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為什麼有些人喜歡「考驗」另一半?

為什麼有些人喜歡「考驗」另一半?






題圖:yestone 

邑石網正版圖庫




為什麼一部分人熱衷於為他們的戀人設置「考驗」?這麼做的動機何在?





知友:Steve Shi

(280+ 贊同,多倫多大學社會工作碩士,知乎編輯推薦)




題注描述的行為,顯然是一種非理性的行為,因為在描述中使用了「熱衷」,「執著」等詞語,表明這些行為可能是反覆的,持續的,高頻率的。




很顯然這類型的考驗行為,重點並不在最後得到什麼答案。因為如果考驗方真的只是需要答案的話,那麼一次兩次的考驗,得到了相應的答案,就應該知道接下去要怎麼做了。




所以執著考驗的真實意圖是什麼呢?

這裡借用依戀理論和 CBT 的思路來分析。




依戀關係角度




從依戀關係理論的角度來看,焦慮-矛盾型(anxious-resistant)的嬰兒,在失去母親關懷一段時間後再次重獲母愛時,會展現出憤怒和焦慮的情緒(Ainsworth et al., 1978)。




憤怒地表達不滿,和焦慮地抵抗母愛的行為,實質上是在嘗試強化關係,以此得到更多的關愛,是一種維持和控制關係的策略。




嬰兒哭泣得不到回應,增大哭聲就能得到回應,類似的道理,在關係里的不到安全感,就讓關係變得更糟糕,引發對方更多的回應和安撫,以此來得到更多安全感。




這行為的本質是恐懼被拋棄,因為不知如何更好地應對這種恐懼,所以當事人需要一次次地把引發恐懼的選擇題放在面前,然後讓自己的伴侶去用行動來安撫自己。




可是如果一個人真的是焦慮矛盾型的依戀風格,那麼她有可能會一直持續這樣的行為,但是她的不安全感來源或許並不是當下的親密關係,而又可能是根植於過去的情感被棄體驗。




當下的關係中某些因素可能觸發了早期經歷中被拋棄的恐懼感,所以不論伴侶如何安撫和證明自己,這種恐懼感都有可能一直存在。這樣的情況下,比較理智的選擇還是嘗試接受心理治療,梳理和修復早期創傷。




認知行為角度




從認知行為的角度來看,人們為什麼會執著地重複某些行為?因為這些行為最終的結果,和最開始希望滿足的需要,並沒有很好地掛鉤。




比如嬰兒餓了會大哭,哭了媽媽就會來安撫,但是因為只有安撫沒有餵食,對食物的需要沒有被滿足,哭泣就會繼續。




在情感關係里,當一方執著地證明「對方不那麼喜歡自己」,從需求滿足的角度來說,我們就可以理解為這個行為的真實意圖不是要證明對方的喜愛。




因為如果真的只是為了驗證對方的態度,那麼一兩次考驗就足夠了,不會一直持續。




考驗行為的真實需要是什麼呢?結合我的工作經驗來看,一般會有兩個需要:需要感到更自信和需要感到更多的掌控感。




自信:

為什麼考驗和自信有關聯呢?自信基於一個人的自我評價,如果當前的關係風平浪靜,而當事人的自我評價較低的話,當事人就會需要做一些事情來提升自我評價,讓自己感到「我是很好的」。




雖然對於一個心智健全的人來說,要感到自我感覺良好有很多的途徑和方式,可是在題注描述的情況下,可能當事人的自信來源比較單一,或者缺乏提升自我評價的有效方式,所以就只能依賴於「考驗」的策略。




通過不斷地刁難自己的伴侶,並且獲得積極的回應,當事人會感到自己的吸引力足夠大,對方足夠喜歡自己,以至於刁難之下伴侶都會很順從。這裡面也可以推出一個相關的判斷,就是當事人的伴侶的不斷縱容,多少也強化了這種考驗行為。



但事實上是,自信的提升和維護是需要從多樣化的角度進行的,完全將自信的建立寄希望於兩性關係中的吸引力,獲得的將會是非常容易起伏,不堪一擊的自我評價。




所以如果當事人比較自卑,自我評價較低,那麼應該更多著手提升自信,而不是利用伴侶的順從刷自信。




控制感:

控制感(sense of control或sense of mastery)和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和自信高度相關的概念。人們需要認為自己的行為會很有效地影響周圍環境和他人,自己有能力控制自己所處的環境。




如果缺少了控制感,一個人可能感到焦慮不安,因為事情的發生將會變得不可控制、不可捉摸。




在情感關係里,每個人都希望對自己的戀情有一定程度的控制感。




比如如果你的伴侶喜歡你,多過你對對方的喜歡,那麼你就處於很有控制感的情況下,因為你知道自己的魅力是可以用來掌控關係的。




反過來,如果你喜歡的人不那麼喜歡你,那麼你可能會想盡辦法去討好和取悅對方,以此來確保關係的穩定。




從這個角度理解,持續的考驗行為,給當事人創造了一種「我能夠任意刺激、玩弄和掌控這段關係」的感知,覺得不論怎麼刁難,關係都會很穩定。




但這種感知是種幻覺,當事人所感知到的穩定,其實是付出了代價的。因為

當事人在考驗的同時,忽略了這樣的行為給自己伴侶帶來的困擾,以及未來可能引起的關係不和。




所以如果希望獲得更多的對關係的掌控感,當事人應該學會更多的換位思考,去多做一些讓自己伴侶感到開心和幸福的事情,這樣的話才能夠通過自己的行動真正有效地維護好關係。







知友:覃宇輝

(880+ 贊同,心理學話題優秀回答者,賓夕法尼亞大學教育學碩士,知乎編輯推薦)




其中有很多心理狀態。




比較直觀的心理活動,其實是

價值條件:我們必須達到一定的條件才能獲得愛和認可,而不能憑藉最本真的自我得到關注和尊重。




小時候,我們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自己表現得比較調皮,被媽媽訓斥。她可能會說:「你再這樣不乖,我就再也不愛你,把你扔出家門。」




這種威脅的方法,雖然能讓我們被嚇住,表現得乖巧一些。但這也在我們心裡埋下一顆不安的種子:

我必須乖才能得到愛。只有按照大人的想法去做,我才能得到表揚。




長期接受這樣的熏陶,我們會內化這樣的價值觀念,認為:要獲得愛和尊重,就必須要達到一定的條件。在親密關係中,我們也可能把這樣的價值觀念投射到戀人身上,認為:你必須要經受住考驗,才能得到愛。因此,

設門檻是一種價值條件的表達。




此外,設門檻也是為了修復從前受到的創傷性體驗,獲得安全感。




喜歡設門檻的人,在親密關係中往往也受過一定的創傷。

假設這樣一個例子:一個女孩,從小就見證了父母「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的家庭矛盾,經常被父母當作發泄怒火,攻擊對方的工具。




最終,她的爸爸再也難以忍受這樣的家庭氛圍,放棄她和她母親,重新組建家庭。而在父母離異後,這個女孩經常目睹了母親以淚洗面,咒罵自己父親「負心漢」的場景。




在這種情況下,女孩對親密關係非常缺乏安全感。她害怕親密的人忽視她,拋棄她,就像父親對待母親那樣。




因此,她會設置門檻,考驗戀人對自己的忠誠。而考驗的方式,大多也來源於她對父母互動的模仿。

她故意挑起爭端,和戀人吵架;把戀人當成出氣包,發泄自己的怒火。




一方面,設門檻是為了補償當年在親密關係中受過的創傷,發泄兒童時期壓抑在潛意識裡的委屈和怨恨。另一方面,她也希望戀人能夠很好地包容自己的情緒,不離不棄。




她潛意識裡會有這樣的觀念:如果見過我這樣壞的一面他還沒有離開,那應該就是真的愛我了吧。




只有戀人經受住考驗,容納女孩被拋棄的恐懼和不安全感,她才能夠感覺到親密關係是安全的,自己是不會被拋棄的,從而慢慢走出被拋棄的陰影,建立安全型依戀。




設門檻的背後,我們也可以看到自卑感。




父母打罵女孩,罵她是「廢物」「沒用的東西」,其實也是因為難以接受無法處理家庭矛盾,無力的自己,因此把自卑感投射到女孩身上。




如果女孩內化這樣的自卑性投射,她會對自身的價值很不自信,認為自己沒有值得被愛的地方。




因此,當建立親密關係時,她會設置門檻,通過操縱戀人來獲得一種權力感,從而說服自己「我是有價值的,值得被愛的」,彌補自卑感,建立信心。




最後,設置門檻,也是因為對親密關係的恐懼。




孩子對親密關係的認識和建立,很大程度上是來源於對原生家庭互動模式的模仿。

女孩生活在充滿爭吵和傷害的家庭中,可能對親密關係感覺到非常恐懼,沒有信心建立和諧美滿的互動模式。




在這種情況下,她可能會設置門檻,

潛意識裡希望能夠嚇退戀人,或者讓戀人與自己爭吵,回到熟悉的互相傷害的親密關係模式,從而把責任推卸到戀人身上,逃避去面對親密關係中沒有信心和安全感的自己。




戳小程序查看剩下的 349 個回答:為什麼一部分人熱衷於為他們的戀人設置「考驗」?這麼做的動機何在?







今日知乎熱榜正在熱議










如果你的防晒沒塗對,一個夏天老三歲


人類為什麼要長兩個乳房?


明明很在意卻裝作不在乎 | 我遇到的 7 個傲嬌人生



不能吃辣的人強行吃辣,會有什麼後果?


你天天用這個漢字,卻可能連讀音和寫法都搞錯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乎日報 的精彩文章:

如果你遇上更好看、優秀、價值匹配的人,為什麼不離開現任?
「高貴妃」譚卓親自答:吵架有何技巧?

TAG:知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