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朝鮮人是100%的純種中國人

朝鮮人是100%的純種中國人

漢代朝鮮地圖

王符《潛夫論·五德志》載「武王封微子於宋,封箕子於朝鮮」。《後漢書·氵歲》:「昔武王封箕子於朝鮮,箕子教以禮義田蠶,又制八條之教。」《尚書註疏·卷五考證》:「朝鮮,箕子所封,不應在化外。」《周易集注·周易下》:「箕子逃之朝鮮,武王以朝鮮封之,因以洪範援於武王,人方知其不狂。」《舊唐書·溫大雅傳》:「遼東之地,周為箕子之國,漢家之玄菟郡耳,魏晉已前,近在提封之內,不可許以不臣。」《通志·四夷傳·朝鮮》:「朝鮮,周封殷太師之國。」《通典·邊防一·東夷上》:「周初,封商太師國於朝鮮。」《太平寰宇記·四夷·朝鮮》:「朝鮮,周封箕子之國。昔武王釋箕子之囚,箕子不忍食周粟,走之朝鮮。武王聞之,因以朝鮮封之。」《朝鮮史略·箕子》:「周武王克商,箕子率中國人五千入朝鮮,武王因封之,都平壤。」蘇軾、應劭、顏師古等也認為,周武王封箕子於朝鮮是事實。 箕子是否接受了周武王的分封,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漢上易傳·下經》說箕子「不受封,去之朝鮮」。《書傳·周書·洪範》雲「武王之得箕子,蓋師而不臣也」,意即周武王以箕子為師,但並不以之為臣。也就是說,周武王尊重箕子的政治選擇,並沒有強迫他朝周。《尚書疑義·周書·泰誓》也表達了基本相同的觀點。他們認為箕子不受封的理由是:一是箕子作為商朝賢人,有強烈的尊君觀念,「殷其淪喪,我罔為臣僕?」箕子雖然痛惜商紂王,但「無害其為愛君之心」,把商亡「歸咎於天」。他想效法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避周遠走。二是「武王將立殷後,必以箕子為首,微子次之,而卒立武庚者,必二子辭焉」,也就是說,周滅商後,當立者應是身為太師、三公的箕子,而不是地位低於他和微子的武庚,說明箕子和微子肯定是拒絕了周武王的分封。

公元前1120 ~公元前194 ,商代帝王商王帝辛(受德)(商紂王)的叔父箕子(箕子帶五千人去朝鮮半島),史稱「箕子王朝」或「殷(本讀依燕穎)氏箕子王朝」。被認為定都在大同江流域今平壤一帶。

燕昭王時曾和真番一同歸屬燕國,直到燕國被秦國所滅,後來在西漢時被燕國人衛滿所滅。

朝鮮半島雖然在遠古時期就有先民居住,但是其王朝歷史始於商代末年。

據《尚書》記載,周武王滅商後,分封逃亡在朝鮮的商朝舊臣箕子為王。朝鮮最早的歷史文獻《三國史記》,就把「箕氏朝鮮」列為朝鮮的第一個王朝。書中還記載,高句麗的祭祀奉箕子為神靈,尊為「箕子神」。

周初,周武王命召公釋放了箕子。至於箕子是如何移居朝鮮半島的,根據漢初儒生伏生所傳《尚書大傳》的說法,箕子是因為不願意周朝來釋放他,而自己前往朝鮮的。周天子得知消息後,便將朝鮮封給了他。箕子在接受周朝分封后,曾經覲見過周天子姬發。

武王向箕子請教人倫規範,箕子便作《洪範》,向周天子講述定國安民的道理。司馬遷《史記·宋微子世家》的記載與《尚書大傳》大致相同,只是先後次序略有不同,它認為是周武王先向箕子請教,箕子告以《洪範》。武王就以朝鮮封之。

班固《漢書·地理志》則認為,箕子來到古朝鮮的時間是在商朝末年,而不是武王滅商以後。當時箕子也許是看到商朝大勢已去,便率領一部分商民遷居朝鮮。後來周天子封箕子於朝鮮,只是承認一種既成事實罷了。 以上古代漢文資料的記載,雖然存在一定的出入,但都不否定箕子入朝鮮這一事實。朝鮮的早期歷史文獻,如《三國史記》、《三國遺事》等,也都贊同這種說法,並基於儒家正統文化觀認為箕子王朝是朝鮮半島歷史上第一個王朝。

對於箕子入朝鮮之事,考古學材料也透露了一些信息。中國商、周之際,大致相當於朝鮮考古學上新石器時代中期。在這一時期的考古發掘中,出土了大量的石器,有石斧、石鏃、石刀等。特別是其中數量眾多的半月形石刀,這正是中國龍山文化的典型特徵,中朝學者普遍認為它與商朝的滅亡是有關係的。

《爾雅·釋地》相對於《尚書·禹貢》增加了幽州和營州,考古學也發現,商代中期開始大力開發遼寧地區的銅礦,而商朝一般習慣在銅礦附近的中轉站建立據點城市,商末的伯夷、叔齊的孤竹國就是這樣的據點城市。箕子之所以移民遷居東北,在文化上是有基礎的。

自武王封箕子後,至於漢初,箕子後裔一直管轄朝鮮部分地區。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派蒙恬築長城到遼東。這時箕子的四十多代後裔朝鮮王箕否,怕秦來襲,於是表示服屬於秦,使朝鮮半島「屬遼東外徼」,就是屬秦遼東郡以外的障塞,但是不肯朝會。

等到西漢初年,劉邦封盧綰為燕王,「復修遼東故塞,至浿水為界」(漢時浿水指今天朝鮮境內的大同江),朝鮮「屬燕」。後來盧綰反叛,逃亡匈奴。其部將燕人衛滿因事牽連,聚黨數千人逃出遼東塞,到箕否的兒子——朝鮮王箕准面前請降。

《三國志》中記載到箕准冊封衛滿為博士,並授予西部百里之地,令其守衛之,試圖將衛滿勢力作為與漢朝的一個緩衝區。但是,衛滿不甘人下,不斷招引原來那些流亡在朝鮮的燕國人和齊國人以及役屬真番、朝鮮「蠻夷」,積聚勢力,蓄謀奪取朝鮮政權。

安逸遠方的小王怎會是歷經秦末戰爭的梟雄對手?公前194年,衛滿派人謊報箕准,說有十路漢軍進攻朝鮮,請求帶兵回到王險城(今朝鮮平壤),保衛王都。國王箕准信以為真,准其帶兵進京。衛滿則趁機聯合箕准政敵,發動突襲,一舉戰敗箕准,使其帶領部屬、宮人遠遁半島南部地區,至此箕氏朝鮮亡。

衛滿驅逐箕准後,自立為王,建都王險城,統治著朝鮮半島的西北部,史稱「衛氏朝鮮」。

公元前109年,漢武帝派兵由水、陸兩路進攻,滅亡盤踞在朝鮮半島北部的衛氏朝鮮。

公元前108年,漢武帝統一其舊域後,在那裡劃分地方行政區域,設置了樂浪郡(約在今朝鮮平安南道,治所朝鮮縣城是故衛氏朝鮮都城王險城,位於今平壤大同江南岸)、玄菟郡(約在今朝鮮咸鏡道)、真番郡(約在朝鮮黃海道、京畿道各一部)、臨屯郡(約在今朝鮮江原道),史稱「漢四郡」。四郡其下各轄若干縣,郡縣長官由漢朝中央派遣漢人擔任。很顯然,「漢四郡」的設置,說明漢武帝已經將朝鮮半島北部地區納入了漢帝國的統治範圍。

不過,真正意義上的「漢四郡」存在時間並不長。公元前82年,西漢中央政府將真番、臨屯二郡撤銷,將玄菟郡西遷至遼東地方,並將此三郡之屬縣合併於樂浪郡。於是在從前箕氏朝鮮和燕兩個諸侯國管轄過的遼東地方,從燕、秦和初所置的遼東郡又增加了一個新的玄菟郡(郡治在今遼寧省新賓北漢城),在其下新設高句麗、上殷台、西蓋馬三縣。西漢末年起,高句麗族及其王國政權興起於遼東地方玄菟郡。

公元前37年(西漢元帝建昭二年),高句麗在漢玄菟郡管轄範圍內的高句麗縣建立了政權。

兩漢、魏、晉時期,樂浪郡、玄菟郡的區域和郡治不斷變化。東漢末年,遼東太守公孫康管轄樂浪郡地區,將樂浪南部分割出來,設立帶方郡。

此外。在漢魏之時的朝鮮半島南部,居住著韓種的三支,馬韓、辰韓、弁韓。史載馬韓有五十四國總十餘萬戶。辰韓、弁韓各有二十國。共七十八國。共計為二十萬戶,約近百萬人。

根據史料記載,南部的三韓人主要來源於楚國的羅國人和盧國人。盧國和羅國同屬苗蠻,公元前7世紀建國於漢江中游一帶,兩國距離很近,唇齒相依,曾經共同抵抗楚國入侵。但最終被擴張的楚國同時消滅,一起被遷到枝江然後又遷到長沙。之後盧戎的一支又到了辰州,在辰溪和瀘溪一帶安營紮寨。

而虎狼強秦滅楚後,一個叫「韓終」的方士帶著羅氏、盧氏等楚國亡民有準備地逃離了秦國,渡海到了朝鮮半島東南部,始有「三韓」:馬韓為原住民,辰韓、弁韓來自中國,弁韓臣屬辰韓。而朝鮮半島北部先後出現檀君朝鮮、箕子朝鮮和衛滿朝鮮3個王朝。

公元前57年,辰韓部落聯盟中斯盧部落建立新羅國。為什麼叫新羅,就是區別於楚國原來的羅國。(韓國多羅姓和盧姓,其族譜皆註明來自中國楚國時代的羅國和盧國)。此後,新羅、百濟、高句麗形成三國鼎立之勢。新羅在唐朝的配合下,於660年滅百濟,再於668年滅高句麗。公元676年,新羅首次統一了大同江以南的朝鮮半島。公元10世紀,高麗王朝(918~1392年)取新羅而代之。後李氏朝鮮(1392~1910年)又取代高麗。1910年日本吞併朝鮮,李氏朝鮮亡。1945年日本戰敗,朝鮮獨立。1948年大韓民國成立,建都漢城,稱為南朝鮮或韓國;同年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成立,建都平壤,稱北韓或朝鮮。

那朝鮮語,不是商代漢語,就是漢代漢語,不可能是別的任何語言。

朝鮮民族一直稱是東夷族的後裔,東夷作為華夏族的一部分,歷史有明確記載;

《孟子?離婁章句下》:「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

現代漢語和朝鮮語差異形成的原因

按鳴沙屈出土的《鳴沙石室佚書》記錄:「永嘉大亂,中夏殘荒。保壁大帥數不盈四十。多者不過四五千家,少者千家五百家。」

按平均數算每堡二千五百戶,每戶五口算,堡數按頂天的數算四十個!不過區區五十萬人!我不知道歷史學家推測的四百萬的依據是什麼?但如果按鳴沙屈出土的《鳴沙石室佚書》的記錄,北方根本就不可能有四百萬人口!這就是北方漢人被殺絕的鐵證!

永嘉之亂是310年,此時東晉都還沒有建立!冉魏也還連影子都沒有!而東晉還僅是南朝的五個政權中的第一個政權!這個數據還僅僅只是304年到310年區區六年的屠殺結果!

知道侯景之亂嗎?區區一萬褐人就把二十八萬戶的建康殺得白不存一二。僅僅三年多的大屠殺,南方就「千里煙絕,人跡罕見,白骨成聚,如丘隴焉」《南史·侯景傳》。梁朝從次就徹底失去了生存的根基,很快就滅亡了!

南方區區一萬野蠻人區區三年的叛亂的災難會重過北方五個野蠻民族的主體長達一百多年的輪番蹂躪?

李淵爺爺李虎是魏文帝推行強制漢化,觸怒鮮卑軍人,發動六鎮叛亂的鮮卑世襲貴族軍官!隋文帝的祖上也是!

這也是五胡亂華殺光整個北方中國人後,南方僅存的那300萬且一半以上人口是少數民族的楚人且北遷,混雜大量百越語的楚地方言和鮮卑人學說漢語混合交流形成現代漢語的祖先,取代古漢語雅語。古漢語從阿爾泰語系演變成被今人歸類為藏緬語系的原因(華夏和匈奴同源見《史記》)!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搜下上古漢語(先秦雅語)的發音,看看今日的越語,朝鮮語,日語和漢語的各方言,那種對我們祖先的雅語保存得更地道一些!

那朝鮮語不是商代漢語,就是漢代漢語,不可能是別的任何語言!漢語漢字是朝鮮人從商代至今唯一流行的語言和文字!朝鮮王朝第4代國王世宗(??)李祹(1397年生,1450年故)的積極推動下,學者鄭麟趾、成三問、申叔舟、崔恆等人深入研究了中國的音韻學,並在借鑒周邊多種民族文字基礎上,於15世紀創立了朝鮮民族文字。這是一種採用方塊字字形的拼音文字。但遭到朝鮮社會從上到下的一致激烈抵制,士大夫們貶稱為「彥文」,意即低等文字,所有官家文案和多數文學及學術著作依然用漢字和漢語文言文書寫,甚至發布官方命令宣布禁止「彥文」從《訓民正音》中可以看出,作為「彥文」的倡導者,世宗國王其實也並非站在取代漢字的目的在行事,他倡導「彥文」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推進文明教化,即訓民;同時也是為方便朝鮮人學習漢字,即對每一個漢字都用「彥文」標註其發音,以學習準確的漢字發音,此乃「正音」。

「彥文」由於沒有四聲,造成漢字詞中同音異意辭彙的出現頻率遠高於漢語,朝鮮人要區別同音詞只能靠表意的漢字。所以在朝鮮,幾乎就是一種擺設!沒有誰真會傻到用這種文字寫作!

1910年開始的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殖民當局為徹底消滅朝鮮人的民族性,大肆打壓「彥文」,在朝鮮各級學校教授「日文」和「漢文」即日語中的假名和漢字,引起朝鮮民族的激烈反抗,至此「彥文」被戴上了「抗日復國」的光環,而進一步遠離其「文明開化工具」的本位。

1945年,朝鮮半島脫離日本殖民統治後,南北朝鮮的統治者為了標榜其正統性,不約而同地操弄文字政策博取民意。

在朝鮮,1940年代末即開始了廢除漢字的民族文字政策,至1950年代初期漢字使用被徹底廢止;幾十年來,朝鮮不僅禁止使用漢字,而且限制漢字詞的使用,「發明」了不少新固有詞取而代之,目前已完全見不到漢字的痕迹了。

在韓國,當局於1948年頒布《韓文專用法案》禁止公開使用漢字,法案的實施效果雖說並不理想,但漢字的使用也開始減少,到了經濟快速發展的朴正熙執政時期,官方再度強化「國字專用」政策,執行過程雖幾經反覆,但漢字使用減少的趨勢進一步確定,目前除司法等部分專業領域、企業名稱、歷史古迹等外,漢字在韓國也基本退出了人們的視野。

請大家記住,朝鮮人拋棄漢字的歷史僅比越南早一點點!但源自於商代和漢代的漢語,他們至今在用!如果穿越回到漢代,先秦時期,和現代漢語比,朝鮮語是更有資格和我們的祖先對話的保留了更多我們祖先雅語的現代語言!甚至比源自於混雜了大量戎狄言的古秦國語或混雜了大量百越語的古楚國語的越南語更正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強弓勁弩 的精彩文章:

TAG:強弓勁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