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貿易問題上,美國民主黨會是「善茬」?

在貿易問題上,美國民主黨會是「善茬」?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李海默】

目前學術界有一種意見傾向於認為,在2016年大選期間,中國學界一些學者對於特朗普的意外躥紅崛起,批判不夠強烈,警惕性不夠高,反感度不夠深,對於政治正確性的維護立場不夠堅定,進而導致中國在對於特朗普問題的理解上發生了嚴重誤判。

這種意見理所當然地認為如果2016年是希拉里成功當選,現在的中美關係一定會更好而非更壞,而對比之下特朗普主政的未來,不僅充滿了各種道德與實務層面危險,中美關係的既定存在與長遠發展都將受到極大的挑戰。

筆者對此的個人看法是,這種意見未嘗完全沒有一番道理,但其問題是,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對民主黨有一種過於玫瑰色的遐想。

實際上,當前中美關係大的走向恐怕不是哪一個政黨單方面就能輕易決定和做出重大改變的,而且2016年特朗普的勝出也是美國人內部自己選擇的結果。另外,我們需要充分注意到,即使共和黨在控制和約束特朗普方面非常乏力軟弱,民主黨在近期中美貿易摩擦方面的表態也絲毫沒有更好一些。

相對而言,從整體層面講,因為共和黨目前是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全面在握,對於挑起中美摩擦當然要負不可推卸的重大責任,但是民主黨近期許多政客的輕率發言也是非常讓人警惕和憂慮的。挑起中美摩擦更像是兩黨「共業」,而非僅由共和黨一家負全責。

民主黨人支持特朗普挑起貿易摩擦的人士中,最有名的當然是黨的高層大佬舒默(Chuck Schumer)。舒默既曾公開說特朗普各項政策中他唯一不那麼反對的就是對華強硬(特別是在知識產權議題上),又曾在另外不同的時空場合里抨擊特朗普對華還不夠強硬,並曾警告特朗普與中國簽貿易協議不要出賣美國。

舒默,圖片來源:wiki

另外,前段時間,當特朗普政府決定放過中興後,美參議院6月18日以85票贊成通過2019年度國防法案,其中包括恢複製裁中興的條款。而四名推動恢複製裁中興的參議員就包括共和黨議員盧比奧(Marco Rubio)和科頓(Tom Cotton),以及民主黨的舒默和荷倫(Chris Van Hollen)。

除了舒默,民主黨人中還有不少與他思路相近似的。

比如說,密蘇里州的民主黨籍聯邦參議員Claire McCaskill就公開告訴媒體,她認為在中美經貿關係中,中國常常扮演了「欺騙者」(cheater)的角色,因此美國針對中國採取行動是有必要性的,但是她反對對美國的傳統盟友加征關稅的做法。

又如,印第安納州的現任民主黨籍聯邦參議員Joe Donnelly直白地說,為美國農民利益而戰,是一個超越了民主、共和兩黨政治分野的共識性議題,並且發表聲明宣稱他與特朗普有共同打擊那些「壞的競爭參與者」(包括中國在內)的願望(shared desire to crack down on bad actors)。

又如,加州的民主黨籍聯邦眾議員Brad Sherman公開對媒體講,美中間貿易摩擦的發生不應怪罪特朗普,而是中國方面於18年前就已經發動了。Sherman更強調說,2000年時有65%的民主黨人都不同意給予中國最惠國待遇,他試圖告誡民主黨的同事,不能因為現在的特朗普政府在擁抱他們過去的政治綱領,於是民主黨人就放棄那些過去所站立的位置。Sherman更直說,這些年來積累的貿易赤字導致美國人喪失了200萬個工作崗位。

再如俄亥俄州的民主黨聯邦參議員Sherrod Brown在六月底公開投票反對一項可能會限制特朗普發起關稅戰的權力的法案的通過(而該項法案居然是由兩位共和黨議員提出),在回答媒體的相關提問時,Sherrod Brown大咧咧地直言:「這項法案的通過可能對中國有利,而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還要通過它呢?」

6月中,當特朗普政府威脅準備對約5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征關稅時,共和黨人歡迎特朗普向中國出擊,但是認為通過加征關稅實現目標並非好的策略選擇,許多民主黨人則衷心支持特朗普加征關稅的舉動。

美國政論界也很早就注意到許多民主黨人對於像TPP與NAFTA這樣的經貿架構都是反對的,而且民主黨整體上比共和黨要更加懷疑推進自由貿易可能帶來的益處。

筆者在2016年年底一則刊於觀察者網的小文中曾指出:在某些具體細節節點上,特朗普「與兩院居於少數地位的民主黨人間實現和解也並非完全不可能」,而特朗普有可能在某些特定時刻「會以『讓兩黨都不停儘力追逐爭取他特朗普』為策略,為個人總統地位的利益最大化服務」。現在我們看到部分民主黨人也隨著特朗普對華貿易摩擦的大旗起舞,大致恐怕也是我這種預判的部分應驗。

也許有的讀者會認為俄亥俄、印第安納、密蘇里這些州的民主黨人多半可能是因為要與共和黨對手競爭,謀求獲取更多選民支持(關於此點,參閱筆者文章)而這樣傾向採取對華強硬路線的。這樣看誠然有其一番道理,但是,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客觀事實是,此類立場近於政治中間派(而非激烈反對特朗普一翼)的民主黨聯邦參議員們 (centrist Democrat senators)是持續存在的。更遑論民主黨在貿易議題上本就有不少內部的分裂和不一致意見。最有名的例子就是當年奧巴馬試圖在與別國協商貿易協議時繞過國會權威而行,近30名民主黨人聯袂投票反對。

此外,從深層次計謀的角度講,是否還存在一種可能,即特朗普掀起貿易摩擦的最終結果可能導致他的滿意度下跌,進而有利於民主黨的捲土重來?(《華盛頓郵報》就有一篇報道認為特朗普的貿易摩擦主張可能會使國會眾議院共和黨人丟掉不少席次,NPR最近也有類似報道)如果是這樣的話,作為民主黨人而支持貿易摩擦,等於是變相地送特朗普一程,推他進入下台的快車道。

另外,歷史地看,民主黨里的一部分人也確實有對華高度強硬的思維傳統。

比如說,柯林頓總統當年力促中國加入世貿,當然比今天的特朗普政權對華更為友善。但是,當年柯林頓的副手戈爾副總統就認為很有必要和中國重新商議有關條款,以更好地保護美國工人利益和環境議題。當年甚至一度造成了支持戈爾的那部分民主黨人,和共和黨中保守一翼勢力看起來非常古怪的短期合流現象。

鑒於現在民主黨是政治舞台上的偏少數派,我們很難細緻描摹出其對於中美貿易摩擦議題的整體立場,究竟是比共和黨更兇狠還是更緩和。但有一點是基本可以斷定的,即就算中期選舉中民主黨獲得大勝,未來兩年將對特朗普形成的體系性牽制和掣肘,在這樣的場景里,「扭轉中美貿易摩擦格局,實現全面對華緩和」都大致不會是一個備選項目。而特朗普的對華貿易摩擦態度,也不大可能主要因為考量到民主黨的取向即發生變化。

很多民主黨人的確沒有舒默那麼強硬,但是他們也有對華不友善的一面,比如另一大佬,聯邦參議院的沃倫(Elizabeth Warren)女士,雖然天天批特朗普,卻同時將特朗普的對華貿易摩擦解讀為旨在促使中國進一步開放其市場,也就是說,語氣中暗含了一段潛在的默許和肯定之意。

筆者認為,美國之所以要針對中國挑起貿易摩擦,究其根本實質,最主要仍在於中美之間的諸項差距正在日益縮小,中國崛起的勢頭難以有效阻遏,美國人,尤其是美國的精英階層,普遍切身感受到了中國奮起直追帶來的巨大壓力。從這個層面上說,與其說美國人恨中國人或厭惡中國人,不如說美國人有點兒怕中國人,有點兒擔心中國人的眾志成城,萬眾一心。

然而實際上,中美之間可以合作共贏、強強聯合、美美與共、互益互補的領域有很多,作為東西方的兩個超級大國,中美兩國人民之間其實也並不存在不可調和的內在尖銳、深層矛盾。以太平洋之遼闊深廣,完全可以容得下中、美兩個大國的共存和共同發展。

在2017年初刊於觀察者網的一篇分析文章中,筆者曾指出:「特朗普的對華貿易摩擦論調始終都懸於其政綱的核心,客觀上存在以各種方式向中國『呲牙』或『亮劍』的可能性。 正所謂『打鐵還需自身硬』,無論美國是安定繁榮還是動蕩混亂,對於中國大陸而言,只有繼續深化中國內部的改革,集中社會精力搞經濟建設和國家發展,縮小貧富差距,鞏固得來果實,以『韜光養晦』的不變應『波瀾起伏』的萬變,才能真正一步步,不懈怠不停滯地逐漸強盛起來」 。直至今日,筆者仍堅信這個基本看法。

正如今年四月李克強總理所指出的「在更大力度改革開放中推動高質量發展 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和改善民生」,面對中、美貿易持續摩擦、角力的前景,面對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的全面抬頭,我們應當以更大勇氣和智慧堅定走改革開放、開拓創新、銳意進取的道路,以國內的經濟建設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續提高為第一要務。如此,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當終能順利實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國際頻道 的精彩文章:

外媒:無論梅姨想不想要,脫歐公投或許都會重來
王毅和馬哈蒂爾見了這一面,外界的疑慮消散了

TAG:觀察者網國際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