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Kitty老師:未來教育究竟應該是什麼樣子的?

Kitty老師:未來教育究竟應該是什麼樣子的?

這幾天一直在北京,想先吐個槽,北京的天兒實在太曬太熱了,差點兒被晒成烤鴨。在海濱城市待久了,真的很久沒有經歷這樣的酷暑了。頂著烈日來京,一是因為報名參加了一個有關兒童能力測評的培訓師認證,除此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我們之前做過的兒童設計思維工作坊的案例-《人走燈滅》,被首師大的專家組老師選編入教材案例,此次來北京主要是做合作面談以及相關的專業經驗交流。

還有就是,斯坦福EPIC創新教育社群的小夥伴們在研究設計思維在中美教育場景中的運用,希望我們能提供案例分享。恰逢他們在北京舉辦第一次線下交流活動,邀請了斯坦福專門做《Designing Your Life》「人生設計」的課程研發導師前來做工作坊,這是一次很難得的學習交流機會。所有事情趕在了一起,猶豫掙扎了一下,最終決定跑一趟。

幾件不同的事情疊加在一起,這幾天的信息量非常巨大,每件事情背後都是對當下教育不同角度的解讀,讓我感覺自己好像乘坐了一台時空機,在穿越教育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之所以會報名參加一個兒童能力測評的培訓師認證,是因為我一直想找到一種更科學的理論依據,好為我們接下來的教學課程設計提供參考標準。遵循「知識-能力-思維」的課程設計思路,如何一步步落到實處?如何讓孩子們真正地拾階而上,而不是「空中樓閣」?這次的學習讓我感覺離目標越來越近了。

我最早接觸到的兒童能力測評,是90年代開始流行於台灣兒童教育領域的「皮紋測試」。以八大多元智能為測評基礎,通過對孩子的雙手掌紋和十指指紋採樣分析後,檢測出手主人先天遺傳的各種差異和特質,並由此來反映被檢測者大腦發育、皮質層狀態和灰層的分布情況,進而判斷得出被檢測者的「最優發展方向」。

當然,這種測評方式被越來越多地認為是偽科學和騙局,畢竟通過皮膚紋路就能知道孩子的天賦喜好,讓人感覺和街頭算命先生乾的活是一樣的性質。目前這種測評方式應該還是存在的,但已經逐步被邊緣化了。

但8大多元智能理論對於教育工作者或者家長而言,其實是很有幫助的。通過這個理論,我們能很清楚的知道,每個孩子的智能類型和能力是不一樣的,很多應試標準體系下的所謂「笨孩子」,其實是單一評價標準導致的。應試測評標準下,「語言智能」和「邏輯數理智能」突出的孩子是最有優勢的,「身體動覺智能突出」的孩子多半會被認定為淘氣大王了。

這次參加的兒童能力測評培訓,理論基礎和八大多元智能有很多類似和共通的地方,不過角度不同罷了。它是通過一系列小問題和任務的完成,給孩子一個評分,由此來大概判定孩子的能力情況,屬於過程性測評了,比「皮紋測試」聽起來能更科學靠譜一些。

但比較有意思的是,其實我最早接觸「皮紋測試」的時候,有大批量家長是非常認可的,而且認為測試結果很准,很符合孩子的日常生活表現。這是否屬於心理投射?還是真的有價值?我不屬於研究這個領域的專家,只能做個分享了,歡迎有懂行的朋友來跟我科普一下。

為什麼經歷了這樣一個能力測評培訓內容,再去接觸設計思維領域的討論時,會讓我產生坐時空機的穿越感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兩者的底層思考邏輯和教育目標是完全不一樣的,某個瞬間,我都感覺自己被撕裂了一下,陷入選擇的困境。

能力測評的設計都是圍繞目前教育體制下的學習標準去設計的,簡單直接點講,就是中高考究竟要考什麼科目內容,掌握好這些內容需要孩子們具備怎樣的學習能力,整個測評就是為這個目標服務的。例如:通過測試,我們發現孩子的空間能力不足,這就有可能導致孩子在日後學習立體幾何等知識內容時,會碰到一些困難和障礙。發現之後,會給孩子一些相應的能力提升訓練方案,幫助孩子補一下短板。

而設計思維在教育領域的運用,最大的出發點是「以人為本」,帶給教育領域最大的思考和啟發是,我們需要洞察孩子的需求和優勢,以學生為中心,把每個孩子當成獨特的個體,不要去預設和塑造所謂「完美的孩子」,反對把孩子歸為某某類型。幫助孩子發揮優勢,勇敢地做自己,這是我們需要努力的目標。

一個「補短」,一個「揚長」;前者追隨者雲集,知名高校資深老教授帶隊研發,整個會場都快擠爆了;後者也有不少關注者,90後大學生群體居多,但目前而言依舊算是小眾。

那麼剛剛好處於當下的父母,我們究竟如何選擇?我們到底何去何從?

前段時間和一位業內朋友探討思維教育的時候,她跟我分享了一些他們的案例和所了解到的信息。

他們項目小組有一個思維的老師在北師大的思維中心,她舉了很多北京市中高考的例子。比如以「石墨烯」為主題,以你的想法,開展聯想和想像力去寫一篇文章。在語文教學領域,從閱讀和作文開始,都已經轉型開始強調想像力和思辨力。

還有他們合作的一個北外負責高考出題的老師,也在分享說英語的學習方向其實也會逐步變革,因為他們在戰略層面,已經開始著手從高考的導向上去做一些調整,也開始去融合和強調批判性思維等思辨能力的考察。

其實最前沿的東西已經在變了,但作為整個大的教育生態系統而言,教育模式的徹底變革實在太難了,還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和路程去走。

這些溝通,我最大的感觸只有一個,那就是我們的教育分層將會越來越嚴重了。因為這代孩子最大的尷尬極有可能是學習的過程還停留在固有應試體制中,但等到他們接受選拔和考核的時候,選拔標準有可能已經更新完畢了。這就意味著,如果家長的教育理念沒有及時更新,依舊停留在知識層面的淺層次上去要求引導孩子,當他們開始步入社會,應對競爭和選拔時,玩法已經和今天徹底不一樣了。

在參與斯坦福EPIC交流活動的時候,主持人提出了三個問題讓嘉賓思考和分享:

1、現在教育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2、未來的教育應該是什麼樣的?

3、應該做些什麼,讓現在的教育過度到未來教育?

分享嘉賓北京日日新學堂創始人冬青老師做出了這樣的回答,讓我印象極其深刻,並且感同身受。

她說,現在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太功利了,未來的教育應該是多元化的、以人為本的,允許多種形式的存在,可以在家上學、可以學徒制等等,現在的教育模式「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都是不對的,不應該修修補補了,應該另起爐灶,徹底變革。

我內心深處非常敬佩這樣的教育革新和實踐者,但以我們目前的實力和能力,還不足以具備這樣的變革勇氣。做一所全日制的創新型學校,對於我們而言,的確條件還是很不成熟的。而且這樣的受益人群也是極其有限的,准入門檻極其高。

通過跟斯坦福導師的交流,我們也了解到,即使在美國,項目制以及設計思維為主的創新教育模式也只存在於收費高昂的私立學校。美國教育分層、貧富差距極其大,大批量公辦學校經費不足,校舍建設都不足以保證,創新型教育更無從談起,大批量孩子還是僅僅限於課本知識的學習。

這些信息交流,都讓我越來越確信,我們真的做了一件很有價值的事情。

作為關注教育創新的普通人,我們究竟可以做些什麼?這是我一直思考和想去努力的方向。

將思維教學先與英文學科做結合落地,通過城市合伙人的模式,將我們的實踐傳遞給更多志同道合的教育同行,是我們目前能力範圍內可以做的事情。接下來通過」童創俠「賽事,將設計思維傳遞給更多孩子,讓他們有機會低成本接觸到最前沿的思維模式和項目制教學,也是我們很快就會大力推進的事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紐星人Kitty 的精彩文章:

TAG:紐星人Kit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