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立秋:雲天收夏色 木葉動秋聲

立秋:雲天收夏色 木葉動秋聲

恍惚初夏來,飄然到立秋。

立秋,一年中最富有詩情的時刻。酷暑將盡,人人喜涼;未及深秋,不必生悲。綠意將褪未褪,草木將黃未黃,伴著天高氣爽,月明風清,品嘗最宜人深邃的自然。

立秋:雲天收夏色 木葉動秋聲?

立秋,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它抖落春的稚嫩,揮盡夏的狂熱,帶來秋的收穫。夏天的多姿多彩,在秋季里沉澱出金黃色的樣子,令農人們陶醉在沉甸甸的豐收喜悅中。

立秋,讓生命變得充實豐盈的時刻。它打開了秋天的大門,也帶來新的生命體驗。人生一世,草木一秋,領悟了,才離合不驚,從容坦蕩;才能同萬物俱榮枯,與山水共清歡。

一葉梧桐一報秋 雖非盛夏還伏虎

今晚9時半許,迎來24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立秋,屬「晚立秋」了。

立秋,一般在每年8月7日或8日,有時在9日。太陽到達黃經135度即是立秋的空間之度。

立秋有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蟬鳴。」這是說,立秋過後,吹風時人們會感覺到涼爽,此時的風已不同於暑天中的熱風;接著,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產生,感陰而鳴的寒蟬也將開始鳴叫。

「立秋之日涼風至」,讓苦夏已久的人們長舒了一口氣。

立秋:雲天收夏色 木葉動秋聲?

立秋是一個可愛的節氣,好像一杯可口的冷飲,讓酷暑中的人們猛地打個激靈,從心裡到身體都感到涼意和愜意。

詩人齊己在酷夏中抬起頭:「苦熱恨無行腳處,微涼喜到立秋時」。

作家張承志,在突然覺出「涼爽」的一剎那差點喊出聲來,一瞬之間,永遠汗流浹背的身體便不可思議地幹了。

立秋,分秒之間,涼爽之氣似乎充塞天地。風吹一片葉,在天地間寫了一個大大的秋。

日曆上跳出的這個「秋」,確實讓人生出一點希望——「立秋」都到了,真正的秋天還會遠嗎?

然而這樣的立秋,離真正意義上的秋天還早著呢,今年的三伏天要到8月26日才算結束。屆時雨水減少而秋陽高照,所謂「秋裹伏,熱得哭」,描述的就是這種「秋老虎」乾熱的狀態。

對於義烏來說,午後炙熱的「天火」仍在大地上肆虐地燃燒一般。俗話說「秋後一伏熱死人」。此時,高溫不退,濕氣較重,從立秋到秋分這一段時間稱之為「長夏」。

立了秋,義烏的老人們會無奈地說,別高興得太早,還有十多天的天火呢。義烏的夏天很漫長,往年平均入秋的時間在9月28日前後。

「伏虎」降溫的最大法寶是下雨。立秋後每降一次雨,氣溫也隨之下降,因此有「一場秋雨一場寒」之說。

「雲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到了立秋,梧桐樹必定開始落葉,因此才有「一葉落而知天下秋」的成語。

據記載,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啟奏:「秋了。」奏畢,梧桐應聲落葉,以寓報秋之意。

秋的來臨,新月如鉤,夜清如水,雖沒有萬紫千紅,柳暗花明,但它是走向成熟的標誌,是收穫季節的即將來臨。秋天柔情似水,有霧的朦朧,露的清涼。待到秋風送爽,瓜果飄香時,我們堅信,秋天真的來了。

立秋:雲天收夏色 木葉動秋聲?

草木結籽莊稼熟 稻花田裡話豐收

立秋對古代文人雅士來說,是抒情達意的極佳時節,史來有關詠秋的詩詞歌賦、短章美文數不勝數。但畢竟節氣屬農耕文明,總是與農事、農業和農民有著筋骨般的聯繫。

立秋對於農事的影響相當大。古代農業社會,農民對立秋的重視程度不亞於過節。這一點從內涵豐富的立秋農諺中可得以佐證。

「民間的立秋農諺恐怕是24節氣中最多的一個。」對24節氣頗有研究的義烏民間人士魯南,說起立秋農諺就滔滔不絕。

「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農夫不用力」。這是說立秋日如聽到雷聲,農作物就會歉收;如立秋日天氣晴朗,必定風調雨順,可以坐等豐收。

「早立秋涼颼颼, 晚立秋熱死牛」, 認為如果立秋時間在上午, 則天氣涼爽; 立秋時間若在下午以後,天氣就還要熱上一陣。

「七月秋、樣樣收,六月秋、樣樣丟。」立秋時間的早與晚,與莊稼收成的好與壞,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

「2018年的立秋在農曆六月,又是在晚上。或許,今年除了熱天還要猖獗一陣子,莊稼收成可能也會受影響。」魯南認為,農諺是千百年來人們在生產、生活和實踐中淘沙見金而成就的,對科學發達的今天雖不一定準確有用,但仍有一定的參考價值。魯南還提醒說,我們國家幅員遼闊,任何農諺都是在一定地區範圍內才適用的。

暑去涼來,禾穀成熟,秋天是收穫的季節。立秋以後,意味著自然界的草木開始結果孕子。古籍云:「斗指西南維為立秋,陰意出地始殺萬物,按秋訓示,谷熟也。」

漫步在義烏鄉間山野,稻子金黃,樹木青綠;大豆結莢泛黃,花生飽滿豐盈,絲瓜圓潤鮮嫩,黃瓜清香翠綠……空氣中瀰漫著瓜果五穀的味道。即使是長不過寸的小草,也結滿了籽粒。而葡萄、火龍果、西瓜、紅桃、冬棗、山花梨、柿子、無花果、香瓜等各式繽紛水果相映成趣,讓這個秋天有了絢麗的色彩,有了或淡或濃的秋味。

在巧溪水庫附近的一個果蔬園裡,幾位農人一大早就給蔬果做抗旱避暑工作。他們有的給果樹噴水,有的將秸稈、稻草覆蓋在蔬果行間,有的則在剪枝追肥。在一旁統籌指揮的果蔬園園主說,立秋前後,高溫不退,太陽光還是那麼毒辣,雨又下得少,想要保住收成,就必須在抗旱、防澇、追肥、中耕除草、保花保果及防治病蟲害等方面下工夫了。

按理說,立秋時節,各種農作物已漸次進入成熟收穫期,屬「小農閑」檔口,可以緩口一氣、歇歇勁兒了。但農人們表示,立秋後,早涼晚涼,不能再鬆懈了,應抓緊這個關鍵的季節,加強秋後農作物的田間管理。

立秋:雲天收夏色 木葉動秋聲?

迎秋啃秋貼秋膘 傳統習俗漸消逝

立秋,是由來已久的傳統節日。據傳,早在3000多年前,皇家宮廷,就已經擁有很隆重的「迎秋」、「祭秋」、「慶秋」的典禮。立秋這天周代天子會親自率領三公六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舉行祭祀蓐收的儀式。漢代沿承此俗,並殺獸以祭,表示秋來揚武之意。

實際上,皇家的各種禮儀,是仿效民間習俗而來。在皇家形成盛大典禮之後,又反饋到民間,相互「擴容」而愈演愈烈。我國民族眾多,各地文化習俗不一樣,立秋習俗自然也有差異。

杭州一帶流行食秋桃,每人一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可免除一年的瘟疫。

天津、江蘇等地講究在立秋這天吃西瓜或香瓜,稱「咬秋」。意在用西瓜「咬」去余夏暑氣,「咬」下「秋老虎」,「咬」住立秋,迎接涼爽秋季。據說可以不生秋痱子。

山東一些地區曾流行吃用豆末青菜做成的豆腐渣,並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吐也不拉」的俗語。

北京、河北一帶流行「貼秋膘」習俗。人在盛暑往往食慾不佳,立秋的涼風一起,便要補回些斤兩。於是便吃各種各樣的肉,燉肉、烤肉、紅燒肉等「以肉貼膘」。

此外,立秋這天,我國一些地區還流行喝「立秋水」吃「涼宵」,喝綠豆百合湯,吃龍眼,洗早澡,懸秤稱人、吃餃子「搶秋膘」,以及摸秋、曬秋、戴楸葉、見立鰍等習俗。

義烏的立秋習俗與其他地方大致相同,但也有自己的特點。

據義烏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稱,義烏民間有在立秋時占卜天氣涼熱的風俗,東漢崔宴《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颼颼;夜立秋,熱到頭。」每逢立秋日人們還有敬老的習俗。

從唐宋時起,義烏有在此日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風俗。取7粒至14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時要面朝西,這樣據說可以一秋不犯痢疾。立秋這天還忌洗澡,據說這天洗澡會生秋痱子。

立秋:雲天收夏色 木葉動秋聲?

立秋時節,老義烏們的食俗是吃西瓜和擇子豆腐。

農人們在瓜棚里,在樹蔭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著紅瓤西瓜啃,抱著綠瓤香瓜啃。為防瘧疾,有人還一邊啃西瓜一邊喝燒酒。啃秋抒發的,實際上是一種豐收的喜悅。

義烏的擇子豆腐多由擇子粉或番薯粉和水調製而成。切好的擇子豆腐,依個人口味加蔗糖、蜂蜜水、醋、薄荷等。在很多義烏人眼裡,這不僅是絕佳的消暑良品,更是離鄉人的一碗鄉愁。

只可惜,如今,那些在古時曾經盛行的立秋習俗,漸漸地被淡化,有些甚至消失了。

立秋:雲天收夏色 木葉動秋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