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初識紐約,是地獄還是天堂?

初識紐約,是地獄還是天堂?

這次走過的城市中,紐約並不是我最喜愛的,卻是值得首先來記錄和回味的。畢竟在大多數人心目中,她,就代表著美國。

還記得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的片頭中,有這樣一段獨白:If you love him,send him to New York,for it』s heaven;if you hate him,send him to New York,for it』s hell.作為短暫停留了幾天的觀光客,我沒有資格說她到底是什麼。我看到的紐約是國際性的,具有多面性的,包羅萬象的。

紐約是現代化的國際化的。早在1931年竣工的帝國大廈,到今天仍然是紐約的地標性建築。登上86層的平台,去感受紐約的心跳。排隊時,看到的是不同膚色不同種族的遊客,耳邊是不同的語言。電梯里的播報也是多國語言,壓軸的是親切又熟悉的普通話。

作為保持世界最高建築最久的摩天大樓,帝國大廈絕對是現代化的象徵。同在1931年,九月,我國東三省淪陷,彼時經過多年戰亂的國土滿目瘡痍。如此一對比,沒有歷史包袱的年輕的美國,真的是很現代化很發達。就算在今天,眼前的曼哈頓那密密麻麻的高樓大廈,也是其他城市很難比擬的。

華爾街,作為美國和全世界的金融和證券中心,已經成為壟斷資本的代名詞。和我想像中不同的是,這裡的街道其實很窄,大多都是單行線。然而,這條街道上的建築可都是大名鼎鼎。在美國人的心目中,華爾街是一個依靠貿易、資本主義和創新,而非殖民主義和掠奪成長的國家和經濟系統的象徵。

這是一個快節奏的、喧鬧的城市。無論是中央車站的人來人往,還是時代廣場的人頭攢動,無一不代表著這個城市的熱烈。來在這裡,與形形色色的遊人摩肩接踵,體會大都市的節奏與繁華。難怪《慾望都市》里說,想要尋找label and love,就要到紐約。

記得小說《追風箏的人》里寫道:父親很不喜歡美國,說這個國家的節奏太快,連蒼蠅都飛得急匆匆的。然而,在曼哈頓最繁華的地段,就有一個鬧中取靜的好地方--中央公園。

出現在眾多影視作品中的中央公園,是到紐約必打卡的地方。到了這裡才發現,它實際上比想像中要大很多。草坪上,很多狗在歡快地奔跑;綠樹成蔭,不少家庭在林蔭道上愜意地散步;更多的人來這裡是為了跑步、騎車。快節奏的都市中,也有安靜的一隅,讓人彷彿置身另一個世界。

1853年確定公園方案至今,曼哈頓的地價早已翻了不知道多少番。如今,四周早已高樓林立。在寸土寸金的黃金地段仍可享受到自然風光。實在是難得。

從中央公園出來,沿著第五大道漫步,在川普大廈、世界名牌、高樓大廈之間,也隱藏著「靜」:其中最吸引我的建築就是聖帕特里克大教堂和紐約圖書館。

聖帕特里克大教堂是紐約最大的教堂。其宏偉、古樸的外觀深深吸引了我。走進教堂,內部更顯莊重肅穆。見我舉起相機,工作人員輕聲告訴我,可以走進去拍照,經過簡單的安檢即可。很多時候,宗教能夠打動人心,是因為教徒身上的那種包容與仁愛。

路過圖書館的時候覺得有種莫名的熟悉感。終於想起是在《慾望都市》電影版,女主角Carry將大婚的地點選在這裡。走進圖書館,內部古色古香,有大量藏書。作為一個遊客,我僅僅是來欣賞建築,而在裡面認真閱讀的人也不在少數。

同在第五大道,還有一個地方值得拿出整整一天來品味,那就是大都會博物館。十幾個展廳,兩萬多件藏品,展現出某個民族的偉大歷史,或者某位藝術家的高深造詣。透過展品,這裡展現的是人類的智慧與勤勞,震撼著每一位參觀者。

在埃及館偶然聽到這樣一段對話:「美國特別注重歷史,因為他們沒有。」 所以,站在中國館巨大的壁畫面前,被深深震撼的同時,也會感到無比驕傲。

在美國短短是二百多年的歷史上,也有很多要被銘記的時刻。到了紐約,就會想起一個重大的歷史時刻:911。如今,舊的世貿大廈地基是兩個巨大的水池,它們是美國人民心中的淚滴。想像手無寸鐵的百姓,絕望地面對坍塌的大廈,真的為他們心碎。每個遇難者的名字都被記錄在這裡,而這個生日氣球,是我見到的最令人感到悲傷的一個。

沿著High Line Park的步道在城市中徒步,站在高處俯瞰曼哈頓。哈德遜河、有高樓大廈、也有頗有藝術氣息的建築,有趣的城市塗鴉,身邊形形色色的人群,耳邊時而聽到不同的語言,無一不在向我們展示這個城市的多面性與包容性。

同時,由於這裡有來自各個國家的移民,紐約的「吃」在整個美國也是數一數二的。新鮮的海鮮加上來自世界各地的好手藝,多種飲食文化在這裡城市兼容並蓄。不論是唐人街里的潮汕凍蟹,Oyster Bar的生蚝,泰國餐廳的咖喱角,還是日本料理店的三文魚,都打破了我「北美無美食」的固有想法。

於是我明白了一點:想體驗美國的風景,就去西部,那裡有一個連著一個的國家公園。而要真正體會美國的精神,就一定要來東部,看看每個城市的風貌。而美國精神的最佳代表,就在這裡,在紐約。

《海上鋼琴師》里的這個橋段我一直記憶深刻:最低等艙位的旅客們喜歡聚在甲板上,於是,往往是他們中的一員成為第一個看到她的。這時,他會發出一聲歡呼:「America!"

作為建國紀念的禮物,法國人很好地詮釋了何為美國精神:女神表情堅毅,一手獨立宣言一手火炬,象徵著自由。

自由女神島不遠處的埃利斯島是早期的移民檢查站,現在是博物館,美國人民的尋根處。當年每天都有5000移民在這裡等待著進入美國,得到理想中的解放和自由。

這就是我眼中的紐約。和所有高速轉動的城市一樣,充滿了機會與機遇,也充滿了各種挑戰。這個城市人頭攢動,但又不像拉斯維加斯那樣躁動;高樓大廈就是這個城市的輪廓,但不可思議的是從高尚的第五大道走幾個街區,街道上的尿騷氣味便撲面而來;這個城市是屬於有錢人的,但同樣也是流浪漢的,他們燃燒輪胎取暖的畫面出現在很多美劇中。各種膚色、各種語言、各種美味在這裡匯聚,她更像是世界的首都,而不僅僅是某個國家的城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在路上的心情 的精彩文章:

TAG:在路上的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