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左宗棠建的一處崗哨,今被醫學專家稱為「生命禁區」

左宗棠建的一處崗哨,今被醫學專家稱為「生命禁區」

提到邊境,我們都會想起我國與鄰國接壤的西南密林和北方雪域,今天就跟大家聊聊崑崙雪山上邊疆要塞的故事。賽圖拉哨所距皮山縣城424公里、距賽圖拉鎮15公里、海拔3800米。原本是絲綢之路的南方交通線,可由此前往印度,是英國殖民者十分渴望的戰略要地,佔據此地可窺視南疆內地。賽圖拉是古老的商貿通道,是通往印度拉達克首府列城的古絲綢之路上最後一個居民點。

賽圖拉哨卡的最早歷史要追溯到1877年,左宗棠收復南疆後,一百多清軍敢死隊員騎著駱駝、馬匹,帶著糧草,歷盡艱難,跋涉一月,艱難來到了如今的賽圖拉,並迅速與當時群眾聯手,拉土運石,建立了軍事哨卡。從此, 這裡成了當時政府最高海拔駐兵點,是中國最西邊境的防禦大本營,承擔著西部邊關八百多公里的喀喇昆崙山的守防任務,由此清朝政府就在賽圖拉、克里陽卡和麻扎達拉設卡。

1937年10月至1942年盛世才統治新疆時期,邊卡部隊是1個團,轄3個騎兵連。賽圖拉卡、康西瓦卡、蘇蓋提卡、哈拉賽卡各有1個排(30~40人)設防並沿邊巡邏,以上各卡一直延續到解放前,負責800裡邊防。

據說,民國時期哨所取暖用的是牛糞火,那有什麼火爐子,哨所只有一個煤油燈,沒有電,吃的最好的只能是玉米麵糊糊,有時連這也吃不上。天冷時,哨所官兵都緊緊擠在一起,互相用身體取暖,天天盼著來個人,但天天看到的是雪山。

解放後,根據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情況,原來哨所重新設置,部分哨所被廢棄,同時設置了神仙灣哨所(1958年)等哨所,神仙灣哨所海拔高度為5380米,年平均氣溫低於零度,晝夜最大溫差30多度,冬季長達6個多月,一年裡17米/秒以上大風天佔了一半,空氣中的氧含量不到平地的45%,而紫外線強度卻高出50%。

1950年3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師第十五團特務連進駐賽圖拉哨所,沒想這裡竟然還駐守著一個班國軍士兵。4年沒見到人的國軍士兵看到解放軍第一句話就是:"哎呀 可算有人來換防了"看著解放軍軍士兵的軍裝"唉,怎麼又換裝了啊"。看著一身破爛的國軍,解放軍戰士流下了眼淚。

這裡是不折不扣的"高原上的高原",被醫學專家稱為"生命禁區"。國軍時期,這裡哨兵換防周期是一年,官兵巡視邊界需要半年時間,基本上就是巡防半年,在哨所呆半年,然後就下山回到葉城休整。新中國成立後,換防周期大大縮短。哨所到內地之間,需要翻越三座高大的常年雪山。

文章是百家號作者根據歷史題材原創,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圖片來自網路,如有雷同,純屬緣分。若認為存在侵犯版權問題,請告知原創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郎祺愛美麗 的精彩文章:

TAG:郎祺愛美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