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當美國名校不再要求SAT等標化成績後,中國留學生還能做什麼?

當美國名校不再要求SAT等標化成績後,中國留學生還能做什麼?

考試成績,一直以來是中國留學生申請美國大學時的強項。相比於美國本土的白裔非裔來說,超高的標準化考試成績似乎凸顯了我們學習能力的強大。然而,美國大學真的這麼看重考試成績嗎?自今年開始的去標化的浪潮中,我們似乎漸漸摸索到了美國大學真正的用意。

本文轉載自:WE留學生

上個月, 芝加哥大學宣布從明年開始將學生標化成績變為可選項(test-optional),這產生了跟風效應,美國已經有數百所大學也相繼採取這一措施。

這項舉措背後的原因,在芝加哥大學的官網上明確呈現:

GPA和考試成績不是衡量你的唯一標準(you are more than your GPA or test score) 。我們想看到,你通過申請材料發出自己的聲音,講述自己的故事。

然而長時間以來,「標化高分」一直是中國學生的長項。當連拿高分都不能敲開美國大學的大門時,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GIF

「成績優秀的人成千上萬,我們為什麼選擇這些學生而不是其他人?

弗吉尼亞大學前招生官Parke Muth說到這裡的時候,我想這不僅是他再決定錄取時想問申請學生的問題,也是每個申請學生自己不得不嚴肅考慮的事情。

對於很多中國家庭來說,美國大學申請是一個難以捉摸、難以把握的過程。

比如被稱為「美國高考」的SAT考試,也就是美國的學術能力評估測試。美國大學對於「高考」成績的態度與中國大學截然不同,他們並不唯「分」至上,他們會無情地拒絕很多SAT高分甚至滿分的學生……

2013年,中國學生熟知的哈耶普斯同時拒絕了一位SAT2400,ACT36分,GPA4.0的學生。這並不是近幾年的「新風向」,早在2011年就有媒體曝出過SAT2340,GPA3.97的學生被哈佛、耶魯、斯坦福以及塔夫茨無情拒絕。扯點近的說,2015年,SAT2400的一位學生被所有常青藤學校拒絕了……他們並不是個例,每年被拒絕的SAT滿分學生可以說有一大把。

這是為什麼呢?

南加州大學招生辦主任Tim Brunold對此作了很好的總結:

現在所有人都過於看重考試的重要性,認為除了高分其他的就都不需要了。但是在美國,獲得高分並不能保證一切。我們一直在拒絕一些拿到高分的學生。

圖 | Bing

其實在20世紀之前,美國大學的錄取還是跟中國大學招收學生的模式很相似的,都是以學業成績作為唯一的衡量指標。然而,當私立大學開始接收公立中學的畢業生之後,大學「粥少僧多」的現象越來越嚴重,而唯分錄取的原則又導致學校充滿了猶太裔學生。於是幾所常青藤大學開始改革招生程序,希望能夠全面地考察學生。

到今天,申請美國名校,學生除了要提交過硬的GPA成績之外,還需要有SAT考試成績、課外活動列表、申請文書和補充文書等等。然而當它們來到東方後,中國人的「應試」習慣又把大學的各種指標強行拆分、量化。我們不斷地刷分,企圖用大量的課外活動、各類厚重的獎項來證明自己有多優秀。但對於美國大學來說,他們更關心的是這些學術指標和榮譽背後的人是怎樣的,也就是「你是誰」的問題。

這個觀點,我們在2015年系列採訪中得到了很多招生官的支持。

斯沃斯莫爾學院招生副主任Andrea Pien:

我們不是看你獲得了什麼頭銜,也不是看你考試得到滿分或者AP考試得到5分,那些學生自己引以為傲的成就其實並不能幫助他們從眾多申請者中脫穎而出。有時候,相比所獲得的成就,我們更看重他們的經歷和他們看待事物的方式。

康奈爾大學的招生辦主任Shawn Felton:

我們的最終目的是想要儘可能多地了解一個人。

在招生過程中,我們會將每個申請人作為獨立的跟人來看待,去了解他們的人格,去了解他們在課堂之外的所作所為。這些都是讓他們與眾不同的地方,也決定了他們應該去哪裡讀書。

所以我希望學生能夠更多地展現自己。而讓招生官了解你的最好方式就是向我們介紹自己,讓我們了解你的信息,了解你的生活,讓你的形象更加豐滿。在招生的過程中,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GIF

這些聽上去有一點抽象。你或者會問:那麼我該如何展示自己呢?

在所有申請材料中,最讓中國學生感到頭疼的部分是申請文書。因為在申請文書里,你必須用英文自然流暢地告訴你的讀者,也就是招生官們一個你可能從未深入思考過的問題:我到底是誰?

因為申請這些學校你都可能需要有一個自己的故事,你要自己發現,哦原來我的人生計劃是什麼,或者說我的價值觀是什麼樣。這並不是個容易的過程。

甚至很多已經經歷了申請擇校,赴美讀書的留學生回過頭來看,依舊覺得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困難重重,依舊覺得在回答「我是誰」這個問題時略顯迷茫。

特別是對於中國學生來說,關注自己的「硬體條件」是一件更慣常而容易的事情。而但凡提到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自己人生的故事、計劃、願景等等,事情就變得困難重重。

圖 | Bing

進入了埃默里大學就讀的張好,當年申請的時候從國際部的校內顧問那裡就獲得了很大的幫助。她現在還清楚地記得顧問給她的啟發。

我記得顧問給我們玩過一個遊戲,就是給你一張紙,不停地寫你做了些什麼,看到什麼東西。突然就想到這些事情我以前還做過,然後根據這些想到我在文書裡面可以寫些什麼……

耶魯學生王點宇在她的個人陳述里只講了一件稀鬆平常的故事:騎大象。

她講到自己本性里畏懼自然和不確定性的事件,而動物往往很難控制。所以在泰國第一次騎大象的時候非常害怕。然而沒有想到的是,怕什麼就來什麼。大象偏離了既定的路線去了一顆芒果樹,令王點宇意外的是,自己不但毫髮無損,還能順帶摘到幾顆芒果。

說到選擇這個故事作為文書的原因,王點宇講道:

生活中很多事情其實是無法預料的,要從這些非常隨機事件中找到一些可以讓自己感覺開心以及滿足的地方。

我覺得這篇文章可以吸引招生官的注意力,主要是因為我的其他資料以及簡歷都非常地格式化吧,就比如說有很多獎項,GPA也很高,這樣的簡歷有可能會讓人覺得你不近人情,或者覺得你是一個非常死板的人。而我這篇文章就會讓招生官覺得,我其實還是有很多人性化的部分。

那一年,她收到了耶魯、普林斯頓、哥倫比亞、賓大和達特茅斯等幾乎所有常青藤的錄取通知。

GIF

很多申請者會苦惱,在自己十七八歲的經歷里,似乎並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大事可以記述,腦海里翻來覆去能稱之為「大事」的或許只有某次獲獎或是參加的某個大型活動。但其實,招生官也並不指望看到你做了什麼了不起的大事情,一次爬山的經歷,一次回鄉的團聚,他們希望讀到的是關於你自己的真實的、平凡的小事,並看到你是如何從這平凡小事中認識自己、反思自己的。

在美國一路採訪了很多學生和招生官之後,同行的實習記者兼主持人Maggie也忍不住分享了她當年申請美國高中的經歷。

當時招生官問了她一個問題:

想像一下十年後,當你用谷歌搜索自己的名字時,你希望出現在前十位的詞條分別是什麼?

16歲的Maggie並沒有明白他們為什麼這樣問,直到經歷過高中和大學的申請,這個謎團才被逐漸解開。

圖 | Pixabay

芝加哥大學校長哈欽斯曾說過,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為人。近一百年來,這個理念一直被美國高等教育界奉為圭臬。教育是關於人的教育。大學通過一系列的課外活動列表、申請文書、面試的考察,正是希望了解他們將要錄取一個怎樣的人,而這些人又將組成一個怎樣的社群。

對於在標準化考試底下艱難生存的中國學生來說,也是時候將關注點轉移一下了。我們往往並不知道自己真正熱愛什麼、想要什麼,從某個程度上說,美國大學申請提供給我們一個契機,讓我們開始認真地探索和認識自己內心。而這種探索是必須的,也是終身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留學生家長報 的精彩文章:

精英文理學院竟堪比野雞大學,背後還有更骯髒的交易……

TAG:留學生家長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