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那些民國期間的奇葩軍銜職務,讓人直接摸不著頭腦

那些民國期間的奇葩軍銜職務,讓人直接摸不著頭腦

原標題:那些民國期間的奇葩軍銜職務,讓人直接摸不著頭腦



文/王國棟

一般來說,民國時期的軍隊軍銜都比較高配,少將團長比比皆是,中將旅長也屢見不鮮,上將軍長都有。然而你聽說過上校軍長嗎?還是國軍五大主力之一的第18軍軍長。還有中將戰區司令長官,戰區司令官是中將軍銜,手底下的兵團司令、軍長、師長也是中將軍銜,這種奇葩配置,也就民國時期才會有。


少將團長:這個比較多見。最著名的少將團長莫過於蔣介石。1912年,上海都督陳其美封第五團團長蔣介石為少將。


中將旅長:比較有名的有兩個。第一個是北洋軍的陳孝威,保定軍校畢業,1926年升任泰寧鎮守使,中將旅長。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了上海會戰,後因為對上級不滿,辭職離開軍隊。第二位中將旅長就是胡宗南的王牌、「天下第一旅」旅長黃正誠。39歲的黃正誠率領天下第一旅在陝北中了陳賡大將的埋伏,全軍覆沒。黃竟然天真的對陳賡大將說:「你們不守規矩,還沒等我展開部隊就開戰,我不服!」就這見識,能打勝戰才怪了。


上將軍長:民國時期的上將軍銜大多數是靠實力大小和資歷(比如張學良,30歲出頭就上將),所以一些在舊軍隊混得時間長的老軍人,就在軍銜的晉陞上佔了大便宜。比如原國民革命軍27軍軍長李雲傑,因為出身保定軍校,軍齡較長,於1931年被晉陞為上將,其時李雲傑的27軍只有一個師的兵力而已。


而職務高軍銜低的情況在國民時期也比較常見。主要原因是國民時期的上將軍銜是定額的,老的上將沒有去世,有資格晉陞上將的高級將領就得等待,比如西北軍政長官胡宗南、東北剿總司令杜聿明等人,早就擔任上將的職務,而軍銜一直是中將,就是這個原因。這就給後人造成了「國民黨軍銜和職務混亂」的不好印象:戰區司令官是中將軍銜,其手底下的兵團司令、軍長、師長也是中將軍銜。而且更奇怪的是,中將手下管著數位上將。最典型的就是胡宗南,自己只是中將軍銜,而手底下的潘華文、鄧錫候、王陵基、唐式尊、馬步芳、馬鴻逵等都是上將軍銜。



還有一個人的軍銜和職務更是奇怪的冒泡,這就是鼎鼎大名的18軍軍長鬍璉。胡璉的職務和軍銜有多奇葩——上校軍長。原來胡璉1942年任18軍第11師師長時,只是上校軍銜,這在國民黨正規軍裡面已經算相當低的。1943年升第18軍副軍長兼11師師長,但是軍銜卻沒有升;1944年8月升第18軍軍長,軍銜也沒有來得及升,故而才有上校軍長一說。直到1945年6月28日,胡璉才被授予陸軍少將軍銜,此時他已經擔任第18軍軍長快滿一年了。

以上這些都是特定歷史時期形成的現象,也是為了抵抗日本侵略者的需要。但是,這種情況對於喜歡軍史的朋友來說確實比較頭疼,研究國民時期的軍銜制度,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控 的精彩文章:

此漢奸窮凶極惡,殘害同胞的手段令人髮指,真是不得好死
水滸傳里所說的「八十萬禁軍」,到底是真是假?戰鬥力如何?

TAG:歷史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