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刀劍十大傳世手工藝,驚艷!

中國刀劍十大傳世手工藝,驚艷!

中國傳統刀劍製作工藝,是融合了幾千年來,世代手工藝匠人的智慧結晶。七大傳世手工藝你了解多少?

鑄造:鑄造是人類進入青銅器文化之後,第一件發明的工藝技術,時至今日,鑄造仍然在工業生產中佔有重要比重,在刀裝藝術中,舉凡刀劍護手、劍首、刀鞘上面的金具,無一不需要使用鑄造,而最常用到的材料就是青銅。

鑄造的精髓,全在創意與鑄造的技術水平,刀裝師傅設計好刀裝之金具造型後,必須先用蠟雕成原形,然後運用精密的脫蠟方式做出陰模,才能鑄出一模一樣的金具,可以說鑄造是刀裝藝術最基本而重要的一環。

金雕:如果刀裝師要求線條與造型更複雜纖巧的金具時,還必須把鑄造出來的金具,再經過更進一步的雕刻,這種在金屬上雕刻的技術稱為金雕,它並不僅限於把鑄造作品更細緻化,像刀身上面所銘刻的圖像與文字,或是要從事金銀錯的時候,也都需要使用到金雕的技巧。

金雕

鑲嵌:在一件物品上刻出陰槽,再填入別種材料,讓作品更富於色彩與花紋變化的技術,稱之為鑲嵌。古代最常看到的鑲嵌是金銀錯,例如在銅器上填入金線花紋者稱為「錯金」,填入白銀者稱為「錯銀」,裝上珠寶則稱之為「珠寶鑲嵌」。另外在木工製作上,鑲嵌也經常被應用到,例如在木器上挖入凹槽,再嵌入夜光貝或珠母貝殼所雕琢的圖案,這稱之為「螺鈿」,都是刀裝上常見的鑲嵌藝術。

鈑金:鈑金技術常用於刀劍的鞘,取其比木鞘更堅牢、耀眼,通常這種鈑金刀鞘都以黃銅薄板為材料,在木模上捶搗成形,兩片焊和後,再以鎏金或鍍銀處理其表面。

鎏金銀:為了增加銅器作品的不變黑、亮度、以及價值感,古代刀劍的刀裝金具常以「鎏金」的方式,在表面鍍上一層黃金,當時的鎏金是把黃金溶解於水銀中,塗敷於銅器上,等水銀蒸發後就把金層附著在金具上。由於這種古代的化學鎏金技術會造成工匠的汞中毒與環境污染,,因此現今都是以電鍍的方式來處理。

景泰藍:在日文漢字里稱為「七寶」,因為以明朝景泰年間的作品最有名,而且主要顏色為藍色 ,所以又稱景泰藍,它是琺琅的一種,是把各種顏色的玻璃粉(釉藥)填入凹格狀的圖案內,經過高溫燒熔後冷卻而成,所產生的作品具有多重色彩,只要不遭受重大衝擊,可以像玻璃一樣維持長久的色澤與壽命,是至今歷久不衰的古典手工藝之一。

漆藝:刀劍外鞘最簡單的裝飾就是塗漆,這種傳統的漆來自漆樹的樹汁,成分是植物性蛋白質,因此凝固之後,會在木鞘表面形成一層非常牢固的漆層,它不怕酸鹼侵蝕,只要不遭受猛烈的撞擊與刮擦,幾乎不會脫落,是已知人類所使用的最耐久的漆料。生漆可以加上顏料而出現各種顏色,它的質感油亮而厚重,像黑鞘的日本刀就是只上黑色生漆。藏劍 lqdjxu

漆藝--螺鈿:在中國的漆藝里,漆藝還發生種種豐富的技巧變化,例如在單色漆層上面,再彩繪上各種圖案的「漆繪」,也有鑲嵌上螺鈿。

漆藝--金銀平脫:刀鞘表層先粘上各種金箔或銀箔的圖案,再把生漆塗上去,最後以細砂紙研磨,使金銀箔圖案浮現在漆層里,這種技術稱為「金銀平脫」。

皮飾:中國和日本古代刀劍的把手,有不少都是以長滿盾鱗的珍珠魚皮包裹而成,這種魚皮只要保持乾燥可以經久不壞,不僅色澤紋理美觀,也非常容易握牢,有的魚皮還經過上漆染色,日文稱為「塗出鮫」,也有的把盾鱗磨掉,只剩下圓形的痕迹,這稱為 「研出鮫」。不論是魚皮或黃牛皮的加工,都需要有別於一般金工或木工的皮革匠人才能完成。

野獸的角、獠牙、或是骨胳,也經常被用來當作刀柄或刀鞘上的小道具,例如象牙、犀牛角,都是最貴重的用材,在某些阿拉伯的彎刀或短劍上,甚至可以發現到利用長頸鹿的角所製作的刀把。牛角如果切成薄片的話,會變成接近透明的狀態,有些刀鞘表面會以生漆彩繪出圖案,為了怕碰撞損壞漆層,外面再以牛角薄片被覆,這種繁瑣的工藝,顯示了刀匠的巧思。

編織:刀劍的把手或柄頭為了美觀,或是格鬥時免於被對手打落,經常會繫上一段類似中國結的帶子,而刀鞘為了便於佩戴或懸掛,也經常必須使用編織的金屬或非金屬帶子,這個時候就必須另外一種編織工匠來代勞了。傳統的編織都使用蠶絲,因為蠶絲性質堅韌而安定,可以歷經數百年不腐,好的寶劍甚至為了炫耀財富,還使用夾雜金線編成的蠶絲帶,這些纖巧而精緻的編,也是刀裝藝術鑒賞的焦點之一。

木工:刀劍的鞘幾乎都是木頭刨削而成的,即使是銅或銀造的劍鞘,內部仍然要使用木鞘當作襯裡,原因是木頭擁有毛細孔,會隨著空氣濕度而膨脹或收縮,可以使傳統會生鏽的碳素鋼刀身,更緊密地保存在刀鞘之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兵器揭秘 的精彩文章:

中國最硬的鎧甲並不是鐵甲,竟然是紙甲!
一把小手刺的手工製作過程

TAG:冷兵器揭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