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旅遊 > 沉封了千年的歷史古都 漣源市楊家灘

沉封了千年的歷史古都 漣源市楊家灘

一、楊家灘歷史簡介

楊家灘,一座活生生的城鎮,一個塵封千年的歷史古都。綴飾在龍山山麓、孫水之濱,充溢湖湘地域的性靈與純樸,張揚三湘大地的悲壯和神奇,在歷史和現實的罅隙,蒙紗而立。走馬楊家灘古城,猶如走進了明清市井生活的淡彩畫卷,走進了楊家灘神話傳奇的龍門陣地……

楊家灘亦稱楊市,舊稱集祥鎮,古稱連道縣。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在湘中建制連道縣,隸屬長沙郡,故城就在今楊市境域內,因毗鄰龍山,又曰龍城。連道縣有600多年的歷史,到南朝初年,併入湘鄉縣。據史書溯源,楊家灘古城至少起源於唐代,鼎盛於明、清。在唐高祖武德年間,有楊姓大族在此建房定居,始稱「楊家垸」,因垸子地處漣水北岸河灘,後改稱「楊家灘」。明思宗崇禎八年(公元1635年),贛籍人氏周商臣遷居楊家灘開設了第一家商鋪——周宏發國藥店,後逐漸繁榮發展成九街兩巷(九街即上老街、下老街、上新街、下新街、老橫街、新橫街、河邊街、復興街和對河的七街鋪,兩巷是北門巷和半街巷)。街道布局規範,縱橫交錯,呈「井」字方塊形。古鎮雖無城牆相圍,卻有城門相護。東、南、西、北,共有八大城門,東有正東門、紫氣門,南有鎮南門、光裕門,西有庚生門,北有北門,城內還有迎恩門和中和總門。清康熙年間,楊家灘建製為湘鄉縣集祥鄉,下轄錦石、清溪、純化、崇信和敦行五都。它曾是湘鄉、邵陽、安化交界處的交通要道,為湘中地區政治、經濟、文化重鎮。盛時,「商賈雲集、貨財輻輳、萬屋鱗次、煙火萬家、帆檣雲聚、稱為巨鎮」,有「湘中明珠」之稱,時人譽之「把把戲戲南嶽山,花花綠綠楊家灘」。民國初年,集祥鄉改名為集祥鎮。民國十九年(1930),湘鄉行政區劃改制,楊家灘地區建製為湘鄉第十區,集祥鎮又易名為楊家灘鎮,是為湘鄉五大集鎮之一(湘鄉五鎮是湘漣鎮、永豐鎮、婁底鎮、谷水鎮、楊家灘鎮)。至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楊家灘鎮從湘鄉劃歸為漣源縣管轄。 1995年漣源市機構改革撤區並鎮,由楊家灘鎮、太和鄉、快溪鄉合併而成楊市鎮。

楊家灘的繁榮興盛與湘軍的崛起緊密相關。清咸豐年間(1851),爆發了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太平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攻州奪縣、橫掃大江南北,很快佔領了半壁江山,沉重打擊了清朝統治者。為挽救朝廷之危局,清政府任命在家「丁憂」守孝、時任吏部侍郎的曾國藩為團練大臣,奉旨在家鄉(今雙峰荷葉鎮)操辦團練,招兵買馬,抗擊太平軍。楊家灘離荷葉塘不到百里,這一帶的許多青年士子村夫前去投軍,投奔到曾國藩的麾下,他們跟隨曾國藩馳騁沙場,南征北戰,湧現出了一大批以橋頭李續賓、李續宜為代表的李家將和以楊家灘劉騰鴻、劉連捷、劉岳昭為代表的劉家將。他們憑藉自己的非凡才能和過人膽識立下赫赫功勛,晉陞為達官顯貴,其中僅載入《清史稿》的就有:李續賓、李續宜、劉岳昭、劉連捷、劉岳晙、劉騰鴻、劉騰鶴、劉岳昕、周世寬等人。這些文武官員衣錦還鄉後,大修豪宅,從楊家灘的勝梅橋順著蜿蜒的孫水往下,老劉家、德厚堂、存養堂、存厚堂、光遠堂、佩蘭堂、師善堂、雲桂堂、靜養堂、寶讓堂等等建築如連綿的群雕,氣勢恢宏,慰為壯觀。踏著光溜的青石板路,來到這些古樸斑駁的堂屋老院,彷彿走進了那段金戈鐵馬的歷史,一個個鮮活的湘軍名將撲面而來。

二、楊家灘湘軍名將

劉騰鴻,是第一個從老劉家走出去的湘軍名將,據清史稿記:劉騰鴻字峙衡,湖南湘鄉人(今楊家灘),清朝將領。少讀書,未遇,服賈江湖間。咸豐三年,夜泊湘江,遇潰卒數十輩行掠,誘其至湘潭,白縣令捕之,由是知名。他是湘軍創建初期重要的將領之一。咸豐三年(1853年),時年34歲的劉騰鴻投身湘軍,走上征程。在他的影響下,他的幾個族弟劉岳昭、劉連捷等也相繼投軍。咸豐四年,太平軍西征北伐,湖南、湖北形勢危急,劉騰鴻戰岳州、湘潭等地,連克蒲圻、咸寧、武昌,英勇善戰,屢立戰功。羅澤南十分賞識,收他為弟子,編入湘後營,樹黑色的劉字大旗。咸豐七年七月,劉騰鴻率軍攻打瑞州北城。他親自督戰,不幸中槍。為鼓舞士氣,第二日,他強忍傷痛,帶傷繼續督戰,就在瑞州快要攻下的時候,忽然飛來一枚炮彈,騰鴻中炮而亡。臨死前,他對弟弟劉騰鶴和劉連捷說:「城不下,無殮我!」營中的將士無不下淚。湘軍將士群情激憤,奮勇攻城,當日就攻下了瑞州北城。咸豐帝感其英勇,賜恤典加等,依道員例厚葬,予騎都慰世職,在瑞州建立專祠紀念。劉騰鴻死後,他弟弟劉騰鶴代為統領軍隊,收復峽江,攻克吉安。咸豐九年,在浙江建德風雲嶺大戰中,騰鶴孤軍奮戰,被太平軍包圍,英勇戰死,年僅二十八歲。劉騰鶴死後,皇上以道員例賜恤,予騎都慰世職,附祀於哥哥騰鴻的祠廟。劉騰鴻、劉騰鶴兄弟神勇善戰,身先士卒,雖然英年早逝,但卻建立不少功勛,不愧為那個時代的英雄人物。

劉岳昭,是湘軍後期重要的代表人物。咸豐四年,正值三十而立之年的岳昭投效湘軍,他的四個兄弟劉岳晙、劉岳昕、劉岳暘、劉岳昀等也隨他入伍。很快劉氏兄弟就在軍中顯露出非凡的才能。咸豐九年,太平軍翼王石達開進攻湖南,寶慶(今邵陽)告急,劉岳昭駐重兵於柳家橋,阻斷太平軍東進的道路。石達開率6萬兵馬猛攻柳家橋,岳昭率眾將與之奮戰三日,守住了這個重要的戰略據點,迫使石達開不得不向西轉移。寶慶大戰,劉岳昭功勞最大,一舉揚名,成為智勇雙全的湘軍名將,清廷賜給岳昭鼓勇巴圖魯稱號,加按察使銜。咸豐十一年,劉岳昭入川與石達開部在宣恩、涪州、長寧等地開戰,均取得勝利,敘州雙龍場戰役,岳昭裡應外合,火燒太平軍大本營,太平軍損失二萬餘人,力量被嚴重削弱,最終石達開兵敗大渡河。四川平定,劉岳昭戰功顯著,名震西南。同治二年(1863年),岳昭升雲南按察使,同治三年遷布政使,同治五年擢雲南巡撫,同治七年,清政府任命岳昭為雲貴總督,正式成為封疆大吏。春風得意,戰馬嘶鳴,劉岳昭舉兵接連平定貴州和雲南的少數民族勢力民變,同治帝召岳昭等進京覲見,賞賜黃馬褂,弟劉岳晙加布政使銜,其他兄弟亦陞官授爵,劉氏家族滿門喜慶,成為楊家灘的第一名門望族。

劉連捷,字南雲、原名景四,在楊家灘劉氏諸將中,頗負傳奇,他與劉騰鶴等兄弟投奔劉騰鴻時才不過二十歲。然自古英雄出少年,劉連捷很快在軍中脫穎而出,顯示出非凡的軍事才能。咸豐七年,在瑞州大戰中,劉騰鴻中炮身亡,他和劉騰鶴率部奮勇衝殺,攻克瑞州城。對這名在戰火中成長起來的青年小將,曾國藩賞識有加,不僅親自為其更名連捷,還將他調入嫡系曾國荃的吉字營,委以重任,領兵數千,號稱連捷營。咸豐八年,連捷隨曾國荃攻克吉安,以功擢升為同知。咸豐十年,連捷在小池驛大敗太平軍,擢升為知府。咸豐十一年,連捷會同湘軍其他部隊一舉攻克安慶,擢升為道員,賜號果勇巴圖魯。不到而立之年的連捷,是湘軍中年紀最輕的大將。少年將軍,意氣風發,刀鋒所指,所向披靡。同治元年,連捷率軍南下,一路攻克巢縣、太平府、金柱關、蕪湖等地,勢如破竹,進逼太平天國的都城江寧(今南京)。同治三年夏天,曾國荃率大軍會攻南京,連捷與諸將合謀,開挖地道,殺入南京,太平軍天國終於失敗。清廷論功行賞,連捷功列第三,以布政使記名,加封頭品頂戴,予騎都尉世職,時年僅三十一歲。

周寬世,字厚齋,湖南漣源楊市鎮人,官至湖南提督,湘軍重要將領之一。據清史稿記:咸豐初,從湘軍,隸李續賓部下。戰城陵磯、花園、半壁山,皆有功,擢千總。從援江西,攻廣信,戰烏石山,寬世出左路突陣,為諸軍先,復其城,擢守備。破賊義寧,擢都司。回援武漢,戰通城,寬世馳斬馬賊三,生擒七,以游擊補用。從攻武昌,六年,李續賓夜出偵賊,經雙鳳山,突戰,寬世潛繞山趾橫擊之,賊敗奔;又戰鷹嘴,受炮傷,假歸。累功擢參將,賜花翎。武昌戰役羅澤南卒於軍,續賓代將,召寬世回營。迭破賊於雙鳳山、魯家港、小龜山,克武漢,復大冶、興國,擢副將。七年,從攻九江,破援賊於童司簰,毀其壘,賜號義勇巴圖魯。八年,回援湖北,戰麻城西南斗坡山。賊設伏,以馬隊誘戰,寬世待其近,突擊之,遂破其伏軍,進克黃安,而麻城亦下。大軍克九江,論功以總兵記名。 後從李續賓進軍安徽,戰楓香鋪、小池驛,克太湖、潛山,搗舒城,寬世皆為軍鋒。十月,進攻三河,續賓戰沒,寬世斂餘眾守二日,彈丸俱盡,夜率親卒突圍,受重傷。是年冬,授湖南永州鎮總兵。九年,石達開犯湖南,巡撫駱秉章令寬世募新軍二千援祁陽,進援寶慶,屯城東,連敗賊長衝口、五里牌。李續宜援師至,會諸軍內外夾擊,賊解圍走。回剿永州土匪,平之。十一年,擢湖南提督。

三、楊家灘湘軍名將府邸和古建築簡介

沉封了千年的歷史古都 漣源市楊家灘

沉封了千年的歷史古都 漣源市楊家灘

沉封了千年的歷史古都 漣源市楊家灘

沉封了千年的歷史古都 漣源市楊家灘

沉封了千年的歷史古都 漣源市楊家灘

沉封了千年的歷史古都 漣源市楊家灘

沉封了千年的歷史古都 漣源市楊家灘

沉封了千年的歷史古都 漣源市楊家灘

老劉家:在楊家灘的東邊,現在還保存著一棟青磚花瓦馬頭牆、飛檐翹壁、雕樑畫棟的古宅大院,世稱老劉家。老劉家是楊家灘劉氏的祖居之地,始建於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分期分區建成,持續近百年,至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竣工。規模宏大,佔地二三十畝,建築面積達3萬多平方米。堂屋坐北朝南,前有漣水蜿蜒東下,遠有龍山聳立對峙,後有鬧市復興街,四周有高牆相圍,為統式建築結構正堂兩側,右有「東壁門」,左有「西園門」,內設先祖廳堂四個,主堂「光裕堂」,分堂「怡怡堂」、「六吉堂」、「神武堂」,有房屋數百間,居住著劉氏家族一百多戶人家。老劉家以天井多而著稱於世,據說原有天井108個,現在尚存48個,小的約三五平方米,大的達百多平方米。老劉家建築科學合理,縱橫交錯的走廊把各堂院連在一起,雨不濕鞋,晴不怕曬,十分方便。晚清時期,劉氏家族有劉岳昭、劉連捷、劉騰鴻等多人晉陞為達官顯貴,老劉家更加興旺發達,規模不斷擴大。現在老劉家的正廳還懸掛同治皇帝御賜的「大夫第」牌匾,顯示了劉家曾經的顯赫地位。

存養堂,是清末雲貴總督劉岳昭的府邸。規模宏大,青磚花瓦馬頭牆、飛檐翹壁、雕樑畫棟,佔地近4萬平方米,堂前有池塘,河邊有專用碼頭,堂內亭台樓閣,假山花園,與堂屋渾然一體,風景殊美。存養堂裝飾精美,門前石獅,威風凜凜,堂內雕刻,美崙美奐,金字牌匾,門楹對聯,處處彰顯主人的尊貴身份,曾號稱「楊市第一花屋」。在歷史的風雨滄桑中,存養堂解放後被拆除改建成了楊家灘糧站,風光不再,讓人不禁扼腕嘆息

存厚堂,是清末雲貴總督劉岳昭的弟弟曾官至布政使的劉岳晙的府邸。存厚堂始建於同治年間,歷時數年方才建成,是楊家灘現存最為美觀氣派的堂屋建築之一。它佔地面積2萬多平方米,座北朝南,前臨孫水河,背靠竹山,房前右邊有果園、池塘,正門前方有石階逐級而上,上有月台,寬約40米,長近200米,均由條石砌成,正門的門框上刻有石獅,門檻上有花鳥瑞獸雕刻,所有的這些都體現了主人的尊貴,當年的豪華氣派依稀可見。,

光遠堂,是清末雲貴總督劉岳昭的弟弟劉岳昕所建。光遠堂為4進3橫的建築,佔地面積1萬多平方米,前有池塘,西邊有口水井,後有兩座碉樓,光遠堂設計獨特,堂內裝飾古樸自然,雕花石刻很是精緻。解放戰爭時期,聶紹良率湘中游擊支隊由此打入楊家灘,其房屋多有破壞,但是整體建築還基本完整。

德厚堂,是清末布政使劉連捷的府邸。位於舊時長沙至寶慶的官道旁邊,房屋座北朝南,為4進5橫的統式建築,佔地面積達3萬多平方米,門前有十三步石階,意喻皇帝賜封的十三太保之意。槽門上有聖旨牌匾「樂善好施」,路過此地者,文官下轎,武官下馬,威極一時。百年風雨後,德厚堂建築大部分倒塌毀壞,但是正廳和偏房還在,堂內的龍形雕刻和屋脊上的彩繪依舊十分美觀,它們見證了德厚堂輝煌的過去。

佩蘭堂,是清末布政使劉連捷的兄弟所建,房屋建築規模宏大,氣勢輝煌,飛檐翹壁、雕樑畫棟,是楊家灘有名的建築,但佩蘭堂在抗戰時期被改作上海交大唐山工學院的教舍,解放後又改建成現今的漣源三中,原有建築蕩然無存,令人惋惜。

師善堂,是清末布政使劉連捷的兒子所建,為四進院落,佔地面積2萬多平方米。座北朝南,屋前有口大池塘,塘岸由清一色的條石砌成,池塘南10米為孫水河,河邊有專門的私家碼頭和水井。堂屋的西邊有花園,東邊有小池塘,後有竹山,鬱鬱蔥蔥。走進師善堂,堂內裝飾精美,雕樑畫棟,木質門窗美觀古樸,閣樓雕刻栩栩如生。無論是建築上的斗、拱、昂、梁或隔扇,還是傢具的設計和製造工藝都體現了濃郁的地方特色。在正廳閣樓的隔板上,就有八仙過海、文王訪賢、桃園結義等多種浮雕透雕。或人物故事,或花鳥蟲魚,雕工之精細,讓人叫絕。師善堂布局科學,工藝精美,整個建築充溢著江南小鎮古老文化的韻味。

沉封了千年的歷史古都 漣源市楊家灘

沉封了千年的歷史古都 漣源市楊家灘

沉封了千年的歷史古都 漣源市楊家灘

沉封了千年的歷史古都 漣源市楊家灘

沉封了千年的歷史古都 漣源市楊家灘

雲桂堂,始建於明代彭姓,後因其子孫凋零,於清同治年間轉賣給清末布政使劉連捷的親家彭勝安。勝安在原基礎上擴大建而成為現在的四進院落,佔地2萬多平方米,是目前楊家灘保存最為完整的堂屋大院。在平坦的楊家灘田壟上,雲桂堂長達180多米的風火牆巍然屹立,蔚為壯觀。堂屋的前面有口大荷塘,每到夏天荷花馨香沁人,讓人心曠神怡。雲桂堂為四進五橫的建築,佔地面積近4萬平方米。堂內開敞明亮,設計合理。寬約10米,長近百米的正屋大廳非常壯觀。正廳的兩邊分別是廂房、耳房、雜房。雲桂堂的裝修古樸自然,閣樓、木隔牆、花窗等十分漂亮,是典型的江南民居大院建築。

餘慶堂,又名鼓松堂,是清同治年間湘軍名將劉騰鴻、劉騰鶴父親劉鎮湘(劉連捷弟兄)任賓公所建,二子騰鴻、五子騰鶴在晚清與太平天國作戰中先後陣亡,清廷對劉家封賞有加,劉父為追憶兒子炫耀門庭,於清同治二年建此堂屋,歷時數年建成,並命名為餘慶堂。為四進青磚花屋建築,佔地1萬多平方米,財門包括扦牙為大青石加工而成,龍柱為兩根石柱,石柱上有石鼓、石獅,每根重約5噸,財門前有青石鋪就的大坪約400平方米,坪前石砌水塘一畝,進入財門又有青石鋪就的內坪約300平方米,階級堂屋均為青石鋪就,有天井7個也為青石鋪就,院內雕樑畫棟,設計製造精美。

沉封了千年的歷史古都 漣源市楊家灘

沉封了千年的歷史古都 漣源市楊家灘

沉封了千年的歷史古都 漣源市楊家灘

沉封了千年的歷史古都 漣源市楊家灘

沉封了千年的歷史古都 漣源市楊家灘

勝梅橋,原名楊灘橋,是境內孫水河正道唯一的一座三孔石拱橋,三拱長39米,寬6.7米,高10米。清康熙年間,系州同姚春芷(又名姚蘭友,板橋姚族二十世祖,創建蘭友族塾,同時捐修了金石橋和冒河橋)捐修。與此同時,邑士李文昭在下游梅林江捐修石橋,七拱,稱「梅勝橋」,因梅林江處於孫水和梘埠水交匯合流之處,後圮於水,遂改橋置渡。楊灘橋也於清道光十八年(1838)和二十四年(1844),兩圮於水,姚氏後裔引以為鑒,矢志不渝,要使楊灘橋勝過梅勝橋,捐修加固,並雕刻鎮邪神龜一隻,從此,橋墩堅固,砥柱中流,再無圯水之患。人們巧妙地把梅林江的「梅勝」橋二字易位,稱「楊灘橋」為「勝梅橋」。

彭氏宗祠,在大沖,今老橋村,為規模宏大的典型江南祠堂建築,是楊市境內保存最完整、著色最鮮美的宗祠。始建於明代,清乾隆間(1766年)由彭氏族人將舊祠擴建鼎新,上立主堂,中建餐堂、下為樂堂,左為學舍,右為住室,中堂上懸橫匾書「仁孝誠敬」四字。祠內建有彭族義塾藏書庫,共收經典古籍642本。後咸豐年間(1854年)大舉修繕擴建乃成今之規模,建築面積達3000餘平方米,由樂樓、主堂、享堂、關公堂、偏房等組成,系石、磚、木結構,其設計科學,雕花古樸自然,四周山色青翠,湄水繞祠而過,整個古建築與周邊環境渾然一體,景色怡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