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孫大雨:決絕|讀典

孫大雨:決絕|讀典

孫大雨:決絕|讀典

決 絕

孫大雨

天地竟然老朽得這麼不堪!

我怕世界就要吐出他最後

一口氣息。無怪老天要破舊,

唉,白雲收盡了向來的燦爛,

太陽暗得像死屍的白眼一般,

肥圓的山嶺變幻得像一列焦瘤,

沒有了林木和林中啼緣的猿猴,

也不再有山泉對著好鳥清談。

大風抱著幾根石骨在摩娑,

海潮披散了滿頭滿背的白髮,

悄悄退到沙灘下獨自嘆息

去了:就此結束了她千古的喧嘩,

就此也開始天地和萬有的永劫。

為的都是她向我道了一聲決絕!

選自《新月詩選》,新月書店1931年版

賞 析

藍棣之

從現在查到的歷史資料看,孫大雨是我國最初嘗試寫作十四行詩的詩人,所作《愛》(載1926年4月10日《晨報副鐫》,是中國最早的一首格律嚴謹的十四行體詩。

《決絕》也是一首廣泛傳誦的十四行詩,嚴格按照英體十四行的格律構制。每行五個音組,從而形成鮮明的節奏。前八行分為兩節,每節第一、四行與第二、三行押韻;後六行轉韻,並以弱聲字押腳韻作結束。這樣的建行、音組和押韻,為新詩格律,也為新詩克服無結構的散亂無章的自由狀態作出了積極的探索。

孫大雨對十四行體的結構,有很深的理解。《決絕》在最後二行處,突然轉折,同時又在急轉處作結,這樣,「道了一聲決絕」所造成的震撼,就被渲染了出來。而在此之前的十二行詩,都在為這最後兩行作鋪墊,作一種情感上的「蓄勢」。鋪墊得如此充分,作結也就很有力度。而這首詩起句的突兀崢嶸,也深得十四行體的精髓。這樣,《決絕》就非常成功地展示了起承轉合的結構。這就是孫大雨所要倡導的詩的結構,這樣的結構有助於克服感情在詩中的泛濫,使得詩人的情感在一定的藝術規範中找到了形式。十四行的起承轉合,在某種意義上說,與中國近體律詩的起承轉合相類似,因此,《決絕》在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對中國律詩的很好的繼承與張揚。

孫大雨的詩以有力的氣勢和恢宏的境界著稱。《決絕》中的意象,大抵是天地、世界、白雲、太陽、山嶺、樹林、大風、海潮,而「千古的喧嘩」、「天地和萬有的永劫」也點染了詩的氣勢。今天的讀者也許會問,一位氣度恢宏的詩人,怎麼會因為「她」道了一聲「決絕」就如此頹喪?怎麼會如此沉溺於「兒女情事」?我認為,不能簡單地說這首詩是「情詩」,這裡的「她」,也可理解為偉大、高尚、理想等等人類亘古的追求。一旦失去了這樣的追求,豈不是要覺得天地黯然失色了嗎?這樣來理解這首詩,也許就深刻一些了。但是,如果一定要理解為「情詩」,也不妨可以說,這首抒情詩頗有嘲諷的調子。因此,《決絕》是否也可以這樣來理解:詩人正是想嘲諷那些沉溺於愛情悲劇而不能自拔的青年——何必如此呢?一次感情危機何至萬劫不復呢?須知不論你感情危機如何,天地照樣年輕,太陽依舊燦爛,感情的危機總是會過去的!

選自《新詩鑒賞辭典》,公木主編

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年2月出版

詩人簡介

孫大雨:決絕|讀典

孫大雨祖籍浙江諸暨。孫大雨在上海讀初中時,曾參加1919年的"六三"愛國運動。1922年考入清華學校(今清華大學)高等科,1925年畢業。1926年赴美國留學,就讀於新罕布希爾州的達德穆斯學院,1928年以高級榮譽畢業。1928~1930年在耶魯大學研究生院專攻英國文學。

1930年回國至1957年,歷任武漢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北京大學、國立青島大學(今山東大學)、浙江大學、暨南大學、中央政治學校(後併入"國立政治大學")、復旦大學等校英國文學教授。其間,1946年由羅隆基介紹加入民盟。1947年國共兩黨在戰場上互爭勝負的時候,他參加了受共產黨地下組織領導的上海大學教授聯誼會,被推為幹事會主席。

後調入華東師範大學外文系(今華東師範大學外語學院)。他不僅是一位誨人不倦的嚴師,也是一位詩歌和翻譯方面的實踐者兼學者。他自1919年發表詩作,與朱湘(子沅)、饒孟侃(子離)、楊世恩(子惠)合稱"清華四子",後來四人都加入了新月社,所以又稱"新月四子"。他一生翻譯有莎士比亞戲劇八部,數量不多,但是質量頗高,他首先運用自己創建的音組理論翻譯莎劇,以漢語音組對應莎劇原文的抑揚格五音步,力求導旨而傳神。除莎譯外,孫先生還有部分屈原詩英譯,中國漢唐古詩(涉及潘岳、劉伶、陶潛、韓愈等作者)英譯和部分英文名詩漢譯,分別收錄在《屈原詩選英譯》、《古詩文英譯集》和《英詩選譯集》等譯作中。

1997年l月5日逝世於上海,享年九十二歲。1999年12月,其骨灰葬入福壽園漱流苑中,墓碑由雕塑家王松引設計。

孫大雨:決絕|讀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詩歌網 的精彩文章:

寫給梵高的詩|優秀作品選
華清(張清華)詩集《形式主義的花園》出版

TAG:中國詩歌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