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汪鶯鶯:永恆之觸

汪鶯鶯:永恆之觸

藝術家汪鶯鶯

繪畫是一門古老而又克制的藝術,尤其是在意識形態多元化與科技智能介入的今天,繪畫的可能性是所有藝術家研究努力的方向。正如格林伯格所說:「平面就是平面。」空間的局限本身就使得架上繪畫在新的語境下可挖掘的維度有限,而正是這種有限才使得繪畫有著其特殊且不可替代的魅力,也是我在具體創作過程中痛並快樂著的本源。

作品《歌手科特柯本K.C》

作品《畫家安塞姆·基弗Kiefer》

作品《伍迪艾倫W.A》

因為無法割捨與現實世界的互動以及對自我的內在發掘,選擇具象表現的繪畫方向自然成了一種本能。近些年創作了一批人物肖像,有表現身邊熟悉對象的《在南京》系列,也有一些疏離於生活空間外的名人肖像。素材的選取是刻意的,大多是正面視角的面孔,與觀者對視,弱化距離,產生一種不同於日常經驗的壓迫感。

作品《c.b》

作品《吻3》

作品《威廉艾格斯頓》

創作過程中,對圖像的思考以及取捨是具象繪畫不能迴避的問題。尤其在媒體發達的今天,人們對圖像並不陌生,圖像關乎信息,直觀且易被解讀。相對於圖像而言,繪畫則更為節制和挑剔。雖同處平面,繪畫深受材料,手法以及空間和時間的局限,但同時繪畫又是自由的,是超越具體圖像的,是藝術家個體精神內核的體現。因此,偏重對圖像以及題材的解讀往往會弱化繪畫本身。《關係》系列就是弱化題材,純化繪畫語言本身的一次嘗試。這裡呈現出一些身體局部以及弱化身份與面孔的人與人之間隱秘性的互動片段,強化筆觸,控制表達,在色彩與繪畫過程中做減法,也是我努力擺脫被圖像束縛的新的嘗試。

作品《瞬間1》

作品《瞬間2》

作品《瞬間3》

同時,除去對人個體的創作與思考,在平面中駕馭物像與空間的關係也是我的興趣所在。《博物館日記》系列素材就是來自於近些年在國外各大美術館與博物館參觀遊走的體驗。在對經典雕塑的解讀中,不同國家的背景文化下的審美有著不同的陳列方式。一些博物館用新的視角空間重新解讀古典雕塑,這種不同時代人文精神下的反差往往產生了奇特的視覺效果和更為複雜的內在體驗。在這批作品中,我更加關注畫面構成的簡化以及點線面的合理安排,其間充斥著不間斷的自我懷疑與肯定,尤其是如何在畫面本身做減法的過程中強化個人藝術語言也是推動我不斷創作的動力。

作品《博物館日記2》

作品《博物館日記4》

作品《hand 2》

所以,繪畫不能僅僅只靠智性與直覺,繪畫需要綜合的思考和精神能力,繪畫過程同時也是自我審視與更新的過程,其中的可能性就在不斷的實踐與挑戰中發掘,沒有終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概藝 的精彩文章:

熱鬧之下,冷漠蔓延
如果不是為了完美,那麼為什麼要畫?

TAG:概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