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智能耳穿戴:亞馬遜、蘋果谷歌爭搶的下一個潛力市場

智能耳穿戴:亞馬遜、蘋果谷歌爭搶的下一個潛力市場

【獵雲網(微信號:ilieyun)】8月6日報道 (編譯:Henry)

2016年10月,一群極具影響力的科技巨頭們共同出席了一家名為Doppler Labs的初創公司的產品展示。本次展示參展人員包括微軟聯合創始人比爾蓋茨和首席執行官Satya Nadella,蘋果互聯網首席執行官艾迪庫伊和蘋果Beats耳機組負責人Jimmy Iovine,以及來自亞馬遜、Facebook、谷歌和騰訊的高級管理人員。

他們體驗了Doppler的預生產版Here One無線耳塞,這款耳塞能夠隔絕環境噪音,能夠放大房間內指定對象的聲音,甚至能夠作為翻譯機器與他人進行跨語言交流(當時Doppler的一名員工用西班牙語提了一個問題,大約半秒鐘後,耳塞就將問題用英語表達出來了)。

會展結束後,至少有兩家公司出價表示要收購Doppler,但結果沒有一家公司提供足夠高的價格來說服Doppler放棄發布這項新產品的夢想。可惜的是事後,這款產品的銷售未能一飛衝天,一年後該公司也倒閉了。但故事並沒有結束,在公司宣布倒閉後的幾周內,超過半數的Doppler頂級技術人員陸續開始為科技巨頭們工作。

現在,我們已經了解到亞馬遜、蘋果和谷歌都已經開始進行類似的高優先順序耳機項目,以Doppler的終點為起點,繼續前進。據消息人士稱,這三家公司的三款產品都致力於將助聽器的實用性與高端耳機的娛樂價值相結合。由於這三家公司已宣布加入醫療保健計劃,他們可以輕鬆地給產品添加健康監測感測器,從行走步數統計到測量氧飽和度,幾乎會涵蓋所有可測量的內容。雖然這款產品可能需要數年才能問世,但如果這種入耳式計算機能夠讓消費者將沉重的手機留在抽屜中,估計沒有人會拒絕它的魔力。

Doppler前音頻工程主管Gints Klimanis說:「講到底,我們的想法是將人們使用智能手機的時間轉化為使用我們的耳機產品的時間,智能手機可能永遠不會淘汰,但語音命令和聽覺的結合可能成為未來主要的人機交互方式。」

亞馬遜,蘋果,谷歌和微軟的發言人均拒絕對以上內容進行任何評論。

在五年的時間裡,Doppler和其他創業公司一直在努力嘗試通過結合音質、電池壽命和娛樂因素來創造出一款智能耳穿戴,成為大眾市場的掌上明珠。但是為什麼各位科技巨頭公司突然就看上了這個想法呢?其原因就是:亞馬遜的Alexa、Apple的Siri、Google智能助理以及微軟的Cortana等個人語音助手突然成為繼iPhone推出觸摸屏以來最大的交互界面革命。

Strategy Analytics的分析師Cliff Raskind表示,我們的願景是未來人們不需要觸碰設備就能使用體驗科技,這個願景符合了科技的潮流,從而使得智能語音市場成為多年來發展最快的新硬體市場。預計到2023年,63%的美國家庭將擁有像Amazon Echo或Google Home這樣的設備,遠高於2014年的0.03%和2017年的16%。

Comscore預測,到那時,美國人使用谷歌搜索時大部分時候將會利用語音輸入而不是打字輸入。根據Juniper Research的數據,響應語音查詢而投放的廣告市場將達到120億美元。這些預測甚至都沒有考慮到未來消費者在使用入耳式計算機後將會獲得更多的在線時間,為科技巨頭提供更多的需求數據——更不用說未來將會出現無摩擦網購:只要喊一聲「Alexa,買xx。」即可完成購物。


「科技公司可以讓用戶的耳朵做更多的事情,而不單純是聽音樂和打電話,」Satjiv Chahil說道,他是前蘋果營銷主管,近幾年為助聽器製造商Starkey Hearing Technologies提供過諮詢服務。「比如虛擬助手能夠全天在客戶的耳邊進行語音提示提供幫助,這能夠讓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加幸福健康。」

你的耳朵有一些非常有價值的特性。它們距離你的嘴只有幾英寸,所以他們可以比房間內其他的智能語音系統更好地理解你的話語。與你的眼睛不同,即使你睡著了,你的耳朵仍在工作,它們是我們最終的多重任務者。每年都有成千上萬人在開車時試圖發簡訊從而出車禍死亡,但大多數人都能夠在談話或口述信息時安全駕駛——即使正在播放音樂,孩子們在後台聊天。耳朵不在你的正面,因此未來的Jony Ive更容易為耳朵設計出時尚甚至隱形的產品造型而不是眼睛。對比之下大家可以參考下Google眼鏡。

Dolby Laboratories的首席科學家Poppy Crum表示:聽覺交互具有明顯的優勢。通過正確的感測器和計算機處理,儀器可以判斷您的頭部是指向面前的商店貨架還是指向路邊的廣告牌。如果再添加一個心率監測器來測量壓力和一個腦電圖感測器來分析大腦活動,它可以在某種程度上知道你在想什麼——比如,它可以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你身後的腳步聲。

的確,未來全面的人工智慧語音系統理解的不僅僅是我們話語表面的內容。總部位於英國劍橋的一家名為Audio Analytic的初創公司已經能夠讓設備能夠識別窗戶破碎或嬰兒哭鬧的聲音。 按照這個速度,亞馬遜不久就可以在聽到咳嗽時向你推送感冒藥的廣告了。


對於任何希望銷售大眾市場計算設備的公司而言,入耳式智能語音產品也面臨著棘手的挑戰。入耳式智能語音設備要求設備本身必須很小,而且幾乎沒有重量,同時能夠完美地匹配不同人的耳道,以便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保證佩戴的舒適感。與此同時,它必須具有足夠的電池容量,至少使用時間要與智能手機一樣長,更不用說電池電力要支持高耗能的無線板塊和板載處理器,另外還有耳垢的問題,以及用戶如何在使用設備時盡量避免搖頭,揮手,耳朵敲擊或自言自語。而且根據最近的一項研究,只有6%的美國人表示他們願意在公共場合與他們的語音助理交談。

然後是人們對佩戴助聽器的反感。美國聽力損失協會表示,雖然有數億人對佩戴耳機表示感到很正常,但4800萬可以從助聽器中受益的美國人中只有16%購買了助聽器,而且這些購買的用戶往往已經猶豫了七年。

嚴格監管行業並無幫助。恰恰相反,由於助聽器已被定義為醫療器械,製造商必須獲得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批准的產品,消費者需要獲得醫生的處方並支付費用才能買到助聽器,而且通常沒有保險資助。根據消費者報告,助聽器產業的利潤率隨著消費增長而不斷增加,五家公司的寡頭壟斷已經能夠主導每年60億美元的助聽器行業,銷售的產品平均每雙成本為2700美元,高端產品甚至達1萬美元及以上。

現在,這個監管僵局即將改變。去年8月,國會通過了「2017年OTC助聽法」。當它在2020年8月生效時,公司將能夠在網上或在任何藥店向輕度到中度聽力損傷的人銷售助聽器,就像眼鏡製造商向沒有眼鏡又不想找驗光師的人出售10美元一副的眼鏡一樣。

這開啟了一個龐大且不斷增長的市場。世界衛生組織表示,全世界有11億長時間佩戴耳機的兒童和年輕人有聽力損傷的風險。

法律也可能會對該行業產生巨大影響。突然間,任何發現自己比他們想像中更容易說「你說什麼?」的人都可以走進Walgreens,並以幾百美元的價格購買一台聽力設備。很可能,他們會在彩色iPhone外殼和FitBits產品旁邊的電子產品貨架上找到它,而不是在的輔助器具或者其他老人產品的貨架中找到。該設備可能根本不作為助聽器銷售,而是作為具有「聽力增強」或「個性化」的藍牙耳機銷售。

「我等待這一時刻有20年了,」 Doppler前副總裁KR Liu說,她從三歲起就因嚴重的聽力損失而戴著助聽器了。「你擁有這些令人驚嘆的公司,可以做出驚人的事情,並擁有品牌化的力量來消除人們對助聽器的恥辱感。」

Doppler沒有創造出入耳式語音助手,但它在短暫的存在期間內對行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音樂行業高管Noah Kraft和前微軟高管Fritz Lanman在2013年創建了該公司,當時他們提出一個了產品,Coachella(美國的一個地區)的人們可以用該產品來調整現場表演的音樂,例如添加「模糊音」效果或提高音量上限。到2016年初,它已組建了一支極具影響力的音頻專家團隊,並且當時他們在開發Here One,為它添加了「聽力增強」功能,以及撥打電話和播放音樂的能力。

隨著關於該產品的流言開始傳播,Doppler開始不斷受到那些對此感興趣的科技巨頭們的詢問。儘管Here One本應該在幾個月內上市,但該公司的首席執行官Kraft宣布,10月將成為「演示月」。於是,一個小團隊在環球音樂(Doppler第一批投資者之一)辦公室俯瞰舊金山灣的一間高檔會議室進行了展示。

展示參觀者包括Mary Meeker和Yuri Milner等風險資本家,還有亞馬遜及其位於矽谷的研發部門Lab 126,以及來自Google、Apple和Facebook的團隊。雖然有幾家公司在桌面上提出了一些非正式的出價,但沒有一家公司提供的價格達到或接近Kraft和Doppler的董事會對公司的估值。

在Here One於2017年初開始銷售之後,所有的獨角獸夢想都消失了。科技媒體稱讚該設備的創新設計,但表示其電池壽命極短,並且因難以解釋為什麼這不僅僅是另一款無線耳機,從而導致銷售不佳。然而,亮點還是存在的,近四分之一的買家認為它比助聽器更便宜,聲音更好——Doppler並未付出營銷努力就贏得了這些用戶。隨著Apple的AirPods掀起了消費者耳機市場風潮,Doppler決定轉向。雖然工程團隊專註於聽力功能,但Liu在華盛頓特區遊說OTC法案時起了主導作用。

當該法案於去年8月寫入法律時,Doppler陷入了困境。Kraft重新聯繫了那些可能的收購方,他們立即同意見面。微軟的一個團隊,包括Nadella,探討了是否可以使用可穿戴設備來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這些公司共享了幾個有趣的想法。由於Here One有一個向內的麥克風,放大了佩戴者自己聲音的聲音,為什麼不創建軟體命令Word或Excel用戶可以安靜地低語操作,不會打擾到工作同事。但是最終,微軟決定放棄收購。

來自谷歌的幾支團隊看了一眼也放棄了,其中一支團隊來自X「moonshot工廠」,另一支來自公司的硬體部門,該部門正在尋找幫助來完成其即將淘汰的Pixel Buds產品(又名「Pixel Duds」)。

2017年9月,蘋果公司派出了一支龐大的團隊進行另一輪談判。它顯然不需要Doppler。自2011年以來,Apple一直在學習聽力技術,當時它開始與助聽器製造商建立合作關係,因此客戶可以將iPhone中麥克風拾取的聲音直接輸入助聽器(例如,學生可以將iPhone放在講台前面,這樣子就能更清楚地聽老師講課了)。 該公司已投入大量資金開發技術,如W1通信晶元,該晶元使得AirPods在音質、電池壽命和易用性方面脫穎而出。根據NPD Group的數據,AirPods在今年上半年佔據了所有無線耳機銷售額的24%,遠遠領先於只有3%的亞軍Beats。儘管如此,蘋果公司仍然對關鍵的Doppler技術專家,特別是那些致力於聽力演算法的技術人員的聘用感興趣,但他們不願意提供能夠使得Doppler滿意的收購價格。

與亞馬遜的會談持續時間最長,也是最嚴肅的。憑藉強大的智能語音能力,即使不靠近智能揚聲器,客戶也可以通過Alexa購物,而無需依賴iPhone或Android設備。Lab 126團隊多年來一直在尋找一種「讓Alexa走出家門」的方法。但是他們知道Doppler的財務狀況正在快速惡化——可能是因為它在談判過程中了解到了很多關於Doppler技術和業務的內容——所以亞馬遜方表示只提供低價競標。

Kraft在幾周後選擇關閉公司,而不是接受任何出價。後來,他將Doppler的知識產權賣給了Dolby,一家專門從事音頻軟體業務以增強電影和其他媒體的音質的公司。Dolby尚未確認任何基於Doppler專利的新產品,但「我們正在尋找將我們的技術、生態系統和知識與智能語音市場相結合的方法,」該公司首席科學家Crum說。

「雖然Doppler公司已經倒閉了,但很高興聽說到Doppler的願景將繼續存在,」 Kraft通過電子郵件表示,「我們為我們的創造而自豪,為Doppler團隊幫助世人帶來入耳式計算機的一大飛躍而感到自豪。」 Kraft拒絕評價與亞馬遜、蘋果或任何其他收購者的任何討論。

Doppler公司關閉了,但可智能語音市場正在變得越來越火熱。音頻技術人員的薪水正在飆升,大型科技公司經常向創業公司和傳統助聽器公司的頂尖人才支付20萬美元的薪水。移動晶元巨頭高通公司在3月份推出了第一款專為可測量產品設計的系列晶元,其他晶元公司預計也將在今年年底推出類似產品。

亞馬遜、谷歌和蘋果公司正在蓄勢待發。三位前Doppler員工表示,亞馬遜已經擁有一支由70名員工組成的團隊,當時這些公司正在進行談判。雖然谷歌的硬體團隊繼續在Pixel Buds和其他產品上工作,但谷歌的X部門正在尋求開發完全獨立的入耳式計算機,而谷歌語音部門專註於通過基於耳機設備的方法使這種個人語音助理更容易與用戶互動。

蘋果公司也在努力向前邁進。消息人士稱,與其建立一個革命性的新產品來迎接智能語音時代,蘋果公司將繼續以熟悉的方式增加新功能。據Bloomberg稱,該公司將在年底前為音樂愛好者發布高端耳機,並將推出升級版的防水AirPods,其中包括通過說「嘿,Siri」激活設備的能力。

智能語音市場的其他先驅者已經為巨頭的到來做準備。在Doppler之前不久成立的德國公司Bragi最近決定停止銷售其智能語音設備,轉而向軟體許可方面發展。

首席執行官Nikolaj Hviid說:「當蘋果公司和其他公司正在追逐你時,你需要改變投資方位。另一方面,當這些公司都來追趕你的時候,其實我們心裡也是一整竊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獵雲網 的精彩文章:

愛奇藝宣布收購天象互娛,二者曾合作《花千骨》、《醉玲瓏》手游
推想科技陳寬:AI正在賦能優質醫療走進千家萬戶

TAG:獵雲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