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以轉型升級推動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

以轉型升級推動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

產業園區面臨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已經不適合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亟待通過轉型與升級相結合,以轉型推動升級,以升級支撐轉型,推動產業園區的高質量發展。推動產業園區的轉型,即轉變發展模式、推動組織變革和創新治理機制;推動產業園區的升級,即加快產業升級、推動集群創新,加快服務業發展和產城融合。

侯彥全 樊蒙 趙芸芸

產業園區是產業集聚、集約發展的重要空間載體,其發展水平和發展質量是一個地區經濟實力的重要體現。改革開放40年來,以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出口加工區等為代表的各類產業園區迅速發展,培育了一大批具有競爭力的龍頭企業,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有力支撐了我國新型工業化進程。進入新時代,產業園區發展也面臨一系列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已不能適應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要求,迫切需要尋求「轉型」與「升級」,推動產業集聚向先進位造業集群轉型,實現產業、技術、組織的不斷升級。

不平衡:製造與服務、產業與城市、政府引導與園區自組織發展不平衡,阻礙了產業園區能級的提升

生產製造與服務業發展不平衡。我國產業園區發展初期更多的是滿足於生產製造企業的集中,與製造業相匹配的生產性服務業則天然缺乏,隨著產業園區規模不斷擴大,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問題日趨嚴重。當前,多數產業園區內與生產相關的水、電、氣、廠房等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善,但居住、教育、醫療等配套服務設施和金融、技術、物流、培訓等生活性與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後。亟待推動製造業與服務業均衡發展,帶動園區價值鏈的延伸與拓展。

產業與城市發展不平衡。產業園區作為地方拉動經濟的重要工具,很多園區不顧當地實際經濟需求和自然稟賦,一哄而上和無中生有地盲目發展熱度較大的產業,但由於缺少城市資源的支撐,多數園區的產業發展和城市功能不匹配,脫離於城市自然稟賦的支撐導致產業發展只能「空轉」。同時,產業園區與居民區在空間上大都處於分離狀態,「產與城」的分離使得「先樂業後安居」成為空談,急需加快推動產業與城市的互動與融合,通過城市功能的自我完善為園區發展提供助推力。

政府引導與園區自組織發展不平衡。產業園區的治理離不開政府部門的公共治理、區內龍頭企業的層級治理、行業內的自律自製和區內隱形規範的自發協調。當前,我國產業園區發展主要由政府主導,成立政府派出的園區管委會和管委會下屬國資園區開發公司,負責園區的土地開發、招商引資、經濟管理。這種機制導致園區管委會在社區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方面職能有限,而政府對檢驗檢測、市場准入、監督協調等職能的掌控又導致園區內企業自律、自治性的行業協會功能不能有效發揮,使得企業的自發協調和行業自律自治停留在表面。同時,區內龍頭企業相對「孤立」,供應鏈相對封閉或者技術要求過高使得龍頭企業對區內配套企業的引領帶動作用難以充分發揮。

不充分:空間利用、組織結構、區域創新系統和品牌建設不充分,限制了產業園區效能的發揮

空間利用不充分。許多園區在成立初期,沒有對園區進行整體空間布局的精細規劃,只是將企業簡單地進行空間上的羅列,並且過於慷慨地給予企業土地,導致一些企業和園區土地利用過於粗放,更有甚者用來圈地發展房地產,極大地浪費了土地空間。隨著國家加強新建項目的土地、城建等方面工作的嚴格管理和地方土地資源的飽和,產業園區的發展空間極大受限、園內空間利用不充分的問題也浮出水面。比如許多產業園區仍在大量使用單層平面標準廠房,極大降低了土地空間利用率。與此相比,新加坡裕廊工業園擁有海(海面以下建設浮動油庫)、陸(填海造陸、開發地下岩洞)、空(堆疊式廠房)一體化的空間拓展策略,極大地增加了土地空間利用率。

組織結構優勢發揮不充分。企業入園最大的優勢在於通過合理規劃和統籌布局,將生產鏈和價值鏈相關的入園企業集聚起來,加強之間的分工合作,形成利益相關的產業組織網路。但我國多數產業園區在建設過程中過度追求大而全和短期效益,多數園區缺乏統籌規劃和明確產業定位,片面追求大企業,幾乎沒有行業門檻,導致園區變成各類產業和企業的「大雜燴」。由於僅僅追求企業數量上的集聚,很少注重產業鏈、創新鏈和價值鏈的聯繫,只是呈現出企業集聚的空間狀態,離強調「互動與結網」的產業集群的差距還很大。上下游企業間缺乏合作、產學研用發揮不充分等都阻礙了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

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發展不充分。區域創新生態系統是指由地理空間上相互關聯和協作的企業、科研院所、服務機構等構成的區域性組織體系,其能夠促進創新要素流動與共享,形成有良好的創新氛圍和創新文化,加速成員間的知識學習和技術外溢。但目前我國許多產業園區還停留在投資拉動經濟發展的階段,對自身高新技術研究與開發支持力度不夠,企業自身創新意識不強,與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的產學研合作不夠密切,創業創新氛圍缺失,科技創新成果孵化轉化的平台作用發揮不充分,導致園區各類創新載體技術原創性較差,批量式技術創新極少出現。

區域品牌建設不充分。區域品牌是區域產業重要的無形資產,對區域內企業降低生產成本、形成規模經濟效應、提升市場影響力有重大推動作用。目前,我國產業園區對於區域品牌的形成機理和內涵模糊,不顧自身實際情況而盲目投資打造的區域品牌多數淪為了「形象工程」。同時,國家地理標誌、集體商標、原產地註冊、證明標誌等集體品牌作用沒有得到高度重視,區域品牌知識產權保護還處於探索階段。

轉型與升級破解產業園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綜上所述,產業園區面臨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已經不適合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亟待通過轉型與升級相結合,以轉型推動升級,以升級支撐轉型,推動產業園區的高質量發展。

推動產業園區的轉型,即轉變發展模式、推動組織變革和創新治理機制。一是轉變原有「撿進籃子都是菜」的發展模式,賦予園區明確的產業定位,以產業園區特色化、專業化、集群化為引領,在強調某一行業領域的企業地理集中的基礎上,推動「縱向」上下游企業銜接和「橫向」配套的中小企業協同發展,實現企業的集聚向企業「成群」的轉變。二是推動園區加快形成高效互動與交流合作的組織網路,加強企業供應鏈的市場合作,通過舉辦論壇、商貿活動等來增強企業間非正式交流合作,實現企業的空間集聚向利益共享、組織共治的網路化組織轉型。三是創新以自發治理為主、公共治理為輔的園區治理機制,設立能夠推動集群成員間競爭與協作的集群合作機構,積極推行政企分開、政資分開,優化各級政府部門及園區管委會等派出機構的行政管理權能,發揮行業協會、商會、龍頭企業在產品輻射、技術示範、知識輸出、協調管理和監督激勵等方面起到核心作用,不斷推動園區自組織發展。

推動產業園區的升級,即加快產業升級、推動集群創新,加快服務業發展和產城融合。一是科學制定園區規劃,準確把握園區產業定位,通過「招商引資」和「內生成長」來不斷地強鏈和補鏈;深化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工業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融合發展,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智能化生產、網路化協同、個性化定製和服務化轉型等新業態新模式,實現園區產業的升級。二是搭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園區技術創新體系,促進創新要素流動與共享,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和創新文化,推動區內企業單一的技術創新向產學研高效協同的集群創新轉型。三是加快區域內新業態、新技術、新商業模式的創新,發展壯大研發設計、商貿服務、信息諮詢等生產性服務業,加快區域品牌建設,推動價值鏈向兩端延伸。四是將產業園區發展納入城市發展戰略之中,注重園區發展與城市功能拓展相匹配,合理配置生產生活生態空間,不斷完善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活服務功能,實現園區的「安居樂業」。

(作者單位:工業和信息化部賽迪智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經濟時報 的精彩文章:

中國經濟下半年應警惕六大風險點
歐美貿易摩擦演進及對中國的啟示

TAG:中國經濟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