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李陵苗裔與李白故里:吉爾吉斯與中國的不解之緣

李陵苗裔與李白故里:吉爾吉斯與中國的不解之緣

南西伯利亞的李陵寓所考古

1940年代,前蘇聯考古工作者在今俄羅斯哈卡斯共和國阿巴坎市以南,發現一處中國式宮殿建築遺址。經測定時間為漢代,當時這一地區屬匈奴的西北邊疆,對於宮殿的主人學者大致形成三種看法:西漢投降匈奴的李陵,王昭君女兒須卜居次雲與王莽新朝投奔匈奴的盧芳。

李陵苗裔與李白故里:吉爾吉斯與中國的不解之緣

宮殿復原圖及刻有漢字的瓦當 漢字為:天子千秋萬歲長樂未央

匈奴在冒頓(mò dú)單于時代征服了該地區的游牧民族,《史記》稱鬲昆,《漢書》為隔昆,就是今天中亞的吉爾吉斯族和我國新疆的柯爾克孜族的先祖。

李陵是飛將軍李廣之孫,公元前99年奉武帝之命討伐匈奴,戰敗率殘部投降,司馬遷就是為李陵辯護而遭腐刑。李陵後被匈奴封為右校王,與其部眾留居鬲昆之地,在這裡他與在貝加爾湖一帶牧羊的蘇武一直保持了聯繫。所以阿巴坎遺址屬於李陵的可能性最大,這也是目前學術界主流看法。

李陵苗裔與李白故里:吉爾吉斯與中國的不解之緣

李陵告知蘇武漢武帝的死訊

從北朝到隋唐,這一帶及其居民又先後被鮮卑、柔然、突厥、薛延陀統治,唐時又被稱為契骨。貞觀後期,唐打敗薛延陀,契骨首領入朝,太宗封其地為堅昆府,隸屬燕然都護府,原首領為都督。唐代史書說這一時期的吉爾吉斯人有兩類,一類是金髮碧目(南西伯利亞4000年前就有印歐人遷徙到此),另一類是黑髮黑目者「為李陵苗裔」。由於李唐也自稱是李廣後裔,景龍年間唐中宗對其使臣說:「爾國與我同宗,非他藩比「。


建立黠戛斯汗國,送還太和公主

約759年前後,契骨被回紇(維吾爾族先民)打敗,臣服於回紇汗國,此後又被稱為黠戛斯(xiá jiá sī),是回紇語「黃赤面」之意。這一時期,絲路的暢通受到南面吐蕃勢力的干擾,黠戛斯人充當了大食與中原貿易中介的角色。820年之後,黠戛斯在首領阿熱帶領下逐漸強盛,開始防抗回紇,於840年趁回紇內訌及災荒之際,取得決定性勝利,滅亡了回紇汗國並以強大的黠戛斯汗國取而代之,都城定於今圖瓦共和國境內。這一事件也造成回紇各部被迫南下西遷,進入我國新疆境內,日後演變為今天的維吾爾族。

阿熱就自認是黑髮黑目的李陵苗裔,感情上十分傾向於唐王朝。太和公主是唐憲宗之女,奉哥哥唐穆宗之命於821年和親遠嫁回紇崇德可汗,崇德短命,太和先後三次改嫁後繼可汗,黠戛斯滅回紇時,太和未能逃走,阿熱當即派人送公主返唐,不幸途中又被南遷的回紇烏介部截獲。兩年後才由唐將石雄護送回朝。後來阿熱的使臣歷盡艱險到達長安,武宗給予隆重接待,宰相李德裕還為此專門繪製了《王會圖》。阿熱也名列唐宗正屬籍。唐皇也先後派使節到黠戛斯宣慰問。

李陵苗裔與李白故里:吉爾吉斯與中國的不解之緣


元朝再入中國版圖,18世紀被迫西遷

作為草原人口相對較少的民族,黠戛斯人後來又先後隸屬於崛起的契丹遼政權和蒙古帝國。元代他們的稱呼為琪兒吉斯吉利吉斯。成吉思汗死後,此地被分給拖雷。拖雷之子阿里不哥在忽必烈即汗位後以乞兒吉斯為後方基地造反,1264年投降,這裡就歸於元朝統治之下。元亡之後,這裡先後有蒙古瓦剌部、喀爾喀部和準噶爾部佔據統治地位。這一時期吉爾吉斯人分裂為四個王國:圖瓦、葉澤爾、阿勒蒂爾、阿勒蒂薩爾。到1618年起,沙俄擴張的矛頭到達這裡,經過幾十年的鬥爭與反抗,傷亡慘重的吉爾吉斯人被迫實行民族大遷徙,大部分遷到西部伊賽克湖一帶,與之前幾個世紀零星遷往天山山麓的族人匯合。


大部歸順清朝,清朝與沙俄劃界將大部划出

黠戛斯人西遷後,仍受到準噶爾蒙古的威脅。清王朝稱他們為布魯特人。1755年,清軍在布魯特、維吾爾的幫助下平定了準噶爾,那時起布魯特諸部(布庫部、希布察克部、沖吧噶什部、額德格那部等)陸續歸順大清。

李陵苗裔與李白故里:吉爾吉斯與中國的不解之緣

布魯特人狩獵

18世紀末浩罕開始從西面侵佔布魯特諸部,19世紀沙俄以更快的速度在這一地區擴張。但根據俄國史料,直到1820年「大部分吉爾吉斯人仍處於清帝國的統治下」。從第二次鴉片戰爭到1884年,沙俄強迫清政府陸續簽訂《北京條約》、《勘分西北界約記》、《喀什噶爾界約》、《續喀什噶爾界約》,將大部布魯特人及其居住地划出。到1884年在新疆設省時,留在清版圖內的布魯特人僅占民族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1936年,沙俄部分的布魯特人以吉爾吉斯斯坦社會主義共和國加入蘇聯。

1991年蘇聯解體後,吉爾吉斯斯坦宣告獨立,並與我國建交。目前我國境內的部分稱為柯爾克孜族,人口約20萬。


漢唐故地與李白故里碎葉城

今天的吉爾吉斯,漢代 張騫出使西域就到過這一帶。後來漢武帝為求汗血寶馬,派貳師將軍李廣利征服大宛,大宛的郁成城貳師城就在吉爾吉斯境內。公元前59年匈奴主管西域的日逐王率眾降漢,漢王朝成立西域都護府,將整個西域納入管轄。唐代類似的行政機構是安西大都護府,下轄四個軍鎮,位於吉爾吉斯的碎葉城就是其中之一。唐代詩仙李白就出生在這裡,並一直生活到六歲後返回四川江油。

唐碎葉城的確切位置一直存疑,直至1980年代出土了一尊佛教造像和刻有漢字的石基座。刻文意為唐代安西副都護、碎葉鎮壓十姓使杜懷寶為天子祈福、為死去的父母冥福而製作了這尊雕像。而《新唐書》中也有杜懷寶的記載,從此確定即今天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市東南8公里處。此城在宋代又先後作為喀喇汗國和西遼契丹政權的都城。

李陵苗裔與李白故里:吉爾吉斯與中國的不解之緣

托克馬克出土佛教造像和刻有漢字的基座

吉爾吉斯的伊塞克湖是世界第二大高山湖泊,風景如畫,唐代稱熱海。岑參《熱海行送崔侍御還京》的名句傳誦至今:

側聞陰山胡兒語,西頭熱海水如煮。

海上眾鳥不敢飛,中有鯉魚長且肥。

岸旁青草長不歇,空中白雪遙旋滅。

.......

李陵苗裔與李白故里:吉爾吉斯與中國的不解之緣

伊塞克湖

李陵苗裔與李白故里:吉爾吉斯與中國的不解之緣

伊塞克湖


《瑪納斯》與新時期文化交流

2001年,吉爾吉斯前總統阿卡耶夫在紀念李白誕生1300周年大會上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並說道:「我為李白是我的同鄉而感到自豪」。

同樣吉爾吉斯族也創造了豐富的民族文化,並且誕生了一位世界級的作家:艾特瑪托夫

李陵苗裔與李白故里:吉爾吉斯與中國的不解之緣

艾特瑪托夫代表作

吉爾吉斯族還有一部偉大的民族史詩《瑪納斯》,共八部二十餘萬行,講述了一個家族子孫八代人的英雄傳奇。生於新疆阿合奇縣的居素甫·瑪瑪依生前是唯一一位能完整演唱八部的「瑪納斯奇」,當年被譽為「活著的荷馬"。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中國申報的柯爾克孜族民族史詩《瑪納斯》列入非遺,中吉雙方經過溝通協商,達成的共識和諒解:《瑪納斯》來源於吉爾吉斯/柯爾克孜民族,卻屬於全世界。兩國將一同研究、傳承、弘揚這一偉大的史詩文化。

李陵苗裔與李白故里:吉爾吉斯與中國的不解之緣

《瑪納斯》演齣劇照

李陵苗裔與李白故里:吉爾吉斯與中國的不解之緣

新疆師範大學教師曼拜特和學生研究《瑪納斯》史詩

此外,吉爾吉斯首都比什凱克還命名了鄧小平大街。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兩國的經貿合作和戰略關係正經歷前所未有的發展。

李陵苗裔與李白故里:吉爾吉斯與中國的不解之緣

鄧小平大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