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春秋戰國的終結,秦國的鼎盛和滅亡

春秋戰國的終結,秦國的鼎盛和滅亡

原標題:春秋戰國的終結,秦國的鼎盛和滅亡


今天和小編一起來看看秦國由秦始皇統一了中國和秦朝的覆滅!


秦始皇於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公元前259年1月27日)出生, 出生地在當時的邯鄲廓城(大北城)溫明殿遺址和叢台以南,在今城內中街以東,叢台西南的朱家巷一帶。是秦莊襄王的中子,商朝重臣惡來的第35世孫,嬴姓趙氏,名政。 公元前247年,秦莊襄王駕崩,13歲的嬴政被立為秦王, 當時呂不韋為秦相,獨擅大權。秦王政即位時由於年少,尊呂不韋為仲父,國政皆由呂不韋把持。前239年,秦王政年已21歲即將親政,但此時秦國朝廷中卻掀起了激烈的政治鬥爭。當初呂不韋既把持朝廷,又與太后(趙姬)偷情。 後見秦王政日漸年長,怕被他發現,想離開太后,又怕太后怨恨,所以便把自己的門客嫪毐假施腐刑,只拔掉鬍鬚、眉毛就獻給太后,供其淫樂。而當時嫪毐在太后的幫助下被封為長信侯,領有山陽、太原等地,自收黨羽。嫪毐在雍城長年經營,建立了龐大的勢力, 是秦國中僅次於呂不韋的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在雍城蘄年宮舉行冠禮。 嫪毐動用秦王御璽及太后璽發動叛亂,攻向蘄年宮。 秦王政早已在蘄年宮布置好三千精兵,打敗叛軍。嫪毐轉打咸陽宮,那裡也早有軍隊,嫪毐一人落荒而逃,沒過多久便被逮捕。 秦王政將嫪毐車裂,曝屍示眾; 又把母親趙姬關進雍城的萯陽宮;摔死嫪毐與太后所生的兩個私生子。



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免除呂不韋的相職,把呂不韋放逐到巴蜀。呂不韋知他與秦王的關係無法挽回,飲毒酒自殺。其後,雖然秦王政聽從秦國貴族所言,下了《逐客書》,逐出六國食客,但被李斯的《諫逐客書》所勸阻,其後他還是重用了尉繚、李斯等人。

秦王政掌權後,任用尉繚和李斯等人,積極推行統一戰略。秦國從公元前230年起,到滅齊時止,耗時10年陸續兼并了六國,繼而於公元前219年開始"秦攻百越之戰"平定南方百越,從此完成統一大業,結束了貴族王侯專政的王國時代,進入了君主的帝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深遠影響,把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秦帝國的土地所有制基本上仍維持西周的「王有」土地制,而變「王有」為「國有」。秦始皇於前216年命令全國農民自報佔有田地的實際數額,以便徵收賦稅。又實行即使是平民,只要有軍功也可授予土地及爵位。雖然秦國在商鞅變法時施行了「授田制」,農民的土地名義上是國家所有、私人耕種,但此舉讓全國百姓實際佔有了原來「王有」的土地,不久之後便演變成了農民和官員們都可以自由地買賣田地,所以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終便利了私有土地的發展。



秦始皇廢除分封制以後,建立了一套自中央到地方的郡縣制和官僚制。初分全國為36郡, 以後隨著土地的擴大增至46郡,定咸陽(陝西咸陽市秦都區)為首都。中央政府最高的官僚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亦稱「三公」。地方郡的長官為守,縣的長官為令。郡縣制初步打破了血緣關係的宗法制,封建制、官僚制則代替了貴族的世襲制。


為了鞏固政權,秦始皇還實行了一系列的政策,主要是:統一貨幣和度量衡;統一文字;修築長城、馳道和直道;強迫遷徙六國富民和平民。秦統一六國以後,為了防止六國貴族依持宗族「死灰復燃」,強迫他們遷徒到咸陽,要他們看護皇陵,或者遷徙於西南邊遠地區,一些平民也同時被迫遷徙,叫做「遷虜」,做開礦、開鹽井等苦役。前215年,秦將蒙恬奪九原河南,設置34縣,建立九原郡(治所在內蒙古包頭市西北)。

統一六國後,商鞅變法時極力反對的各方面的學派、人才都紛紛來到秦國服務,可能秦始皇採用了「秦國特色的商鞅變法」,造成秦帝國各種迷信盛行。其中黃老道家、陰陽家,他們綜合儒、法、道諸家的學說,提出所謂「五德終始說」,尤其得到始皇的信任,始皇於是認為秦是水德,周是火德,水能克火,因此秦得天下。 從齊燕來的儒生方士們把儒家的「封禪」也作了改頭換面的修改了一遍,盛傳自古帝王莫不舉行封禪典禮。



這時秦朝的建立,標誌著終結長達500多年的春秋戰國時代,秦國由始皇帝開始了帝國時代。秦始皇確立的統治模式卻一直延續下去。秦始皇是中國2000餘年中央集權封建帝制的主要設計者,影響之深廣,為任何其他帝王所難以相比。世界歷史上,開創了一個龐大帝國的帝王還有很多,但他們的實際影響卻無法同秦始皇相比。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死於他第五次東巡途中的沙丘宮(今邢台廣宗)。 [8] 秦始皇死後,趙高採取了說服胡亥威脅李斯的手法,二人在沙丘宮經過一番密謀,假造秦始皇發布詔書,由胡亥繼承皇位,還以秦始皇的名義指責扶蘇為子不孝、蒙恬為臣不忠,讓他們自殺,不得違抗。在得到扶蘇自殺的確切消息後,胡亥、趙高、李斯這才命令車隊日夜兼程,迅速返回咸陽,


秦律極為嚴酷,稍不注意即觸犯刑律。引發秦朝滅亡的導火索--陳勝吳廣起義,即是因大雨延期,不能及時趕到,按律當斬,所以,陳勝吳廣喊出「等死,死國可乎」,同樣都是死,不如為國家而死。於是轟轟烈烈的大澤鄉起義敲響了秦帝國的喪鐘。如果只是農民軍起義,以當時秦朝強大的軍事實力,根本不可能成大氣候。但天下苦秦久矣,六國後人均對秦朝懷有仇恨。起義一起,便一發不可收拾。六國舊地紛紛立六國之後,重新割據稱雄,天下諸侯林立,大有上演戰國故事之態勢。布衣出身的泗水亭長劉邦在秦末亂世中脫穎而出,率先攻入咸陽,秦朝滅亡。此後,經過四年楚漢戰爭,終結亂世,建立漢朝。


秦的滅亡既有偶然因素,也存在歷史的慣性因素。偶然因素在於,秦始皇是在巡行途中突然在沙丘行宮中病亡的,遺詔讓長子扶蘇即位,但是趙高勾結李斯合謀假傳遺詔賜死扶蘇及蒙恬,立胡亥為皇帝。胡亥即位,是為秦二世,此後又發生了趙高害死李斯,害死秦二世,另立子嬰,子嬰最後誅殺趙高的一連串秦廷內亂,而此時,秦朝已經風雨飄搖。假設秦始皇在妥善做好繼承人接班後離世,扶蘇順利即位,以他生性仁慈的性格以及在軍中有蒙恬的支持,很有可能採取與民休息的國策,緩和社會矛盾,減輕百姓負擔,如此秦朝還可能延續下去。


再者,秦驟亡還有一個因素是六國復辟力量強大,歷史慣性力量大。秦朝亡主要因素在暴政在高壓統治,而不在其所創立的制度。但其創立的制度有著超越時代的特性,短時間很難被接受。所以,六國紛紛打出六國後人的旗號,迅速得到天下人響應。這反映出新的制度需要時間檢驗,而歷史的慣性力量強大,人們在沒有看到新制度所帶來的優越性時,會習慣於回到過去。


至此秦朝才建立了14年,共兩帝一王。就這樣迅速的覆滅了!小編剛剛開寫,有什麼不對和不周的地方請大家多多包含和體諒,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條尋秦記 的精彩文章:

歷史上的范睢到底是怎樣的人?最終范雎得到了什麼樣的下場?
秦始皇為何要「焚書坑儒」?他這麼做出於何種原因?

TAG:一條尋秦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