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張玉波 我家的大鐵鍋

張玉波 我家的大鐵鍋

《舌尖上的中國》(第3季)一播出,山東章丘大鐵鍋火遍中國大地。其實,我們小時候,家家都有一口或幾口大鐵鍋。我們懷念的「小時候的味道」,我們最喜歡的「媽媽的味道」,就是從這口大鍋里飄出來的!

大鐵鍋,能蒸能炒,能煮能燉,能炸能貼,一鍋多用,特別是寒冷的冬天,一家人圍著鍋台吃飯,煙火氤氳,熱氣騰騰,其樂融融。

大鐵鍋,很重要。農村人起糾紛的時候,最厲害的一招就是「去砸了你家的鍋」——意味著讓人家吃不上飯!而家人支持兒女上學、創業時也常說,「就是砸鍋賣鐵也供應你」——意味著破釜沉舟,全力以赴,豁上老命!

我家由於人口多,足足十幾口人,因此我家的鍋也大,號稱八印大鍋,直徑足足一米多,鍋深也有50多厘米。

農村給鐵鍋的尺寸定義很有趣,稱為「印」,但何為「一印」,以什麼做計量標準,卻沒有官方認可的說法,想來是人們約定成俗的計量單位。鍋的印數是指鍋的直徑,根據我家大鍋的尺寸推算的話,一「印」大約10厘米左右,也就是成人一個橫掌的尺寸。一般來說,農家每戶有兩個鍋,一個2-5印的小鐵鍋,用於平時的炒菜,還有一個就是5-8印的大鍋,用於蒸飯燒湯,可供十幾人食用。

在農村,一口好鐵鍋能用幾十年,直到用的鍋底漏了,才更換新的。在我記憶里,那口八印大鍋陪伴了我們十幾年。

鐵鍋是生鐵鑄造,很脆,不怕燒,但怕敲打。剛買來的新鐵鍋為亮銀色,一抹一手銀色的銹。新鍋用前要先開鍋保養,而後才能用。開鍋時,先用熱水洗凈鍋身,擦乾,然後用小火慢慢烘乾。將一塊生肥豬肉,從鍋底以螺旋方式畫圈,不停擦拭鍋壁,使豬油均勻塗滿整個鍋面。隨著豬油慢慢融化,鍋內雜質漸漸洗出來,豬油變成黑色。然後將鍋移離灶火,倒去黑豬油,擦乾淨,再用熱水凈鍋揩乾,再置鍋於灶火上,再重複一次,直至生肥肉不再變黑,開鍋養護即大功告成。開鍋後,鐵鍋會越用越黑,越用越亮,不易生鏽。記得那時每當吃完飯,母親就立即刷好鍋,擦凈水,有時候還用油塔拉擦一層油,確保鐵鍋不生鏽。

小時候窮,吃的多是粗糧素菜。大鐵鍋隔三差五就要蒸窩頭、蒸面子、貼餅子。玉米面的窩頭、餅子,黃黃的;地瓜乾麵的面子,黑里透著亮!一般是大鍋下面燉上白菜或蘿蔔,篦子上面蒸上窩頭。一人一碗大鍋菜,一人一個大窩頭,吃的也挺香!

改善生活的時候,母親會燒豆腐湯。秋後,新收了大豆,家家就磨豆漿,燒豆腐湯,再剁上一些青菜,我能喝上幾大碗。最喜上面那層凝固的豆皮,和燒糊了的鍋渣,由於我小,就都成了我的。

燒油水也是改善生活的一種。大鐵鍋燒熱,用一點豬油加蔥花爆香,再放上一點油脂渣,抓上一把粗鹽,燒一大鍋水,芳香四溢,令人極有食慾。

難忘的是秋冬季節。收了玉米、大豆,刨了地瓜、花生,我家的大鍋就今天煮玉米、豆夾,明天煮地瓜、花生。特別是霜降過後,地瓜更加香甜。此時大鍋煮地瓜,會出一層地瓜油。用地瓜油泡上一大碗搗爛的地瓜,又甜又糯!現在想起來,還是那麼香甜!

秋天,收了白菜蘿蔔,母親也會給我們蒸上一鍋蘿蔔粉條或者白菜粉條的粗麵包子。最讓人難忘的還是過年,年景再不好,父母也會想方設法讓家人吃頓肉。

舊曆年臨近,父親會早早的買上一個豬頭,再買一套豬下水。過了臘月二十三,父親先是燒上一大鍋豆漿,做幾扇子豆腐,讓你敞開了吃。而後就是燉上一鐵鍋豬頭肉、豬下水,也讓你放開了吃。記得有一年,我就吃頂了肚子,見了豬肉就反胃!

大鐵鍋,農家菜,酸甜苦辣都嘗盡;

大鐵鍋,媽媽味,十年百年思無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籬下南山南 的精彩文章:

關於「吃」的多角度聯想

TAG:東籬下南山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