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東漢常備軍稀少,為何卻能控制廣袤邊疆?兩大冷門技術功不可沒

東漢常備軍稀少,為何卻能控制廣袤邊疆?兩大冷門技術功不可沒

原標題:東漢常備軍稀少,為何卻能控制廣袤邊疆?兩大冷門技術功不可沒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一、從「寒酸」到華麗轉身


歷代王朝開國,常有痛擊外敵的輝煌戰績。但初開國的東漢,這事兒卻相當寒酸。


歷經西漢末年起的戰亂,東漢建國初期,全國都是民生凋敝的爛攤。饒是開國皇帝劉秀很會打仗,周邊匈奴烏桓等強敵卻鬧得歡,最終還是憋下這口氣,給老冤家匈奴送錢送糧換和平。連西漢固有領土西域,也忍痛先退出。全國上下大裁軍,西漢的正卒兵役制也給廢除,郡國軍隊基本裁光,東漢中央掌握的兵力,一度只有四萬多人。一門心思休養生息。


不過,歷經三十多年休養生息後,從漢明帝年間起,忍夠了的東漢王朝出手反擊後,就是源源不斷的華麗場面:曾囂張一時的北匈奴,連年被打的稀里嘩啦,最終在漢軍勒石燕然的威武面前,狼狽向西竄去。淪陷多年的西域,也重回大漢朝懷抱,橫貫歐亞的絲綢之路,再度火熱暢通。


在東漢王朝的巔峰時代,東漢王朝控制著從中南半島至西域大地的近六百萬國土,堪稱雄踞東方的超級大國。赫赫武功,無比輝煌。



更重要的是,東漢的常備軍數量,一直沒達到西漢時的水平。每次對外用兵的數量,也常比敵人少得多。卻經常上演以少勝多的精彩表現,比如對老對手匈奴,就以劣勢兵力壓著打。爭奪西域的大戰上,漢軍以上千兵力,就牢牢掌控住這西北大地的門戶。遠播歐亞的輝煌武功,正來自這「高效」的國防經營。


為何會有這「高效」場面?除了戰略布局與東漢軍人的浴血奮戰,兩個看上去「冷門」的技術,作用也十分關鍵。

二、補血邊疆的東漢漕運


首先一個造福東漢國防的冷門技術,就是東漢的漕運技術。



但凡重大戰役,比拼的往往是後勤水平。前線戰力強不強,就要看後勤「補血」足不足。如果說西漢反擊匈奴的勝利,得益於秦朝留下的暢通驛路系統。那麼西漢留給東漢的重要軍事大禮,正是發達的漕運。


早在漢武帝反擊匈奴的熱血年代裡,西漢王朝的漕運建設,就已經白熱化。關中地區每年通過漕運運輸的糧食,一度到了六百萬石。是秦朝時期的近十倍。待到東漢建都洛陽,這發達的水運系統,也成了重要家當。以西漢時代的關中漕運線路為基礎,東漢又陸續在三門峽等地開鑿棧道。巨大的船隻從此可以由縴夫拉遷,成功沿水路「翻山」進入關中平原。西北地區的軍用運輸,自然也就更順暢。


當然,東漢也不止「坐享」這家當。漢明帝時代,東漢王朝就沿著今天河南滎陽至山東高青高苑鎮築堤,使混在一起多年的黃河汴河成功分流。這個當時獨家創意的水利技術,不但解除了黃河水患,還造就了通暢的汴河漕運。東部富庶地區的錢糧,得以每年快速輸入洛陽。東漢的軍事儲備,從此兵強馬壯。


而在反擊匈奴的戰場上,東漢也未雨綢繆,早早開鑿出快速漕運通道。漢光武帝時代,東漢就在今天北京周邊地區,開出了「溫水槽」。居庸關——昌平——薊縣這一系列戰略要地,全都「益通以漕運也」。這高效的水路交通,在東漢最困難時,撐起了北方的牢固邊防屏障。待到東漢勇敢亮劍後,更源源不斷大補血,助攻東漢軍隊追亡逐北。


三、堅如磐石的屯城

東漢的對外戰爭,最為漫長拉鋸的,就是西域爭奪戰。在兵力有限的情況下,西漢時代一個「法寶」,也在東漢時代再放光彩:屯城。



屯城,即兩漢時代,漢軍在邊防戰略要地,修築的屯墾堡壘。這種堡壘雖說比城池「袖珍」,卻扼守國防咽喉,屯駐邊防精兵。西漢時代與匈奴爭奪西域的戰鬥里,漢軍就是以這種「屯城」步步為營,完成了陳湯「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沙場榮光。東漢明帝年間,再度西進的漢軍,也是以西漢伊吾屯城為跳板,勇敢爭鋒匈奴。


隨著爭奪西域戰爭的進行,重拾「屯城」法寶的漢軍,也將屯城修遍西域大地。塔里木盆地以南昆崙山以北,遍布東漢的屯城。這些遙相呼應的據點,以一次次浴血的戰鬥,把在西域呼風喚雨的匈奴人,再一次漂亮懟了出去。連通歐亞的絲綢之路,被他們再度支撐起來。班超等傳奇英雄們,那「絕域輕騎催戰雲」的精彩表演,更以他們搭台上演。



尤其超越西漢的,就是東漢屯城的修築技術,雖然都是以夯土修建,但今天留存的東漢屯城遺址告訴我們,東漢的屯城構造更堅固。新疆奇台石城子的東漢屯城遺址,構建在依山傍水的懸崖絕壁,這個東西二百四十米南北三百米的堡壘,其殘存城牆直到二十世紀初時,依然清晰聳立。新疆和田漢式風格遺址,也見證了東漢更精巧的築城設計:四重城牆的結構,還有沙棗樹組成的防風牆,構成堅不可摧的堡壘。


憑著如此強大的技術,漢朝的屯城,也成了匈奴等強敵們啃不動的硬骨頭。東漢永平十八年的疏勒保衛戰上,漢軍名將耿恭以三千兵馬死守疏勒屯城,硬抗匈奴單于親率的兩萬強敵,打出「十三勇士歸玉門」的熱血一幕。東漢永元二年,傳奇英雄班超,更是依託一座座屯城,以虛實結合打法,只憑手中千餘漢兵,就把七萬貴霜帝國遠征軍打的頭破血流,叫這個自稱「比肩漢朝」的強國,乖乖領了一頓胖揍回去。



一座座牢固的屯城,在漢王朝的西部版圖上,就這樣連成一隻強壯臂膀,把廣袤的西域穩穩護住。今天新疆各處屯城遺址,依然陸續出土了漢家印章瓦當等文物,每一件都在訴說昔日屯城之上,漢家男兒的熱血威武。


撐起一個大國尊嚴與實力的,不止是高調的威武,更有類似屯城漕運,這看似不動聲色,卻代代精進的國家技術。


參考資料 :《漢書》、《後漢書》、《水經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們愛歷史 的精彩文章:

古代盜墓賊遇到金縷玉衣,為什麼只抽金絲不拿玉衣?
古代中國船隊揚帆遠航,醫療衛生怎麼保障?

TAG:我們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