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專訪巴曙松:資管新規微調十分必要,金融基礎設施建設需加快

專訪巴曙松:資管新規微調十分必要,金融基礎設施建設需加快

隨著一系列資管新規配套文件的靴子落地,資管行業又迎來新變化。隨著過渡期更多彈性安排明確,一些銀行目前正在積極發行「老產品」,「資產荒」正在得到緩解。

「目前機構多發『老產品』並不意味著多數金融機構會選擇違背資管新規的目標、過度利用《關於進一步明確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指導意見有關事項的通知》(下稱「資管新規」)中更有彈性的安排以謀取短期利益。」北京大學滙豐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巴曙松近日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指出。

巴曙松認為,資管新規的實施,會顯著影響整個投融資市場,政策效應是逐步顯現出來的,資管新規實施的政策效應,也會與其他政策工具產生的效果形成疊加,因此,在大框架之下確定這些細節文件時,動態的評估資管新規已經產生的效應,在不違反現有大方向的基礎上,就實施的進度、力度、範圍進行適應性的微調,也是必要的。

巴曙松在第一財經研究院和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聯合推出的《中國金融風險和穩定報告2018》(下稱《報告》)中指出,在資產新規的推動下,剛性兌付逐步被打破之後,資產管理行業在整條產業鏈上預計逐步會出現持續性的變革,從上游的基礎資產融資方到作為金融中介的各類資產管理機構,到下游的普通投資者,均需要對資產新規做出相應的調整和變化。《報告》第二章《資管新規與打破剛兌》由巴曙松撰寫。

(攝影:潘石屹)

適應性微調十分必要

在近期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六穩」成為中央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的最大亮點。其中提到,「要把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和服務實體經濟更好結合起來」。

資管新規執行細則以及30萬億銀行理財新規最近靴子落地,其中也包括對「穩金融」的部署。

近日,央行金融穩定局副局長陶玲在一場公開論壇上指出,面對複雜的內外部因素影響,充分考慮實體經濟融資需求和金融市場發展的實際情況,從實際出發對資管新規的一些細節進行明確,增加了可操作性,及時緩解市場焦慮情緒,有助於改善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的流動性,有助於表外融資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回升,將為實體經濟創造健康的貨幣金融環境。

巴曙松指出,出台的配套文件中並沒有出現與資管新規中的要求直接衝突的地方,因此,系列配套文件的出台沒有出現對資管新規政策的方向性調整。此外,在不違反現有大方向的基礎上,就實施的進度、力度、範圍進行適應性的微調,也是必要的。

他進一步指出,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發展過程中,因為多種原因在一些業務形態中形成了剛性兌付的特徵,將銀行表內的資金資產以「影子銀行」的形式轉向了資管市場;這部分資金或資產在資管新規頒布實施之後,部分會陸續回到銀行表內。

在這部分資金和資產陸續回表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到對市場和對部分企業融資安排可能造成的衝擊,因為這些渠道畢竟在事實上形成了部分實體經濟的融資來源,因此央行頒布了新規以使得該進程變得更為平穩、更為適應企業的實際需求。

第一財經記者從多家國有大行、股份行資管管理部內部人士獲悉,此前停滯不前的銀行類貨基理財有望放量增長,多家銀行正在新推或者升級類貨基產品。除了大行外,中小銀行中,一家城商行近期也在報備相關產品,即將準備發行。

巴曙松指出,對於過渡期節奏做了更有彈性的安排,部分金融機構、尤其是商業銀行擬多發行一些「老產品」以應對產品規模收縮導致的負債端相對於資產端過於不穩定的狀況,這是基於各家金融機構為防範自身風險所做出的理性選擇,並不意味著多數金融機構會選擇違背資管新規的目標、過度利用資管新規中更有彈性的安排以謀取短期的利益。

巴曙松預計,在資管新規及系列配套措施的指引和要求下,金融監管部門與市場會形成良性的互動,最終實現資產管理體系的平穩轉型。

他稱,隨著資管新規以及其配套措施的陸續頒布,市場對於資管新規的內容、方向與目的應當日益明確;如今市場還不明確的是關於資管新規執行的節奏,以及執行的節奏對市場可能會造成的影響,這需要監管機構與市場保持密切的溝通與良性互動。

銀行將面臨較大資本補充壓力

巴曙松在《報告》中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在資管新規落地之後,非標回表預計在一定時期內會成為趨勢。在非標從表外轉回表內的過程中,監管額度及指標方面,信貸額度、資本充足率及撥備覆蓋率將受到直接衝擊。有的商業銀行補充資本的需求在一段時期內預計會變得更為強烈,補充資本的金融工具發行和互持也可能會變得更為普遍。

資管新規雖然明確「為解決表外回表佔用資本問題,支持商業銀行通過發行二級資本債補充資本」的方式,對商業銀行資本進行補充。

但巴曙松指出,商業銀行二級資本債在市場上目前看來還比較缺乏流動性,通常的情況是幾家銀行通過表外理財互持他行二級資本債的方式互相解決問題。隨著資管新規的持續推行,銀行表外理財部分也將面臨一定的調整改革,是否會對二級資本債的發行形成一定的壓力有待觀察。

巴曙松指出,後資管新規時代隨著資管新規逐步落地,資產管理機構的機構類型也將被逐步淡化,資產管理能力、產品設計能力、風險管理能力、品牌、金融科技引用等因素將會成為各家資產管理機構比拼的核心內容。一家資產管理機構如具備更為優異的資產管理能力、更為敏銳的產品設計能力、更為嚴謹的風險管理能力、更為響亮的資產管理品牌、更為高效的金融科技手段等,則其自然會獲得較大的成功和較為廣闊的發展機遇。

他認為,投研能力的建設更類似於是一個體系或者是生態的建設。例如,需要具備優秀的投研人員,同時需要與之相適應的體制機制以及文化的配套;優秀的投研人員,在完善的管理機制下,以正確的投研方法下工作,才有可能較為持續地產出優秀的投研成果。

此前,銀保監會相關負責人稱,目前銀保監會已經起草了《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待理財新規正式發布後,將作為其配套制度適時發布。

從4月資管新規落地後,已經先後有北京銀行、招商銀行披露,成立資管子公司的方案獲得董事會通過。更早之前,2015年3月底,光大銀行公告稱,董事會已同意全資設立理財業務子公司;2015年5月26日,浦發銀行公告擬設立浦銀資產管理有限公司;2016年初,中信銀行亦稱,成立資管子公司通過董事會批准。

巴曙松表示,在資管新規推出之後,多家銀行從戰略角度考慮,積極布局資管子公司。相較於此前將資管業務混同於「影子銀行」模式進行操作管理來說,這是一個積極的進步。

一位大行資管部相關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資管新規已經明確,成立資管子公司是大勢所趨。預計銀行資管子公司管理辦法會提出具體約束,例如資本金限制、牌照管理、從業人員資質要求等。

巴曙松認為,商業銀行成立資管子公司也面臨著不少較為現實的問題:比如商業銀行作為一個龐大且完善的體系,在文化,人事、薪酬等體制機制方面有其獨特的要求,但是資產管理業務的發展也對文化和相關體制機制有一定的要求;如何平衡商業銀行其他業務和資產管理業務之間在文化和相關體制機制內在需求的異同,是商業銀行成立資管子公司、開展資產管理業務需要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需加快建設信用風險處置金融基礎設施

《報告》認為,在資管新規的推進過程中,目前市場面臨的信用風險是結構性問題。首先,要保持貨幣政策的定力。其次,堅持基於市場化原則處理信用事件。最後需加快建設信用風險處置的相關金融基礎設施,完善信用風險衡量、分散、轉移和處置鏈條。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的滯後,這是加劇信用風險蔓延的重要原因。

目前,我國強調金融機構防範風險;但是對於金融機構遇到風險之後的應對機制和方案準備不足。尤其是在去槓桿、打破剛兌的過程中,金融市場缺乏成熟的資產處置辦法和處置案例,缺乏盤活不良資產的渠道與方案,更缺乏足夠廣闊的、分散信用風險的衍生品市場。一旦遇到風險,缺乏退路的金融機構、尤其是非銀金融機構,只能被動傾向於「過度緊縮信用」。

因此,需要儘快構建分散市場風險,分擔信用損失的體系,明確金融機構對於信用風險承擔的過程和程度,鼓勵培育不良債務的投資機構和投資群體,儘力扭轉「過度緊縮信用」的趨勢並防範其可能造成的危害。

《報告》指出,我國金融體系,尤其是資產管理體系之中,依舊存在著較多的基礎設施缺乏之處,這些缺乏也加劇了我國在此輪資產管理體系轉型、經濟信用周期下行的過程中,引發並加劇了周期性的信用波動。巴曙松認為,更為健康和高效的資產管理體系需要更為完善的金融基礎設施建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 的精彩文章:

IPO變奏挑戰上市執念,「定價」高低還靠內力提升
美年大健康被指用冒牌醫生體檢 回應:遭遇黑公關 已報案

TAG:第一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