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瀕臨滅絕的種族」:香港,留不住的霓虹燈

「瀕臨滅絕的種族」:香港,留不住的霓虹燈

原標題:「瀕臨滅絕的種族」:香港,留不住的霓虹燈


Wong Shing-Fan是美都餐室的老闆。這家門庭若市的餐廳開業於1950年,位於香港市中心。幾十年來,她每天都會簡單重複著相同的事情:這家店的霓虹燈燈牌位於一樓餐廳的正旁邊,紅綠相間,上面寫著這家餐廳的名字。每天晚上,她都會打開霓虹燈,走到大街上,目光掃過空中的這四個大字。


「它們被鐫刻在了黑夜當中,它們會讓我想起,這個地方已經有半個世紀的歷史了,和我在這裡的時間一樣長。這是我為之驕傲的東西,」70歲的她說道。



美都餐室於1950年在香港油麻地的核心地帶開業。懷念香港黃金時代的人很愛來這裡。


幾十年以來,霓虹燈已經成為了香港夜色風景線中的重要部分,這座城市的每個邊邊角角都閃耀著霓虹燈那溫柔的燈光。20世紀50年代,香港的經濟開始增長,消費主義社會快速形成,霓虹燈成為了一種廣受歡迎的新型廣告方式。


香港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當時,這裡的街道熙熙攘攘。每家店鋪的老闆都豎起了更高、更大的霓虹燈廣告牌,試圖蓋過其他店鋪的霓虹燈標誌,以此爭奪人們的注意力。很快,閃耀的文字、飛騰的龍,以及具有含義的標誌開始在香港的夜空中盛行起來,向遊客們展示這座「東方之珠」的各種娛樂活動。



20世紀90年代,霓虹燈遍布的街道。這是朝南望去的九龍彌敦道。供圖:Keith Macgregor


Brian Kwok是香港理工大學設計系的一名助理教授。他說:「霓虹燈牌都是店主按個人喜好弄的,當時一片混亂,街上全是霓虹燈。」


但是,LED燈的到來——這種燈光更為高效持久——老店鋪的關閉,以及政府對室外裝修的嚴管,使得霓虹燈逐漸淡出了街道。如今,香港人正在努力想辦法保存城市風景線中這獨一無二的光芒。




Brian Kwok是香港理工大學設計系的一名助理教授。他將霓虹燈比喻為「瀕臨滅絕的種族」,霓虹燈將很快從這座城市中的街道上消失。

據香港旅遊雜誌《CityLife》介紹,在過去的20年間,這座城市的霓虹燈減少了90%。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霓虹燈是這座城市的燈光,你無法避開霓虹燈。透過霓虹燈,你看到了香港,因為霓虹燈,你認識了香港,」Aric Chen說道。他是M+博物館設計及建築展覽的策展人。這家博物館主要關注香港的視覺文化。



霓虹燈的維修工作進行得很快,而且看起來幾乎沒有多少安全措施。拍攝:Matja? Tan?i?


在這家博物館開業之前,Aric Chen曾在2014年組織過M+的第一次網上展覽。網站的點擊量頗高,它的目的是紀念香港的霓虹燈,為復興霓虹燈的懷舊運動添磚加瓦。


「在大眾的想像當中,霓虹燈與這座城市的樣貌密不可分。我們的展覽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Aric Chen說道。


這種共鳴成為了動力,成為了「香港霓虹承光」等項目的起點。這些項目都在試圖收集更多信息,找到還在街上亮起的霓虹燈標牌,喚醒人們的意識。「我們想看的不是博物館裡的霓虹燈標本,我們想看到它們在街上光影流動,」Cardin Chan說道。「香港霓虹承光」於2017年1月啟動,舉辦了多場參觀活動和霓虹製作工作坊。Cardin Chan是成員之一。


圖片設計師和藝術家受此啟發,創造出新型的室內霓虹燈標牌,推動霓虹燈這一香港標誌的復興。「許多文化都在以各種方式影響著香港,」Kwok說道。「人們越來越意識到香港文化正在消失,並想要將其保留下來,」他說道。



西營盤的Anchoret咖啡店中有一塊歡迎顧客的霓虹燈標誌。拍攝:Matja? Tan?i?


「媽不在家」(Mum"s not Home)酒吧里,霓虹燈讓店裡的氣氛更加溫暖舒適。拍攝:Matja? Tan?i?


製造和安裝霓虹燈廣告牌的公司曾經歷了許多年的虧損。隨著霓虹燈的復興,這些公司又找到了一種繼續存活的新方式。Frank Sin從事這行已經有三十多年了,五月末,他決定建立自己的公司「Frank Sin霓虹燈公司」,專門製造霓虹燈,為霓虹燈提供維修服務。不到一個月,他就接到了六個訂單。Frank Sin說,2012年的時候,市場對於霓虹燈的需求又開始增加,當時,當地的藝術家和設計師,有些從海外歸來,逐漸意識到,霓虹燈是香港的歷史和標誌。「在那之前,我都會說服一些顧客使用霓虹燈,而非LED燈,」他說道。



幾十年以來,霓虹燈的溫柔燈光照亮著香港的街道和巷子。拍攝:Matja? Tan?i?



霓虹燈標牌通常是紅字綠框,這樣遠遠看去會更加清晰。拍攝:Matja? Tan?i?



這裡是香港翠華餐廳的首批連鎖店。霓虹燈標牌上寫有中英日三語,這樣的大型標牌在佐敦地區已不多見。拍攝:Matja? Tan?i?


但是,其他人卻認為,這並不是一種可持續的發展模式。Wu Chi-Kai是香港最後一批製作霓虹燈的人,他說,他的工廠無法「通過小型的項目」來維持,他說,與25年前相比,工廠的收入下降了80%。同時,店家也在抱怨,霓虹燈管比較脆弱,和以前相比,現在很難找到有能力修理的技術人員,即使找得到,要價也很高。因此,哪怕是街上最顯眼的霓虹燈標牌,基本都有兩三根燒掉的燈管,亮度明暗不均。




Wu Chi-Kai說,他之所以一直從事這份工作,是因為他喜歡創造看似不可能的新設計,這對他來說是挑戰自我。


2011年末,香港特區政府實行了室外裝修的最新管理規定。


自那以後,許多店家都收到了通知,要求其按照當地規定,調整廣告牌的大小。據2014年M+博物館網上展覽介紹,2006年開始,政府平均每年移走了3000塊不合規定的廣告牌。冠南華婚紗店是一家製作刺繡婚紗的傳統店鋪。店主說,他們的霓虹燈標牌剛剛修好,但是,它們可能也用不了多久了。



據冠南華婚紗店的店主說,這家店的霓虹燈廣告牌「將很快消失」。拍攝:Matja? Tan?i?


「我們正在等(政府的)最後通知,將霓虹燈換為LED燈,」 婚紗店老闆Lam Chok-Yi說。這家店位於油麻地,是這個地區最後一批使用霓虹燈的店鋪。「社會變了,我們得按規則走了,」她說道。

翻譯:尉艷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乙未光畫志 的精彩文章:

海邊小鎮布萊克浦的春夏秋冬

TAG:乙未光畫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