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漢武大帝的面子

漢武大帝的面子

漢武帝的名聲很大,在我們的電視劇里,是被稱為大帝的。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是不多漢人皇帝中,對北邊的游牧民族採取主動出擊戰略的人。他所重用的兩位外戚悍將,衛青和霍去病,也的確給匈奴造成了很大的傷害。但是,作為農耕民族出征游牧人,即使一時取勝,所付的代價,也是驚人的。十萬騎出征部隊,得有十萬匹馬在後面供給,還不算人力。戰打完了,前線的馬匹損失一半,後勤供應的人馬也差不多會消耗光了。

但是,幸運的是,在這樣接二連三的打擊下,匈奴發生了內亂,作為標誌性的事件,就是漢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匈奴渾邪王帥數萬人來降。這件事,令漢武帝十二萬分地高興。馬上下令厚待降者,關中安置。要錢給錢,要馬給馬,要金玉絹帛給金玉絹帛。降人們無論怎麼折騰,都不治罪。「虛府庫賞賜,發良民侍養,譬若奉驕子。」

經過長期的對匈奴戰爭,民間實際上已經貧困不堪,供應不上,官府就強搶,但是,民間對付官府,也有一套,每每讓地方官完不成任務。漢武帝急了,就要殺長安縣令。著名的諫臣汲黯出來橫擋,才算保住了縣令的腦袋。而渾邪王帶著從人進長安之後,凡是跟匈奴人做交易的,又都犯了死罪,因為他們賣給了匈奴人兵器和鐵器,這在邊關的胡市(與胡人交易的市場),是被嚴格禁止的。一時間,被抓了要處死者,有五百多人。又是汲黯出來諍諫,批評漢武帝不該厚待外人,苛待自己的百姓(厚待投降的匈奴人,但在禁賣他們兵器這一點上,說明實際上並不信任這些人),沒事攪得百姓沒法過日子。

汲黯是武帝一朝的諫臣,這一點漢武帝自己門清。汲黯為九卿之時,公孫弘和張湯尚是小吏,但後來公孫弘做了丞相而且封侯,張湯則做了御史大夫,位列三公,汲黯還是九卿。漢武帝見衛青,可以在如廁的時候,一邊拉屎一邊聊,見公孫弘和張湯,都可是隨隨便便,衣冠不整沒有問題,但是,每見汲黯,就非得穿戴整齊。因為,如果衣冠不整的話,汲黯肯定是要批評的。

雖說漢武帝還不像後來的君主,沒多少容人之量,對於汲黯的批評,還能聽下去,但聽進去是不大可能的。對於主動出擊匈奴,汲黯一直持反對態度,因為損耗太大,又不能根本解決問題。在當時的條件下,怎麼可能真的掃滅一個龐大的游牧民族!但被汲黯批評為「外多欲內施仁義」的漢武帝,就是好大喜功,用對外的武功,顯示自己的偉大。投降的渾邪王部眾,恰是對他好大喜功的正面肯定。厚待外人,不是說他覺得這些人怎麼好,而是厚待他們,就是證明自己的正確。不然這些人跑掉,證明就沒了。儘管這個證明過程,自家的府庫空虛,老百姓民不聊生,這他就可不管了。對皇帝來說,自家的百姓,不過是家奴而已,死活並不那麼重要。

所以,儘管有汲黯的啰嗦嘮叨,投降的匈奴人還是像祖宗一樣被供著,成為漢朝天下里一群特權人。只要他們的存在,向人們證明了匈奴人來降了,他漢武大帝的政策是正確的,就足夠了。

說到底,漢武大帝的面子,比什麼都重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鳴001 的精彩文章:

人類的歷史就是比壞嗎?

TAG:張鳴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