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篇文章讀懂耶路撒冷三千年的年風風雨雨

一篇文章讀懂耶路撒冷三千年的年風風雨雨

故事是從古羅馬入侵耶路撒冷開始的,那麼古羅馬在歷史上是怎樣的國家?

查資料可知,古羅馬指從公元前9世紀初在義大利半島(即亞平寧半島)中部興起的文明,歷羅馬王政時代。公元前509年羅馬建立了共和國,逐步征服了義大利半島。公元前3世紀至前2世紀,羅馬為爭奪地中海霸權,掠奪資源與奴隸,同地中海西部強國迦太基進行了三次戰爭,史稱布匿戰爭。公元前2世紀,羅馬成為地中海霸主。到公元1世紀前後擴張成為橫跨歐亞非、稱霸地中海的龐大羅馬帝國。到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西羅馬帝國亡於476年;而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廷帝國)則在1453年被奧斯曼帝國所滅,它與秦漢時期的中國一樣,是古代世界強大的帝國之一。

這段介紹中提到,古羅馬與秦漢時期的中國一樣,是古代世界強大的帝國之一。那麼秦漢漢時期的中國是什麼樣的呢?

查資料可知,中國,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是一個以華夏文明為主體、以漢族為主體民族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中國境內56個民族統稱為中華民族,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距今約5000年前,以中原地區為中心開始出現規模較大的部落。約公元前21世紀,中國第一個朝代夏朝建立。作為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孕育出了獨特的中華文化,在語言、文字、曆法、哲學、文學、醫學、建築、飲食、音樂、繪畫、戲曲等各方各面都有自己的特色,並且強烈影響著周邊國家。

書中提到:耶路撒冷曾被視為世界的中心,是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三大宗教的聖地,是文明衝突的戰略要衝,是讓世人魂牽夢繞的去處,是惑人的陰謀、虛構的網路傳說和二十四小時新聞發生的地方。

那麼,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三大宗教產生的背景是怎麼樣的?

基督教

基督教產生於公元1世紀中葉古羅馬帝國統治下的亞洲西部巴勒斯坦,以及散居小亞細亞、埃及的猶太人中間。最初,它只是猶太教的一個教派,後來才獨立出來,發展為世界宗教。它不僅在歐美盛行,而且隨著歐洲殖民主義的擴張,傳插到了世界各地。

原始基督教是被壓迫者的運動。巴勒斯坦位於「新月形沃壤」的西南端,地處交通要道,其地理位置招致了鄰近的沙漠游牧部族的侵犯,使之成為互相敵對的各大帝國的必爭之地。所以,自古以來,外族不斷侵入,戰爭連綿不斷,災難深重。猶太民族多次遭受鄰近大國的征服與蹂躪,在公元前320年至公元前301年期間,巴勒斯坦易主達七次之多,最後落入托勒密王朝之手。

大批的猶太人被驅逐到了亞歷山大里亞等地,在沿地中海各大城市中,都有猶太人的僑居地。公元前198年,敘利亞的塞琉古王朝佔領巴勒斯坦,猶太人幾經鬥爭,終於在公元前142年獲得獨立,建立了馬加比王朝,但在公元前63年又亡於羅馬。羅馬大帝國實行殘酷的統治和壓迫,帝國境內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奴隸起義和民族獨立戰爭此起彼伏,但各次起義都在強大的帝國武裝殘酷鎮壓下歸於失敗。

公元66-70年亡國的巴勒斯坦全境猶太人大起義,慘遭鎮壓,耶路撒冷屍橫遍野,十字架上釘滿死人,居民被賣為奴隸者達7萬多人。人民革命運動被鎮壓下去後,壓抑、絕望、萎靡的情緒,對非人的生活條件和對壓迫者的仇恨情緒四處蔓延。這種絕望、無可奈何的仇恨和政治上的幼稚、軟弱,使猶太人很自然地產生宗教幻想,指望出現一個救世主,從天而降,拯救人們於水火之中。

耶穌畫像

耶穌本是猶太人 宣傳來世救贖 教義通過傳播到歐洲所以形成了基督教

猶太教並不是猶太民族自古以來就信仰的宗教,它的形成經歷了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

公元前2300年,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文化就達到了相當發達的程度。大約3800年前,當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已經趨於衰敗時,亞伯拉罕從兩河流域南部的烏爾經巴比倫、馬利、哈蘭遷徙到被稱作迦南的地方(即現在的巴勒斯坦地方),幾經輾轉後定居在別是巴。

據《聖經》的描述,亞伯蘭的這次遷徙乃是受上帝指使的:「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叫別人得福。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在亞伯拉罕99歲時,耶和華又與他立約,令其子孫繁多,並賜迦南地為他們永久的基業(《創世記》。他們就是通常所說的猶太人的列祖,也是猶太教的最早奠基人。

在亞伯拉罕的帶領下,希伯來人進入了巴勒斯坦,為了戰勝當地的迦南人,希伯來人需要藉助宗教的力量來加強內部的團結。古代希伯來人信奉多神崇拜,雷雨、風暴、樹木、石柱、火都是他們的崇拜對象。在對眾多自然神的崇拜中,希伯來選擇了自然力量的化身——耶和華作為共同信奉的主神。為表示對耶和華的信仰,希伯來男子都要受割禮,在肉體上做永遠的守約。尊重耶和華為主神和舉行割禮儀式是希伯來人從原始宗教形態向神教的過度,也是猶太教形成過程中的第一階段。

為了擺脫埃及法老帶給猶太人的災難,希伯來人首領摩西率領希伯來人離開埃及,在西奈半島轉輾40年歷盡人間艱苦,人民怨聲載道,日益背叛上帝,摩西為重返故土統一人民,借耶和華之名傳授十條戒律,要希伯來人遵守。戒律的前四條強化了希伯來人對耶和華的信仰,後六條則是關於社會倫理方面的約束。這些情況大體反映了猶太教基本教義的形成。這也是猶太教的第二階段。時間大約是公元前12世紀到9世紀。

摩西死後,約書亞繼承其位,率領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取得一塊安身之地。大衛作為統一的希伯來國王,定都耶路撒冷。他以隆重的儀式把猶太教的象徵約櫃迎入耶城,並籌建耶和華聖殿安放約櫃。大衛死後,其子所羅門建立第一聖殿,此時猶太教各種宗教禮儀、典章均已完備。猶太教發展至鼎盛時期。

好景不長,所羅門死後,統一的王國一分為二,南北二國彼此爭戰不已。公元前586年,新巴比倫王國尼布甲尼撒攻陷耶路撒冷,聖殿被毀,劫後五萬餘人淪為巴比倫之囚。猶太人哭王朝之淪喪,哀人民之苦難。實際上是在利用宗教的力量,來鼓舞人民能夠重返故土,建立家園。於是,猶太教的宗教觀念得到進一步強化。在猶太人淪為巴比倫之囚的期間,猶太先知為加強猶太人的團結,極力宣揚耶和華,誇張耶和華的權能,把耶和華說成是宇宙間獨一無二的真神;同時教導人們要反省自過,虔信耶和華,才能從苦難中擺脫。這樣猶太教教義中與增加了對救世主的信仰。

公元前538年,波斯擊敗巴比倫,猶太人得以重回巴勒斯坦。公元前516年第二聖殿建成。第二聖殿的建成標誌著猶太的中興,猶太人又有了自己的宗教活動的場所,波斯帝國的寬容政策使得猶太人獲得了修養生息的機會。猶太人又從波斯的瑣羅亞斯德教中吸收許多宗教思想,猶太教逐漸從現實轉向虛幻,形成了天國和來世的觀念,認為人死後靈魂是不滅的,根據生前的行為,或升天堂或墜地獄。至此,猶太教的教義中,又從波斯的瑣羅亞斯德教吸收了許多宗教思想,諸如宇宙間的善和惡.光明與黑暗的二元論.講求來世等信仰。至此,猶太教信奉耶和華為宇宙間唯一的神,相信救世主、來世等教義便最終確定下來了。

《聖經》舊約即是猶太教的故事

伊斯蘭教是阿拉伯半島社會經濟、政治和宗教發展演變的必然產物。6世紀末至7世紀初,阿拉伯半島正處在原始氏族部落解體、階級社會形成的大變革時期。半島由於自然環境的差別,社會經濟、政治發展極不平衡。居民主要是以游牧為生的貝都因人,逐水草而居,分成許多氏族部落,各氏族部落各據一方,彼此之間經常為爭奪牧場、水源、土地而發生戰爭,血親復仇盛行。連年戰爭使社會動蕩,生產停滯,氏族內部階級分化加劇,部落貴族應運而生,他們佔有大量綠洲和草地,擁有許多奴隸和牲畜,而大批游牧民瀕於破產。半島沿紅海海岸的希賈茲(漢志)地區,自古就是東、西方貿易的重要商業要道。坐落在古商道南北交通中心的麥加,因受過境貿易之利發展為繁榮的商業城鎮。麥加古萊什部落的商業貴族執掌著多神崇拜的中心克爾白神殿的管理大權,每年從克爾白祭祀廟會的集市貿易中,謀取巨額收入,壟斷了麥加的商業貿易。城鎮中的商業貴族夥同游牧部落的貴族,通過經營商隊、販賣奴隸、放高利貸等手段,牟取暴利,對城鎮貧民和農牧民進行高利貸盤剝,大批中小商人破產,淪為商業貴族的債務人,造成階級對立加劇,社會經濟危機四起。

外來的侵略和傳統商道的改變,加劇了半島的經濟危機和社會矛盾。拜占庭和波斯兩大帝國,為爭奪和控制阿拉伯商道,對半島進行子長期的掠奪戰爭。525年,衣索比亞人在拜占庭的支持下派兵侵佔葉門。570年衣索比亞駐葉門總督亞布拉哈率兵進犯麥加;途中因遭瘟疫而退兵,但戰亂破壞了當地的社會生活。575年,波斯出兵逐走衣索比亞人,在葉門確立了統治。頻繁的戰爭和掠奪,使阿拉伯南部的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土地荒蕪,灌溉工程被毀,道路淹沒,商旅不前,人口銳減,使富庶的葉門地區迅速衰落。同時,波斯為了壟斷東西方貿易,廢止原由葉門經半島西部紅海岸到達敘利亞的商路,另闢一條經波斯灣和兩河流域到達地中海的商路。商路的改變,造成了半島南部和西部經濟的衰退,麥加、麥地那等城鎮的過境貿易急劇衰敗,商業貴族收入驟減,許多靠商隊謀生的貝都因人和城市居民生路斷絕,從而加深了社會危機。

伊斯蘭教興起前,半島上的阿拉伯人主要信仰原始宗教,相信萬物有靈和靈魂不死,盛行對大自然、動植物、祖先、精靈和偶像崇拜等多神信仰。其中拉特(即太陽神)、烏扎(即萬能神)和默那(即命運神)三大女神尤受崇拜。麥加城中心的克爾白神殿供奉有360多尊各氏族部落神的偶像,向其祭祀、祈禱、獻牲。信奉一神的猶太教和基督教早已傳入半島,在葉門地區及一些城鎮和農業區流行,其一神觀念、經典、傳說、禮俗對伊斯蘭教有顯著影響。因猶太教和基督教不適應阿拉伯社會變革的需要,未能得到廣泛傳播。在阿拉伯社會變革和一神教觀念的影響下,阿拉伯人由多神信仰向一神教信仰過渡,產生了一神傾向的哈尼夫派。他們承認獨一神,反對偶像崇拜,相信天命、復活、懲罰和報應,注重個人隱居修鍊,過著禁慾的生活。哈尼夫思想成為伊斯蘭教思想的先驅和中介。

阿拉伯日益加劇的社會危機,外族的不斷入侵,促進了阿拉伯民族的覺醒,社會各階級都在尋求出路。阿拉伯貴族為維護其統治,企望打破氏族壁壘,奪取新的土地和重新控制商道;廣大的下層人民和奴隸要求和平與安寧,渴望擺脫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改善自己的貧困地位。伊斯蘭教的興起,正是阿拉伯半島各部落要求改變社會經濟狀況和實現政治統十的願望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穆罕默德正是順應了歷史發展的需要,創傳子伊斯蘭教,在宗教革命的旗幟下,領導了阿拉伯的社會變革運動,統一了阿拉伯半島。

伊斯蘭教的創傳人穆罕默德是一位偉大而傑出的歷史人物。生於麥加城古萊什部落哈希姆家族。自幼父母雙亡,由祖父和伯父撫養。早年失學替人放牧,12歲時跟隨伯父及商隊,曾到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地中海東岸一帶經商,並廣泛接觸和目睹了阿拉伯半島和敘利亞地區的社會狀況,了解到半島原始宗教、猶太教、基督教的情況,為他後來的傳教活動提供了大量社會知識和宗教素材。25歲時他同僱主麥加富孀赫蒂徹結婚,婚後生活富裕安定,社會地位日益提高。後他受哈尼夫派思想的影響,經常隱居潛修,思索和探求阿拉伯民族擺脫困境的出路。相傳,610年穆罕默德40歲時的一天,當他在麥加城郊希拉山的山洞潛修冥想時,安拉派天使吉卜利勒向他傳達「啟示」使之「受命為聖」。此後,他宣稱接受了真主給予的「使命」,便開始了歷時23年的傳播伊斯蘭教的活動。起初在麥加是秘密傳教,一些至親密友成為最早的信奉者。612年,穆罕默德轉為公開向麥加一般群眾傳教。穆罕默德在早期的宣教中,告誡人們放棄多神信仰和偶像崇拜,宣稱安拉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是唯一的主宰,要求人們信奉獨一無二的安拉;譴責多神信仰給阿拉伯人帶來的愚昧和社會道德的墮落,宣講末日審判和死後復活的觀念,警告多神教徒如不歸順安拉,將在末日審判時遭到懲罰,墮入火獄,歸順安拉者將在後世得到獎賞,進入天園。他還提出了凡穆斯林不分氏族部落,皆為兄弟,應聯合起來,消除血親復仇,並提出禁止高利貸盤剝,行善施捨賑濟貧弱孤寡和善待、釋放奴隸等一系列社會改革的主張,受到廣大下層群眾的擁護,許多人紛紛歸信伊斯蘭教。由於穆罕默德所傳教義從根本上動搖了部落傳統多神信仰的地位,觸犯了麥加古萊什貴族和富商掌管克爾白的宗教特權和經濟利益,因而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和迫害,使穆罕默德和穆斯林在麥加難以立足。

穆罕默德像

622年9月,穆罕默德同麥力口穆斯林遷徙麥地那,標誌著伊斯蘭教進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穆罕默德領導穆斯林進行了政治、經濟、宗教等一系列改革。穆罕默德首先以伊斯蘭教作為統一和團結的思想旗幟,號召穆斯林「順從安拉和使者」,並派出門弟子到麥地那各阿拉伯部落傳教,當地絕大多數居民很快歸信了伊斯蘭教。他制定了作為穆斯林和猶太人在處理內部民事和對外關係中共同遵守的《麥地那憲章》,在信仰自由和結盟的基礎上同猶太人各部落達成某些協議,實行和平共處。在實現了麥地那的統一後,以伊斯蘭教共同信仰代替部落血緣關係,建立了以「烏瑪」(意為「民族」、「國家」)為形式的政教合一的政權,穆罕默德成為麥地那宗教、政治、軍事和司法的最高領袖。艾布·伯克爾、歐麥爾、奧斯曼及部分著名的聖門弟子組成上層領導集團。在「凡穆斯林皆兄弟」的號召下,將遷士和輔士團結在烏瑪的周圍。穆罕默德以安拉「啟示」的名義,完成了伊斯蘭教義體系及各項制度的創建。他完整地確立了以信奉獨一安拉為核心的五大信仰綱領;規定了穆斯林必須履行的五項天命功課及儀則;制定了包括宗教教規、民事、刑事、商事、軍事等方面的法律制度;確定了以止惡揚善為核心的一系列行為規範和社會道德準則。為鞏固麥地那政權,穆罕默德組織了穆斯林武裝。在「為安拉之道而戰」的號召下,於624—627年間,他領導穆斯林武裝同麥加貴族進行了著名的白德爾之戰、吳侯德之戰和壕溝之戰等三大戰役,打擊了麥加貴族的銳氣,從此,穆斯林由防禦轉入戰略進攻。628年,穆罕默德以朝覲為由,率軍至麥加近郊,麥加貴族被迫妥協,同穆罕默德簽訂《侯代比亞和約》,決定雙方休戰10年。穆罕默德利用休戰時機,向鄰國和半島上的千些阿拉伯部落派出使節,攜帶國書,向其國王和部落首領宣傳伊斯蘭教,以擴大影響,同時派出武裝討伐海巴爾等地聚居的猶太人,以掃除反對勢力的侵擾。

630年,穆罕默德以麥加貴族違背協議為由,率領一萬多人的穆斯林大軍,進逼麥加城下,以艾布蘇·富揚為首的麥加貴族被迫請降,接受伊斯蘭教,並承認穆罕默德的先知地位,麥加全城居民宣布歸信伊斯蘭教。進入麥加後,穆罕默德下令搗毀克爾白殿內全部偶像,只保留黑色隕石,並改克爾白殿為清真寺,宣布克爾白為禁地。從此,麥加克爾白成為世界穆斯林禮拜的朝向和朝覲的中心。631年末,半島各部落相繼歸信伊斯蘭教,承認穆罕默德的領袖地位,基本上實現了半島的政治統一。632年3月,穆罕默德率10萬穆斯林到麥加進行了一次經過改革的朝覲,史稱「辭別朝覲」。穆罕默德親自確立了朝覲的一系列儀典,成為爾後穆斯林朝覲所遵循的範例。他發表了辭朝演說,以安拉「啟示」的名義,宣布伊斯蘭教創傳的勝利,「我已選擇伊斯蘭作你們的宗教」,強調穆斯林之間團結和統一的重要性。同年1月8日穆罕默德在麥地那病逝。至此,伊斯蘭教已形成在半島占統治地位的宗教,成為阿拉伯民族的精神支柱,揭開了阿拉伯歷史新篇章。

而《耶路撒冷三千年》這本書主要講述的就是:

耶路撒冷的歷史是整個世界的歷史,它同時也是猶地亞山間一座長年貧瘠的小鎮的編年史。

這座城市是亞伯拉罕系宗教之間鬥爭的焦點,是越來越受歡迎的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基本教義派的聖地,是不同文明衝突的戰略角斗場,是無神論與有神論交鋒對峙的前線,是世俗矚目的焦點,是惑人陰謀與網路神話的發生地,是二十四小時新聞時代里全世界攝像機聚焦的耀眼舞台。宗教、政治和媒體興趣相互滋養,使今天的耶路撒冷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頻繁地暴露在世人的目光之下。

耶路撒冷是神聖之城,但給人以迷信、騙術和偏執的印象;是帝國的慾望與獎賞,但又不像他們所期望的那樣具有戰略價值;耶路撒冷是許多教派的共同家園,但每個教派都認為這座城市只屬於自己;耶路撒冷是一座擁有許多名字的城市——但每個傳統都如此偏執地排斥他者,僅僅尊崇自己的稱謂。

夜幕下的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是一個神的殿堂、兩個民族的首都、三大宗教的聖地,它還是唯一一個擁有天國和塵世兩種存在維度的城市:而地上之城的絕美無雙與天上之城的光輝榮耀相比,又顯得那樣的微不足道。耶路撒冷既是天上城又是地上城的事實意味著這座城市可以存在於任何地方:新耶路撒冷可以遍布全世界,每個人都有自己心中的耶路撒冷。

而當《聖經》被翻譯成希臘文、拉丁文和英文後,它成了世界性書籍,也使耶路撒冷成為世界之都。每個偉大的國王都成了大衛,每個特別的民族都成了新以色列人,每種高貴的文明都成了新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是一座不屬於任何人的城市,但它又存在於每個人的想像當中,這是這座城市的悲劇,也是它的魅力所在。耶路撒冷的每一個夢想者,從古至今每一個到過耶路撒冷的人,從耶穌的使徒到薩拉丁(Saladin)的戰士,從維多利亞時代的朝聖者到今天的遊客、記者,每個人都懷著對真實耶路撒冷的美好想像來到這裡,然而呈現在他們眼前的耶路撒冷使他們大失所望,他們看到的是一個興旺過,萎縮過,被重建、被摧毀過許多次的,不斷變化的城市。但由於這是耶路撒冷,是所有人的財富,所以只有他們心中的耶路撒冷才是真正的耶路撒冷。

另外書中還介紹了:在世界上所有的地方,為什麼三大宗教的聖地都選中了耶路撒冷?

這個地方遠離地中海海岸的貿易路線;這裡缺水,夏季陽光曝晒,冬季寒風凜冽,嶙峋的岩石參差不齊,而且不適合定居。但是,選擇耶路撒冷作聖殿之城,不僅僅是人類自己的決定,也有著自然演進的因素在裡面:隨著時光的流變,它的神聖性有增無減,因為它已經神聖了如此長的時間。神聖不僅需要靈性和信仰,還需要傳統與合法性。一個提出新想法的激進先知必須解釋之前已經過去的那些世紀的歷史,並用能為大眾所接受的語言和神聖的地理來證明他的發現——對先前的啟示和長期備受尊崇的地點的預言。沒有什麼比其他宗教的競爭更能提高一個地方的神聖性。

長久以來,朝聖者為了死在耶路撒冷、葬在聖殿山周圍,以為末日來臨時的復活作準備而前往耶路撒冷,他們還在繼續前來。這座城市被墓地包圍並且建在墓地之上。古代聖徒的乾枯軀體備受尊崇——抹大拉的瑪利亞乾癟發暗的右手仍然在聖墓大教堂中希臘正教修會會長的房間里供奉著。許多聖跡,甚至許多私人住宅都建在墳墓周圍。這座死人之城的陰森不僅源自戀屍癖,而且還與招魂術有關:這裡的死人宛如活人一般,他們只是在那裡等待復活。對這裡無休止的爭奪——屠殺、蓄意破壞、戰爭、恐怖主義、圍攻和災難將耶路撒冷變成了戰場——用阿道司?赫胥黎的話說,是「宗教的屠宰場」;用福樓拜的話說,是一個「停屍房」。

這個天與地的聖所不是一直靠神意庇佑而發展起來的。宗教起源於向某位具有超凡魅力的先知如摩西、耶穌、穆罕默德展示的靈光。帝國的建立、城市的征服依靠的是某個軍閥的活力和運氣。從大衛王開始,某些個人的決定使得耶路撒冷成為「耶路撒冷」。

誰也沒有想到大衛的小小城堡,一個弱小王國的首都竟然會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尼布甲尼撒對耶路撒冷的毀滅造就了這座城市的神聖——正是那場災難促使猶太人記錄並讚頌錫安的榮耀。通常來說,這樣的大災難會導致一個民族的消亡,然而猶太人生機勃勃,對自己的上帝忠貞不渝,最為重要的是,他們還在《聖經》中將自己的歷史記載了下來,這些都為耶路撒冷日後的名聲和神聖奠定了基石。

這座城市的神聖性源自猶太人作為特選子民的「例外論」,即耶路撒冷是上帝挑選的城市,巴勒斯坦是上帝挑選的土地,後來這種例外論為基督徒和穆斯林所繼承和接受。耶路撒冷和以色列的至高神聖性反映在從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到20世紀70年代宗教領域不斷增長的對猶太人返回以色列的痴迷,以及西方世界對它的世俗對應物猶太復國主義的狂熱上。自此以後,巴勒斯坦人的悲劇故事改變了人們對以色列的認知,對於這些人來說,耶路撒冷是座失落的聖城。因此,西方的固執迷戀,還有這種普遍的歸屬感可以朝兩個方向發展——它有利也有弊,或者說是把雙刃劍。今天,這種情況反映在對耶路撒冷更加強烈、更富感情的審視上,也反映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衝突上,其中的緊張程度與情感糾葛是其他任何事情都無可比擬的。

事實上,耶路撒冷的重要性時盛時衰,絕非靜止不動,而是一直處在變化之中,就像一種不斷改變形狀、大小,甚至顏色,但始終根植在原地的植物。最新的、膚淺的表現——耶路撒冷作為媒體所說的「三大宗教聖城,二十四小時新聞秀場」——是相對晚近的。有幾個世紀耶路撒冷似乎喪失了它的宗教和政治重要性。在多數情況下,是政治需要,而非神聖啟示再度激活了宗教奉獻熱情。

耶路撒冷哭牆

閱讀 0 · 文章內容不代表UC平台觀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街口老劉跑江湖 的精彩文章:

TAG:街口老劉跑江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