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有人會認為實體店開不下去了?

為什麼有人會認為實體店開不下去了?

上周和朋友吃飯,他問我:

CK,我想開一家店,不是新零售那種。就是一家線下店。你說有機會么?

我沒有猶豫的告訴他:有機會,看怎麼開!

朋友盯著我十幾秒鐘,很認真的說:你別騙我,幾乎所有人都告訴我不能開。電商太厲害了

線下店不能開,這似乎成為很多人的共識,但CK不這麼認為,實體店依然有很大的市場。

今天CK就把和朋友討論的內容整理成文,一起和大家探討下這個問題。

分析零售的角度

CK在以前的文章中也多次談到,互聯網的空間流量規則幫助用戶突破實體門店的地理限制,電商必然會對線下實體零售造成衝擊。

根據專業數據統計,我們會發現各品類受到電商的衝擊程度各有不同,這是為什麼呢?

通過對大量消費行為的觀察,CK認為這與用戶消費過程的三個基礎要素有關:

分析:

購買距離:用戶在產生消費需求時,自身距離門店的空間距離

購買時間:用戶從產生消費需求到完成購買行為所花費的時間

使用時間:用戶從產生消費需求到開始使用商品所花費的時間

根據我們自己的消費經驗:

在實體店消費時,用戶的購買時間幾乎與使用時間同步,購物是即買即所用。

對於電商消費,用戶的購買時間通常要早於使用時間,因為商品需要快遞給用戶

這其中看似理所當然的差別,決定了線上線下零售模式的不同發展方向

線下零售業態分析

根據上文的論述,我們可以很清晰的解讀出線下零售業態的分布:

分析:

使用時間:用戶使用時間的迫切程度越高,要求的購買時間越短。兩者基本同步

購買時間:取決於門店與用戶的距離,購買時間要求越短,店鋪必須距離用戶越近

在購買距離、購買時間、使用時間三種要素的作用下,線下零售業態呈現同心圓形態。

便利店:滿足臨時需要,使用時間15min內,門店距離用戶500M內

超市:滿足日常消費,使用時間在1-2H內,門店距離用戶1-2KM

百貨:滿足周期性消費,使用時間1天內,門店距離用戶3-5KM

用戶使用時間耐受度越低,門店距離用戶的空間距離必須越短,否則就會失去用戶。

我們可以跨越5KM空間距離去百貨商店逛一整天,只為買到一件合適的衣服,但是無法容忍多走200M臨時去買一瓶醬油。

電商業態分析:

由於互聯網流量規則的特殊性,用戶消費過程的三個要素髮生了巨大的變化:

分析:

購買距離(SKU數):電商虛擬空間增加了商品供給豐富度,商家之間的競爭加劇

購買時間(決策速度):用戶決策速度加快,可以隨時隨地突破地理限制實現消費

使用時間(快遞速度):與用戶購買時間分離,時間受到電商配送速度的制約

由於電商SKU數已超出用戶正常需求,競爭集中在購買(決策)時間和使用(快遞)時間上。

分析:

淘寶:用戶決策成本主要在商品的比較,快遞時間依賴於第三方物流

京東:依靠自營降低用戶決策成本,自建快遞縮短使用時間,切入日用品市場

拼多多:依靠超低價將決策成本降到最低,用戶對使用時間要求不高

從這個角度分析,拼多多和京東在淘寶的威壓下崛起是合情合理的,他們都在針對淘寶體系的弱點打造自己的核心優勢。

解析電商對實體店的衝擊

電商對於實體零售的的衝擊就在這消費過程三要素的變化之間。

分析:

傳統零售:零售商通過門店將精心挑選的商品送達到用戶能夠接受的購買距離之內,滿足用戶日常所需

電子商務:電商平台提供海量的商品陳列供用戶自主選擇,商家之間面對面競爭提供給用戶更低的價格

嚴格以上來說,傳統零售更加偏向於商品的服務屬性,而電子商務更加偏向於產品屬性。

商品屬性:

產品屬性:生產、交付、使用分離;可異地交付、可大規模複製

服務屬性:生產、交付、使用分離;屬地化交付、高度依賴與人,複製性差

同樣提供商品的陳列供給,電子商務的優勢要更為明顯,這是電商衝擊線下店的根本原因。

電商對於線下零售的衝擊主要有如下兩類:

使用時間要求不高(如日用品):京東通過自建的211快遞體系將使用時間壓縮至用戶可接受範圍內,低價衝擊線下體系。

使用時間要求高(如日常服務):滴滴餓了么們通過將外賣、打車等高度標準產品化,縮短用戶決策時間和使用時間

線下店的機會在哪裡?

從上文可以看出,互聯網公司已經在不斷衝擊標準日用消費品和服務市場,那麼實體零售門店有什麼樣的機會呢?

讓我們回到這一張對比圖:

從這張圖上,我們可以分析出電商的三大問題:

使用時間:互聯網對於日常服務的衝擊滯留在外賣、打車這樣的高頻消費上,大量低頻應急消費需要線下門店來滿足

配送成本:線下門店由用戶自取而電商依賴於快遞體系,部分商品由於物流體系發展的不完善導致配送成本居高不下

體驗問題:無論多麼優秀的快遞和客服,都無法替代用戶消費時的切身感受。實體門店的人人交流更符合用戶習慣

客觀來說,電商的問題就是實體店的機會,因此純粹實體店的發展可以考慮這三個方面:

機會分析:

配送成本:重(重量)大(體積)鮮(生鮮)低(低溫/低價)的配送成本佔比很高

使用時間:尋找日常生活中用戶使用時間低於電商配送速度的品類,比如藥品

體驗問題:針對使用時間較高的品類,提供用戶針對性解決方案,比如服裝搭配

未來的商業註定是線上、線下融合,因為他們各自擁有不可替代的優勢:電商提供的商品豐富度更高、實體店提供的及時性和體驗更好。

如果線下開店依然延續傳統的零售模式,對抗同樣維度更加高效的電商,無異於刻舟求劍。這也就是為什麼諸多電商公司線下開店卻鮮有成功的原因。

堅持思考商業本質的第59篇

每一種商業現象都值得問一句為什麼

日拱一卒無有盡,功不唐捐終入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內容電商實驗室 的精彩文章:

我所理解的高效廣告投放

TAG:內容電商實驗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