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它是中國對美進口最多的商品,中美貿易再升級對你影響幾何?

它是中國對美進口最多的商品,中美貿易再升級對你影響幾何?

文/大道至簡

近期,美國政府對中國2000億美元輸美產品關稅從10%提升到25%,中美關係再次進入緊張。

美國對中國出口金額最大商品是什麼?

不是波音飛機,不是美國汽車,也不是什麼高科技產品,而是大豆,2017年美國對華出口大豆價值超過12億美元。根據海關數據統計,2018年1--6月我國大豆進口共4487萬噸,累積比去年增加0.1%;據中國統計局數據顯示,2010年至2017年,中國大豆進口量由5479.8萬噸增加到了9552.6萬噸,增加了4072.8萬噸,增幅高達74.3%。

近一個月以來,豆粕價格一路走高,截止7月底豆粕價格同比5月初上漲了300元/噸。根據媒體報道,通過推廣低蛋白日糧配方、增加雜粕進口、擴大國內生產等措施,2018年內我國大豆進口量有望減少1000萬噸以上。

大豆的進口量佔中國糧食進口量80%多,對於我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過去我們對大豆的需求,主要是作為一種榨油的油料作物,而現在對大豆的需求,絕大部分是從油脂轉向了豆粕,這是隨著我國經濟發展而必然呈現出來的需求變化;

了解這一點非常重要,油脂的需求量其實很有限,並且替代品很多,比如玉米,比如花生,比如菜籽,比如菜籽,放棄大豆並不存在明顯的問題。

但是豆粕作為全球最大的蛋白來源,很難被替代,這就是大豆進口越來越多的一個原因。同時中國養殖行業工業化的不斷提速,豆粕作為全球最優質供應最大最穩定的蛋白來源,對於處於養殖工業化進程中的中國來說,確實是不可或缺的。一個年產上萬頭豬的養殖場顯然不可能再像20年前一樣從河邊割把草來投餵了,這也是豆粕需求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

一:我國大豆行業的發展歷程

中國是大豆的故鄉,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種植歷史了。在1995年以前,我國還是大豆凈出口國,佔世界市場份額的90%以上,是當之無愧的大豆生產大國,年產1000萬噸左右,基本可滿足國內消費需求。

一些對豆製品頗有嗜好的傳統國家,如日本、韓國,每年都會從我國進口一些大豆。那時,大豆主要是作為一種蔬菜或副食品的補充被老百姓所喜愛。而如今,中國已由大豆凈出口國轉為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大豆已成為我國進口量最大、用匯最多的農產品。中國是全球第一的大豆買家,80%的大豆供應依賴國外進口。而這一改變僅用了短短几年,變化之快,簡直是火箭速度。

值得注意的是,所向披靡的「洋豆」幾乎全部為轉基因大豆。美國大豆來源於中國的東北大豆,通過基因改造,將大豆中的出油率提高,口感差,蛋白含量低,僅僅是油脂含量稍高,出油率一般在19%-22%,成本低、價格低。

而中國大豆,口感好,蛋白含量高,但是油脂含量稍低,出油率約為16%-17%,相當於美國的有機大豆。

據悉,大豆出油率每差一個百分點,加工10萬噸大豆,效益相差1500萬元。

二:陰謀論之2004年外資收割我國大豆行業

如果不是2008年全球糧食危機,異常低調的國際四大糧商可能還在繼續毫無聲息地擴張。但是現在,隨著四大糧商被公之於眾,它們在全球的產業鏈條也逐漸浮出水面。國際四大糧商是指美國ADM、邦吉(Bunge)、嘉吉(Cargill)和法國路易·達孚(LouisDreyfus)四大跨國公司,根據英文名字首字母,人們將其簡為「ABCD」。

四大糧商都是擁有百年以上歷史的跨國糧商,目前世界糧食交易量的80%都壟斷性地控制在這四大糧商手中,「只有他們可以定價。」

大豆原產於中國,世界各國栽培的大豆都是由中國直接或間接傳播出去的。中國大豆產量一度比全世界其他國家的大豆產量之和還要多。

然而對於2004年我國大豆的血淚史,人們應該耳熟能詳:高調外出團購,卻被高價套牢,導致國內多家企業倒閉,產業遭遇大洗牌。而這件事通常會被總結為:此乃中國大豆喪失定價權的悲劇!

2001年,中國對外開放大豆市場,外資企業不斷湧入國內,跨國巨頭開始染指中國大豆業。2004年,在遭遇國際投資基金的瘋狂打壓後,中國中小型大豆加工企業和本土榨油企業不堪承受負荷,紛紛宣布破產,被外資低價兼并。

公開資料顯示,四大跨國糧商ADM、邦吉、嘉吉和路易·達孚在中國2004年的大豆危機後,成功地控制了大豆85%的實際加工能力。而跨國糧商還在加緊對中國水稻和玉米控制權的布局。

外資榨油企業只收購轉基因大豆,不收國產大豆,收購價比較高,逼迫農民只能種轉基因大豆,種子要從國外進口。轉基因大豆佔據中國市場後,定價權就在他們手中了」北京大學中國區域經濟研究中心陸德介紹,中國的種業、農民、加工企業散、小、差,外資運用產業鏈戰術,打開其中一個環節,整個產業就全被拿下了。

控制大豆是外資圖謀中國糧食市場的開始。外資在大豆農業領域得手之後,反過來開始操控食用油定價權。

三:重新思考關於我國大豆行業的陰謀論

這不堪回首的篇章,對我國大豆產業的發展其實蘊含著非常重要的啟發意義,與其屢屢歸咎於外因,不如深挖一下內在問題

中國大規模「團購」大豆之前,國際市場確實對大豆普遍持減產預期 2003年秋天,美國大豆出現大面積減產,國際市場預言南美大豆也將出現大幅度減產。德刊《油世界》稱,全球2003/04年度大豆產量估計為1.9926億噸,低於2億噸的消費需求量。2003年9月到2004年2月,全球供需平衡表中大豆供應將出現異常緊張趨勢,國際市場大豆一直看漲。

然而,後來南美大豆並沒有出現原來預期的大面積減產,同比產量並未大幅下降。美國的及時降雨使得大豆播種進度非常之快。這可以被看做是「陰謀」,但更多時候,我們也明白,對於產量的預測,還真沒哪個機構可以很靠譜。

除產量預期反轉外,國內外多種因素利空 當時海洋運費的下跌,也推動了進口大豆價格的下跌。由於2004年中國開始限制鐵礦石的進口以及南美的大豆出口低於預計,散裝貨物的海洋運費出現大幅下跌。4月份以來,從太平洋西北沿岸到日本的運費下降了近4美元,與海灣到日本的運價差在4月中旬達到創記錄的每噸31.5美元。

而國內,2004年春夏之交禽流感的爆發打擊了畜禽養殖業,直接影響了國內豆粕的消費量。此外,受2004年嚴厲的宏觀經濟調控的影響,商業銀行對國內榨油行業緊縮銀根,使很多榨油企業開不出信用證。對於銀行來說,即使沒有加強信貸控制的政策,也不願意給這些企業開信用證。

這些榨油企業進口大豆的成本過高,按照現在的大豆油和豆粕的市場價格來看,虧損是必然的。如果開出信用證,很可能出現壞帳。資金鏈出現斷裂後,不少資金周轉困難的企業無力支付大豆貨款而被迫違約。

大豆「點價」定價只有利於國外賣家?

在每年10月份以後 的國際貿易中,美國都是最主要的大豆出口國,而中國則是美國的最大客戶,雙方貿易價格的確定過程也是一個博弈的過程。其實中國企業向國外貿易商採購大豆的方式很多,可以直接報價,也可以買期權避險,可是國內企業只認準了「點價」這一種方式。

而中國油廠之所以接受點價的遊戲規則,主要是因為這種結價方式在期貨熊市中越後結價越便宜,期貨的逐漸走低可以使進口廠商的實際交易價格下降,而在國際貿易引入這種方式的頭幾年國際大豆市場以熊市為主,因此讓中國油廠嘗到了甜頭,總能以較低的價格購買到所需數量的大豆。

但如果是牛市,情況就完全相反了。只是,最近幾年,國際行情處於牛市整理之中,美國的大豆貿易又被嘉吉公司、ADM公司、邦吉公司等幾大公司控制,美國、巴西和阿根廷的農民大多將大豆賣給嘉吉等貿易商,再由他們將大豆運到港口或者倉庫,因此,我國進口廠商已經越來越少有進口獲利的可能。

中方的集體採購為市場確立看漲預期 對於2004年大豆為何創出歷史價格新高,美國大豆協會的Paul Burke曾介紹了一個他自認為「不知能否回答這一問題的情況」。那就是2003年底,中國大豆進口商代表團到芝加哥去訪問,其中就有很多美國大豆的大買主。「看到有這麼多的買主來到芝加哥市場,我們感到非常高興;同時,在一個非常短的時間內,這麼多重要的買主都出現在市場,給市場帶來了一些短期看好的情緒,並造成短期價格的上漲。」

其實,他所說的就是中國大豆採購團聲勢浩大的「集體採購」。鑒於採購團當時將採購時間、地點、數量等「商業機密」公布與眾,被國內媒體指責為「無知」、「愚昧」。這麼一個明顯的利多因素出現,國際投機者不爆炒一下,才是沒有職業道德的表現吧?

大豆融資需求推升進口價格 多年來,大量、無序地進口大豆已經嚴重衝擊和擾亂了國內市場。除了「實打實」的產業需求之外,還有相當大一部分的虛擬需求,它被「無中生有」地製造出來,市場根本消費不了這麼多的大豆。

這樣的需求就是「融資需求」 ,因為大豆套利可以帶來的利潤,會超過價格上的虧損,棕櫚油也是同樣原因。所以,大豆進口除了源於「實打實」的需求之外,還有相當大一部分的需求,它被「無中生有」地製造出來,就是融資需求,而這部分需求,大約為15%-20%左右。

誰在操控國際大豆價格?在國內,跨國糧商被認為在壟斷食用油價格之外,也利用龐大的物流鏈條和資金掌控了國際大豆市場的價格,這是較為流行的說法,事實是不是這樣呢?

事實上,四大糧商要操作價格很難。從CBOT市場每天的交易量和持倉量來看,持倉量一般在40萬手,最多達到60萬手,約需要440億美元的保證金,每日成交量也在100億~400億美元。

其中,以善用期貨的嘉吉公司為例,其100多年來歷史上最高的日平均銷售額,含農業、食品、金融和工業等全球總共不到4億美元,與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龐大成交量相比,微不足道,從何操控價格?另外,我們知道,油脂油料品種繁多,相互之間具有很大的替代性,單單一個大豆品種價格的漲跌也難以對整個油脂油料市場構成大的衝擊。

全球參與到大豆貿易市場的主體非常多,農民、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基金、貿易商等等。而在企業的競爭方面,不管是原料採購還是加工產品,這些企業都有激烈的競爭。比如在美國愛荷華州,農民要賣他們的糧食,搜索採購企業,一下就可以找到50多家公司,詢問價格,比較服務,比較信譽,然後再決定要賣給誰。

很多有競爭力的大豆貿易商不僅在價格、風險管理等環節進行激烈的競爭,這樣的競爭也體現在配套的服務上,比如運輸、信用、合同執行等等。所有的市場競爭都是非常激烈的,大豆等農產品的全球市場已經開放很多年,已經有完整健全的市場機制和反壟斷保護,任何一家企業沒有可能操控價格。

只不過,期貨市場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對現貨市場的價格變動因素髮揮放大效應,可以幾倍、甚至數十倍的放大。所以,中國近年來迅速增長的大豆加工能力和大豆需求量,使「中國買家」成了左右國際期貨市場的重要因素,並為國際炒家利用和發揮到了極致,造成了價格「被操縱」的印象。

四:總結

本質上中國進口大豆是理性的選擇,在當時是一個沒有爭議的決策。

只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一些東西發生了變化,而政策的轉向通常是有滯後性的,導致了目前我們看到的這種驚人的進口量以及大家莫名的驚愕。

從加入WTO開始,中國開始了一輪迅速的工業化進程,這時候農業生產是降到次要位置的,大量的農業用地要被改造為工業用地發展經濟,這是合理的選擇。

但是又一個前提,就是要保證最低限度的糧食安全,畢竟這是底線。於是在又要與農爭地,又要保證糧食安全的既要又要的情況下,政府作出的決策就是保口糧,犧牲其他不關係國計民生的作物。

這點上,大家可能又要驚愕了。是的,大豆在當時就是被作為不重要的經濟作物戰略性放棄,從國際市場採購補充。錯了嗎,在當時沒錯!

最後說一下其他的問題。中國適不適合種大豆,非常適合,東北產區各方面跟美國中西部非常像,機械化推廣得也很好,如果政府真像解決這個問題,是可以相當大程度上解決的。

其實政府已經做了準備,比如前兩年中化花幾百億美金收購了全球第二大的轉基因種子公司,其在大豆玉米的轉基因方面是領先的。

但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前提是要突破國內對轉基因的妖魔化,本質上這是效率問題,以國內目前大豆的單產效率,是無法與國外競爭的。美國農業部經常被質疑,但是該機構仍然是全球最權威最嚴謹的機構,並且其對數據的邏輯始終是一致的。

從另一個角度,隨著這些年國內機構向ABCD等機構的學習,民營和國企油廠競爭力越來越好,目前國內大豆壓榨行業已經呈現三分天下的格局,並且中糧為主的國企和一些民企的份額在擴張,越做越好,這也證明了大豆行業的陰謀論的說法難以成立。

-----------------------------

星標置頂股市連連看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至簡的投資筆記 的精彩文章:

如果有人向你推美國IPO美元資產產品,你怎麼分辨?

TAG:大道至簡的投資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