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鴉片戰爭期間,中英書信溝通為何爭吵不斷?

鴉片戰爭期間,中英書信溝通為何爭吵不斷?

文|陳卿美

有清一代,從外國人踏入中國那一刻起,就面臨一個禮儀的問題。中國要求,面見皇帝必須三跪九叩,以示臣服。外國人則非常難以接受,因為無法體現平等。這種文化矛盾,到了晚清時,隨著中外的頻繁交流而集中爆發。例如書信溝通,中外雙方竟然爭吵了幾十年。

書信溝通,是晚清時期最主要的交流方式。書信溝通避免了見面的尷尬,雙方你來我往,你寫一封給我,我回一封給你,有啥問題都可以在不斷的書信來往中解決。但看似簡單的事情,存在著很多文化差異。如果雙方都是中國人,文化背景相同,則不存在這個麻煩。中外文化差異巨大,由此引發的矛盾比比皆是。

清政府官員接見英國代表

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圍繞書信溝通的投遞程序、書寫格式、稱謂用語、外交措詞等問題,中英雙方就沒少爭吵。比如關於書信投遞程序,鴉片戰爭前,最早中方規定,洋人書信一律投遞到澳門海防部門,由澳門海防根據收信人進行再次分揀、轉投其他相關部門。但慢慢這個制度就產生了問題,因為洋人到中國,大都以廣州作為活動據點。如果廣州的洋人要致信廣州官府,書信先要從廣州送到澳門,然後,澳門再轉到廣州。如此一來,太麻煩、太折騰,還耽誤事。經過洋人的不斷抗議,此制度被廢除,特別准許廣州的洋人在廣州投遞書信。

這種制度背後就是清廷的天朝思維在作祟。老子天下第一,其他國家都是蠻夷小國,都是我的藩屬國。藩屬國不能直接給宗主國的官府寫信,由此才能體現我們大天朝的優越。

在這種思維下,中方還規定,洋人寫信給中國官府,必須在信封上寫有「稟」字,以示下級對上級的尊重。而中國官府回信,也必須在信封中寫有「諭」字,有上級指示、批示的含義。不僅如此,洋人的信不能封口,先交於行商,然後通過行商進行轉交。中方的回信,也是通過行商轉交。雖然少了澳門的中轉,但又有了行商的轉交,洋人們還是很鬱悶,他們要的是平等。為此,也曾提出抗議,但抗議無效,必須遵守。

英軍頭目義律在與鄧廷楨的書信溝通中,最初也是這樣。1834年,義律剛到中國不久,因為阿柔號事件,有12名英國人被中方扣押。英方想直接投書兩廣總督鄧廷楨,義律身穿海軍軍裝,與阿柔號船長、翻譯等一行人直接直奔廣州城。在城門口,義律等人遭到守城官兵的阻止,雙方發生激烈爭吵,官兵粗暴地將義律推倒在地。

沒辦法,義律只能遵守中方的規矩。但他總想要改變這種不平等,於是在書信中不斷試探中方的底線。比如,他在稱呼自己時,用了一個新詞——「遠職」。鄧廷楨雖然不太懂,但感覺說得過去,便沒有計較。後來,義律又把信封上的「稟」字改成了「謹呈」,甚至逐漸在信件中還出現了「貴國」、「兩國之間」的用詞。這次觸犯了大忌,鄧廷楨很生氣,將信件原路退回。他立即召集行商,訓斥他們審查不力,如下次再敢違犯,定將嚴懲。

英國首相巴麥尊也曾過問中英雙方的書信溝通問題,對中方的做法也非常不滿。一是不能使用「稟」字,二是信件不能由行商轉交。為體現大英帝國的尊嚴,巴麥尊希望義律行事,但義律說,暫時改變不了。

當東印度公司的3艘英軍軍艦停泊在廣州時,情況發生了變化。雙方在書信溝通上有點劍拔弩張。對於英方的來信,沒有「稟」字的,不是行商轉交的,鄧廷楨一概拒收。英方這邊,凡是看到「諭」字的來信,義律也統統退回,一概不看。英軍軍艦總司令馬他侖根本不吃這一套,直接致信鄧廷楨與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信件中第一次出現了「照會」一詞。結果,鄧廷楨拒收,關天培解釋拒收原因,但他這次沒敢用「諭」字,而是首次使用「告知」一詞。中方態度一下子軟了下來。經過溝通,義律與鄧廷楨的書信交流不再需要行商轉交,義律為此很是得意,認為這是英國外交的進步。

可以說,中方的這些書信制度背後都是傲慢的原因。中方最喜歡稱呼洋人為「夷」,就是圍繞這個「夷」字,雙方也爭吵不斷。最早的時候,中方在書信中,把所有外國人的名字、國名全部都加了一個「口」字旁,意思就是,洋人還未開化,還是茹毛飲血的野蠻人。夷人,最早就是「咦人」,由於過於麻煩,這種方法慢慢被廢棄,「夷」字大行其道。結果,在英國人中,有一位「中國通」,他對這個字提出了質疑。這個人就是胡夏米。

胡夏米是東印度公司廣州商館的一位高級職員。1932年,他的商船到了上海,致信蘇松太道道台吳其泰。吳其泰回信稱他們為「夷船」,胡夏米不滿。吳其泰解釋,「夷」在中國僅代表方位,比如東夷。胡夏米再次反駁,英國在西方,不應稱為東夷,同時還引出了蘇東坡關於「夷狄不可以中國之治治也,譬若禽獸然」的說法,抗議中方把英國當禽獸。吳其泰頓時改了口,將「夷」改為「英商」。

其實這個「夷」字早已經把外國人耍了很多年,開始他們並不懂什麼意思,以為就是外國人、陌生人的意思,但後來慢慢發現,竟然是野蠻人的意思。這才引起了外國人憤怒。憤怒的還不止是這一個字,關鍵是信件中的語氣與態度。比如信件中的常用詞,經常是「四夷賓服」、「西洋鬼子」等字眼。

英國人追求平等,對此最為敏感,畢竟作為世界第一強國,無法容忍中國如此侮辱。鴉片爆發初期,英軍軍艦雲集珠江口,態度開始強硬,義律致信林則徐,使用「致貴憲函」一詞。中方大為不滿,將信退還,同時在信封上又寫上了一個大大的「諭」字。

隨著鴉片戰爭的不斷失利,中方的態度大轉,書信中的傲慢用詞逐漸減少。英軍打到寧波,中方開始稱呼英方為「貴國」。英軍打到天津,中方稱呼英方「貴國」、「貴國國王」、「貴統帥」,並使用「咨會」、「照會」等體現平等的用詞。

但敏感的英國人發現,在書信還會見到諸如「恭順之情」、「懇乞皇恩」一類的用詞。英國政府無法容忍中方的傲慢,多次提出抗議。

鴉片戰爭被狠揍,清政府灰土頭臉簽訂《南京條約》。包括書信溝通的一些不平等制度大都被廢除,中英公開的文書交流已經禁止使用「夷」字。但清政府仍然不服氣,各種「夷」字仍出現在內部公文中。英國人憋了一肚子火,終於在1858年,簽訂《天津條約》時提出要求,禁止中方在各種內外公文稱呼英國與英國人為「夷」。被揍了兩次,清政府徹底慫了,再也不敢稱呼英國為「夷」了。

從中英雙方書信溝通的不平等可以看出,清政府傲慢的背後,更多的是無知。不懂國際形勢,不懂外交規則,一味的自大、自負。最後在人家的鐵拳下,不得不屈服。真是不打不長記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晚清陳卿美 的精彩文章:

舉債度日的晚清政府借過多少外債?
鴉片戰爭談判,你想不到翻譯問題有多尷尬

TAG:晚清陳卿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