著周其偉誠懇地說:「80多年前,他們在同一戰壕作戰。今天,我們作為他們的後人在這裡重逢,算難得的緣分。」說著,他將一筆慰問金送到周其偉的手上。「我退休了,解決不了大問題。一點小心意,請您收下。」周其偉百感交際,囁嚅著嘴說不出一句話來。

「您住的屋子熱不熱?家裡還有親人嗎?」新四軍政治部主任袁國平之子袁振威教授一邊擦著額頭密密麻麻的汗珠,一邊向屋主人、紅16軍戰士吳先揚之子吳述桃關切地問道。「山腳下涼快。還有親人,黨就是我的親人。」接過袁振威送上的慰問金,吳述桃連聲說,「感謝您,感謝黨,感謝政府!」

「讓老百姓過上幸福的生活,是我們永遠不能忘記的使命!」在加義鎮,紅二代為10位烈屬和特困群眾捐贈愛心款,王平上將之子范曉光中將飽含深情地說,「經過幾十年的奮鬥,而今看到革命烈士的後人仍生活在貧困中,心裡很不是滋味。父親曾說打仗就是為了讓老百姓過上幸福的生活,我們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積极參与扶貧攻堅,讓老百姓過上幸福的生活。這次,我們有的人將兒子和孫子都帶來了,就是要把平江起義的精神傳承下去!」

飛出了山區的將軍後代和生活在山區的烈士後人,他們不是親人,卻演繹了一曲勝似親人的友誼之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聲在線 的精彩文章:

夫妻販毒雙雙獲刑;丈夫一審被判死刑,妻子哭著想看一眼孩子
我國郵票上的國際峰會

TAG: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