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的吶喊,是想喚醒迷夢中沉睡的人們:魯迅《吶喊》

我的吶喊,是想喚醒迷夢中沉睡的人們:魯迅《吶喊》

《唐風語文江湖日報》,每日播報,陪你一起走進語文江湖!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唐風語文江湖日報》 2018.8.3

大家好!今天是8月3日,周五。農曆戊戌年六月廿二。

接下來給大家播報今天的《唐風語文江湖日報》,希望大家能夠喜歡,可以和孩子一起閱讀分享。

1.文學史上的今天:

魯迅先生在1923年的8月3日出版了小說集《吶喊》。

《吶喊》是現代文學家魯迅的短篇小說集,收錄魯迅於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說,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初版,現編入《魯迅全集》第1卷。

《吶喊》是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與成熟的標誌,開創了現代現實主義文學的先河。

作品通過寫實主義、象徵主義、浪漫主義等多種手法,以傳神的筆觸和「畫眼睛」、「寫靈魂」的藝術技巧,形象生動地塑造一批不朽的藝術形象,深刻反映了19世紀末到20世紀20年代間中國社會生活的現狀,有力揭露和鞭撻了封建舊惡勢力,表達了作者渴望變革,為時代吶喊,希望喚醒國民的思想。

它奠定了魯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和現代文化史上的地位。1999年6月,《吶喊》被《亞洲周刊》評選為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之首。

01

魯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紹興人,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才、豫亭,浙江紹興人,出身於封建官僚家庭。筆名魯迅(Lution)源於革命revolution。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

1904年初,入仙台醫科專門學醫,後從事文藝創作,希望以此改變國民被麻木的精神。

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的基石,後與《阿Q正傳》《葯》《故鄉》等小說名篇一同收入小說集《吶喊》。

毛澤東主席評價魯迅為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評論家、作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中華民族精神的發揚人。

小說集《吶喊》收錄了《狂人日記》《孔乙己》《葯》《阿Q正傳》《故鄉》等14篇小說,反映從辛亥革命前後到「五四」時期中國古老農村和市鎮的面貌;它描繪了辛亥革命前後到「五四」時期的中國社會現實,總結了辛亥革命的歷史經驗教訓,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和虛偽,痛苦地解剖了中國沉默的國民靈魂,批判了國民的劣根性。

02

(1)《狂人日記》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敘述了一個「狂人」的故事,他害怕所有人的眼光,總覺得人們想害他,想吃掉他。醫生給他看病,讓他「靜養」,他便認為是讓他養肥可以多吃肉。他記得大哥曾對他講過「易子而食」「寢皮食肉」之事,然後想起「妹子」死時,大哥勸母親不要哭,便認為妹子是被大哥吃了。「狂人」越反抗「吃人」,越被認為是「瘋子」,當他完全失望於改造周圍環境時,他也「痊癒」了,去某地當候補官了。

小說中的「狂人」實際上是覺醒的知識分子形象,他周圍都是被封建禮教侵蝕了靈魂的人,他所害怕和反抗的則是封建傳統吃人的慣例。

03

(3)《阿Q正傳》,阿Q,姓名籍貫不詳,以做短工度日。阿Q自尊又自卑,對受居民尊敬的趙太爺和錢太爺獨不崇奉,不是想自己「先前闊」,就是想「兒子會闊多了」,他總能在精神上獲勝。被王胡揍了一頓,又被「假洋鬼子」打了一棍,想著「兒子打老子」便忘卻了;調戲小尼姑便覺晦氣全消。但這卻勾起了他的慾望,儘管嚴守「男女之大防」,但又壓不住自然的本能,就對吳媽叫著「我和你睏覺」,被秀才的大竹杠打了一頓,阿Q的愛情夢被打破,隨即生計又成問題,於是打定進城。回來時獲得村裡人一時的敬畏,但人們探聽底細後又對他「敬而遠之」。得知革命党進村,本是「深惡痛絕」,但一看舉人和村裡人都怕他們,便有些神往,然而阿Q卻一直沒弄懂革命,直到被抓、被殺。臨死前的遺憾是畫押的圈不圓。

小說深刻地表現了封建文化窒息下形成的中國國民的劣根性,阿Q則是這種國民性弱點的集中表現。「精神勝利法」是阿Q的主要特徵。

04

(2)《孔乙己》講述一個沒有考上秀才的讀書人的悲劇遭遇。主人公孔乙己是個心地善良的人,但他在科舉制度毒害下,除了滿口「之乎者也」之外,一無所能,窮途潦倒,成了人們的笑料。為生活所迫,他偶爾做些小偷小竊的事,終於被打斷了腿,在生活的折磨下默默死去。

小說通過對人物性格和遭遇的生動描寫,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鞭撻了封建教育對知識分子心靈的戕害。

05

(3)《社戲》所敘「我」的三次看戲。開篇用近三分之一篇幅寫「我」在北京的兩次看京戲,後用三分之二多的篇幅寫「我」小時候在故鄉去趙莊看一場社戲。兩次看京戲都窩窩囊囊心緒極壞,而看社戲卻是意趣盎然永生難忘。

三場戲發生在兩個地點:都市和鄉村。有意味的是,三場戲都枯燥乏味,三場戲都沒看到什麼,看戲的「我」三次都中途告退,但作者的心情卻截然相反。北京的兩次看戲敘述中,透露的是一種沉重的壓抑感。整篇小說的感情基調就是都市和鄉村的對立,表現了作者對農村生活的衷心嚮往和對農民的深厚感情。

06

(4)《白光》是描寫沒落的舊式知識分子的小說。主人公陳士成參加科舉考試,考了十六回,回回落榜,也沒有撈到秀才,終於變得精神失常,最後投湖自盡,了結了自己的一生。

魯迅通過對這個人物的描寫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和封建教育的本質,對人物本身也作了徹底的否定。

07

主題思想

⑴控訴踐踏生命的封建傳統。

作者魯迅在《吶喊·自序》中清楚表明了寫作這組小說的用意,就是以大聲的吶喊驚起被密閉在「鐵屋子」里熟睡而不知死亡將至的民眾,呼喚大家齊心合力毀壞這「鐵屋子」,以爭取新的生命。為達此目的,作者魯迅自覺地接受在寫作中「須聽將令」的要求,更多地表現出熱血的憤怒與激情、暢快的諷刺和揶揄,盡量在陰暗的色調中給前進的人留有一線希望。

《吶喊》喊出了新文化運動反封建的最強音,站在人道主義、個性解放、思想啟蒙的立場上對壓制人、扭曲人、奴化人、摧殘人的中國封建文化傳統進行了最深刻的批判。

⑵深刻揭露封建制度、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

首篇《狂人日記》,通過狂人的敘述,揭示中國社會幾千年的文明史實質上是一部吃人的歷史;而所謂的「仁義道德」其本質是吃人。既暴露了封建制度、封建社會所造成的人民物質上的「病苦」,更重視揭露人們精神上的「病苦」,以警醒「不幸的人們」起來打破封建思想道德的禁錮。

⑶深入剖析國民及民族的劣根性。

魯迅一方面深刻剖析了國民劣根性的思想本質後進行強烈的批判,另一方面又不停地向愚昧的民眾發出吶喊,希望他們能認識並改造這些「國民的劣根性」。然而現實讓作者深感無奈與悲涼,對於國民,作者一方面「哀其不幸」,另一方面又「怒其不爭」。文章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揭示出國民愚昧、落後、因循守舊、麻木無知、冷漠自私等思想劣根性。

⑷描寫激烈的社會矛盾下苦苦掙扎的知識分子的命運。

作為一名知識分子,進行靈魂上的自我剖析是魯迅崇高的精神品質之一。他的這一品質也反映在他所創作的作品中。在激烈的社會矛盾鬥爭中,接受一定民主思想的知識分子階層同樣處於苦苦掙扎的艱難境地。而對於封建制度、封建禮教奴役下的舊知識分子,魯迅則重點展現了他們被扭曲的人性和卑劣的靈魂,以達到反封建的目的。

作者對知識分子靈魂的拷問,其根本原因在於作者清醒地認識到知識分子在民族振興大業中所承擔的重任,因而對知識分子提出警告,希望他們不要淪為封建制度的精神奴隸,或者充當反動統治階級的幫凶。

⑸反映辛亥革命背景下的農村生活和農民的精神風貌。

農村生活和農民形象在《吶喊》中也佔有顯著的地位,尤其是辛亥革命背景下的農村生活和農民形象。阿Q就是辛亥革命時期農民的典型形象。辛亥革命並未給農村帶來真正的變革,抨擊了沒落社會中人們的無情與冷漠。

2.金句積累:

日暮客愁集,煙深人語喧。

真是愈有錢,便愈是一毫不肯放鬆,愈是一毫不肯放鬆,便愈有錢。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我自己,本以為現在是已經並非一個迫切而不能已於言的人,但或者也還未能忘懷於當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罷了,所以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賓士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

3.醒腦神題:

魯迅原名,後改名,字豫才、豫亭,浙江紹興人,出身於封建官僚家庭。筆名魯迅(Lution)源於革命revolution。偉大的文學家、家。

今天的《唐風語文江湖日報》就到這裡。感謝大家的閱讀!喜歡的話歡迎分享介紹給更多的朋友~

更多線下課程歡迎點擊以下鏈接了解詳情:

——【唐風語文】專註中學語文教育——

* 歡迎關注「南京唐風語文」微信公眾號(tangfengyuwen)。每周以專業的語文眼光精選好文章、好音樂、好電影……

真正的語文素養不僅是「教」出來的,更是「熏」出來的。和我們一起踐行「全民閱讀」、分享文藝經典、營造語文氛圍,陪孩子在閱讀中成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京唐風語文 的精彩文章:

TAG:南京唐風語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