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位沙坪壩的漆器絕藝匠人,35年堅守巧繪漆「彩」人生

這位沙坪壩的漆器絕藝匠人,35年堅守巧繪漆「彩」人生

漆器的溫潤光澤,來自最穩定的手、最沉靜的心。在中國,漆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所用的漆,可以生於萬物。在追求快速發展的形勢下,大漆逐漸被化學漆替代。

但幸運的是,總有一些人深懷對漆藝的信仰,在默默中堅守,發展與傳承蘊藏中國傳統智慧的漆文化,胡香維就是其中之一。三十五年如一日,她在漫長的時間裡堅守並傳承著重慶漆器髹飾技藝。

由盛轉衰的重慶漆器髹飾技藝

在沙坪壩區歌樂村楓香樹組64號的一棟平房裡,一位身著淺藍色旗袍,腰系碎花圍裙,鼻樑上架著一副老花鏡的老婦,正在專心致志地打磨著手中的漆盤。她叫胡香維,今年61歲,是重慶漆器髹飾技藝傳承人。見到他人的到來,她放下手中的工具,把我帶進了她的展覽室。「這裡擺放的漆器作品,我大多都是用的研磨彩繪技法創作的。」胡香維說。研磨彩繪是漆器髹飾技藝的一種,它是在漆胎上彩繪裝飾完工後,全面罩漆,待其全部乾燥後再經過研磨顯示出全部花紋,使漆器表層像鏡面一樣光滑。胡香維稱,研磨彩繪是重慶漆器的一個標誌。

談到研磨彩繪,不得不提一位關鍵人物,我國著名工藝美術家、新漆藝的開拓者沈福文。

早在原始社會,我們的祖先就已懂得將漆樹的汁液塗在木器和陶器的表面使它們美觀耐用。可以說,我國是漆器的故鄉,漆藝是我國珍貴的傳統工藝,但近代,由於國力的衰弱而衰落,漆藝落後於日本。1937年,沈福文把我國明代早已失傳的髹漆工藝專著《髹飾錄》手抄本從日本帶回國,按照其中記載的工藝程序反覆實驗,逐漸發掘出幾十種已經失傳的古代漆藝技法。回國後他把敦煌藻井、壁畫圖案融入漆藝創作中,開創了平面漆繪這個新畫種。

隨後,沈福文將漆藝帶入了中國高等教育中,在西南美術專科學校內部成立了西南漆器試驗工廠,成為川美學生實習、創作的重要基地。此後,重慶漆藝進入了鼎盛時期。

隨著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大漆逐漸被化學漆替代,加之高檔品賣不出去和老藝人的不斷去世,重慶漆器髹飾技藝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但幸運的是,總有一些人深懷對漆藝的信仰,在默默中堅守,發展與傳承蘊藏中國傳統智慧的漆文化,胡香維就是其中之一。

漆瘡成為學藝路上的攔路虎

談到和漆器髹飾技藝的淵源,胡香維說,她一直對漆器製品非常感興趣,但苦於工作的原因,沒有機會去深入研究和系統學習,直到認識丈夫以後。「沈福文是我丈夫朱焱的姨爺,沈福文在世時,他將漆器髹飾技藝作為家學傳了下來,到了我丈夫這裡已經是第二代了。」

結婚以後,胡香維經常利用節假日時間,一頭扎進漆器髹飾技藝學習之中。「她很認真,甚至說非常痴迷。每次我們回川美看望父母的時候,我出門去耍,她都是在家裡研究漆器,看一些關於漆器髹飾技藝的書籍。」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丈夫朱焱向胡香維豎起了大拇指。

經過一段時間的自學,掌握了一定理論知識的胡香維決定動手製作一件作品。「我喜歡蘭草花,所以就打算製作一件帶有蘭草圖案的漆盤作品。」然而,才準備好蘭草圖紙和要繪畫的脫胎漆盤,胡香維就遇到了困難。「在用漆調製色彩時,因為沒有戴手套,長了漆瘡。」

雙手長滿漆瘡的胡香維奇癢難忍,一周時間沒幹任何事情,情緒一度低落。在家人的鼓勵下,漆瘡痊癒後她戴上手套繼續創作。一個月後,《蘭草》漆盤創作完成,胡香維興高采烈地拿去給婆婆看。原本以為凝聚自己心血的作品,會得到一個高分評價,但迎來的卻是一盆冷水。「婆婆說,我調製的漆太稠,導致盤面高低不平,只能勉強算得上是一個合格產品。」胡香維說,正是婆婆的嚴格要求,讓她明白,想要做好並學習重慶漆器髹飾技藝,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技藝爐火純青 作品獲獎不斷

漆器創作是與無窮盡寂寞相依相伴的過程:從底胎到設計造型再到裝飾、上漆,幾十道工序都靠創作者獨立完成,每一道工序要求創作者付出極大的耐心和細心,一點點瑕疵就可能使整個作品前功盡棄。在第一件作品的基礎上,胡香維不斷總結經驗,一次又一次,一年又一年。功夫不負有心人,胡香維的漆器髹飾技藝突飛猛進。2007年,在沙坪壩區文化委組織的重慶讀書月展出活動上,胡香維製作的《枇杷》、《荷花蓮屏》、《飛天》等作品,得到觀眾的好評。「他們看了後說太漂亮了,沒有想到重慶還有這種技法。」觀眾的評價好比一劑興奮劑,讓她繼續前行的勁頭更足了。

真正讓胡香維滿意的一件作品叫《變塗花瓶》,這是一個將漆器髹飾者的耐心和細心詮釋得淋漓盡致的作品,紅、黑、綠三種顏色經過研磨勻稱分布於瓶身,構成一隻自由飛翔的斑駁彩蝶,精美之極。2010年,在第三屆重慶市工藝美術展上,《變塗花瓶》獲得金獎。

付出總是有回報的,眾多的讚美與榮耀接踵而至。2011年,胡香維被評為重慶市工藝美術大師;2013年,漆盤作品《松鶴》被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永久珍藏,2014年,胡香維被命名為重慶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漆器髹飾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組建工作室 收徒只為技藝傳承

九十年代初,重慶漆器行業不是很景氣。因此,市場上時不時地出現一些人打著沈福文作品幌子來謀取私利。為保護姨爺的知識產權,作為「沈氏漆藝第二代傳人」,胡香維和丈夫商量後,決定開辦一個「沈氏漆藝工作室」。

栽好梧桐樹引來金鳳凰。工作室成立不久,就有一些喜歡漆器髹飾技藝的人慕名前來拜師學藝。「我的第一位徒弟叫符金燕,是一位80後的年輕小夥子,在網上搜到地址後過來的。」 然而,這段師徒緣分僅維持了3年,2013年底,符金燕被家人逼著回海南老家考公務員。

漆器是奢侈的文化消費品,少則幾百元,多則幾萬元,在人均消費不高的時期,漆器有價無市,只能讓人望而卻步。「當時我們工作室設立在歇檯子,房租一個月要800元。我免費教徒,產品銷售也不好,經濟上入不敷出。」胡香維說,為了維持開支,他們把工作室遷到了歌樂山。

為了傳播重慶漆器髹飾技藝,胡香維加大了收徒的力度。目前她已收了5名徒弟。並且她收徒是講究條件的。首先,學藝者必須要熱愛這項技藝,能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其次,求藝者要麼有工作,要麼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因為學習漆器髹飾技藝是一項非常耗時的工作,同時漆器的製作原料——生漆,非常貴。」胡維香解釋說。

除了通過收徒傳承技藝外,在政府的組織下,胡香維還經常深入學校給學生講解漆器髹飾技藝的相關知識。另外,胡香維還打算,在歌樂山的工作室里,開展漆器髹飾體驗項目,吸引更多的人來體驗了解這門珍貴的傳統技藝。

中國之漆器

舉之一羽輕,視之九鼎兀

一念執著,一生堅守

驚嘆於漆器藝術的同時

讓我們也為像胡香維一樣

默默堅守的手工藝者們

鼓掌吧!

主辦單位: 沙坪壩區委宣傳部、區委網信辦

主編:蔣頻 編輯:金永元

(沙坪壩微政務整理於沙坪壩區新聞中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沙坪壩微政務 的精彩文章:

沙坪壩這些大動作,讓全域旅遊再加速提質
Get中國近現代史知識點,建川博物館裡有這些回憶

TAG:沙坪壩微政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