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廈門人,你知道嗎?「金門縣政府」竟在大嶝

廈門人,你知道嗎?「金門縣政府」竟在大嶝

原標題:廈門人,你知道嗎?「金門縣政府」竟在大嶝


目前100000+人已關注加入我們






上周末,福建向金門供水在朋友圈刷屏了。小編的同事奔赴金門、晉江兩個現場,發回大量第一手的視頻和圖文報道,小編轉到朋友圈,收穫很多贊。


還有朋友提出疑問:我怎麼記得以前就有從大嶝給金門供水啦,難道記錯了?



難怪朋友有此疑問,因為金門和大嶝太近、太緊密了!地理位置上,相距2000多米,可謂雞犬之聲相聞。且別說大嶝歷史上曾歸金門縣政府管轄,兩岸開放交流這些年,兩地的互動熱絡而頻繁。拿民間貿易來說,歷史相當悠久,2006年更開闢了大嶝對金門蔬菜出口航線,以小額貿易方式開始對金門出口蔬菜,豐富金門鄉親的「菜籃子」。


在和金門通水之後,通電、通橋等「新小三通」也成為大家關注的後續議題。這其中,通橋的部分,大嶝也是一個選址備選項。



今天不探討這些「未來事」,我們回過頭來翻「老黃曆」,可能對很多人來說還是「新鮮事」——你知道大嶝有個金門縣政府舊址嗎?


1937年10月25日,金門淪陷後,金門縣政府從金門遷到大嶝。1945年10月抗戰勝利,金門縣政府從大嶝遷回金門。前後8年時間,金門縣政府在大嶝組織軍民堅持抗戰。金門縣長一職就歷經陳文熙等8人。遷址期間,政府職能沒有喪失,機構正常運轉。

目前,金門縣政府舊址已完成大部分修繕工作,並計劃申請世界遺產。


縣長出逃


金門縣府遷大嶝



(大嶝金門縣政府舊址保安隊鹽兵樓 鄭水忠攝)


1914年,福建省政府劃大嶝和小嶝(今屬廈門市翔安區)、金門島置金門縣,由泉州專署管轄。大嶝屬金門縣第7區,大嶝金門兩地往來頻繁。


同安是金門的原鄉。金門與台灣一水之隔,是我國東南沿海的國防前線。廈門在戰略上的重要地位,早為日本侵略者所矚目,而金門是日本圖謀佔領廈門的跳板,因此1937年抗戰一開始,金門就成為日軍進犯的主要目標。


1937年9月17日,日本軍艦炮擊廈門及晉江縣永寧鎮,隨後又於10月17日派驅逐艦2艘至廈門港外,在一周內每天均出動小汽艇船沿金門海岸探測港灣。種種跡象表明,日軍將對廈門發起進攻。然而,縣政府對此竟毫無戒備,在金門既不組織修築防禦工事,也不增派一兵一卒。全島除縣保安隊百餘人外,竟無一支正規部隊駐紮。當時的金門縣長鄺漢,甚至以無力固守為由,向省政府電文明言:「……如敵來,必要時撤退大嶝。」



(大嶝金門縣政府舊址總部 鄭水忠攝)

10月24日,日本海軍出動汽艇2艘直衝金門島後湖至水頭海岸,受到岸上保安警備隊及義勇壯士隊的奮勇阻擊,登陸未成。省政府複電告誡鄺漢:「守土有責,應與城共存亡……如情勢加緊,當固守待援,不得倉皇退卻,致於重究……」10月26日凌晨4時許,日軍8艘軍艦炮擊金門海岸,鄺漢匆忙帶上縣保安隊60餘人及家屬乘「金星號」逃往大嶝島。


逃到大嶝的鄺漢,將權力交給縣社訓處教官陳文熙,再次棄職到漳州。1937年12月17日,鄺漢被省政府以棄職潛逃罪槍斃。


齊心抗日


大嶝軍民誓不撤



(大嶝金門縣政府舊址黨部宿舍樓 鄭水忠攝)


1937年10月26日,在飛機和戰艦炮火的掩護下,日本海軍陸戰隊分乘20多艘小艇,分別從後埔、古寧頭等地強行登陸金門。守衛在灘頭的100多名保安隊員、壯丁隊員英勇地迎戰進犯的日軍,他們堅持戰鬥近一個小時,終因敵眾我寡和裝備陳舊,全部壯烈犧牲。金門遂陷入敵手。


同年12月下旬,福建省政府令金門縣政府駐在大嶝田墘村,就是現在大嶝街道田墘社區居委會,就近協助「國軍」80師收復失地。 「1937年至1945年,在大嶝的金門縣政府領導的抗日事迹,當時《金門縣誌》、《南安縣誌》、《泉州日報》、《泉州市志》等都有報導。」廈門市金胞聯誼會理事、老金胞鄭水忠向小編介紹。


金門縣政府遷到大嶝田墘村後,日軍多次用金門的大炮或派飛機轟炸大嶝島。根據史料記載,1938年4月9日,日本派出兩架飛機向大嶝島的田墘村和陽塘村進行轟炸和掃射,10多名軍民在此次的轟炸中傷亡,27間民房倒塌。1940年4月19日,日軍從下午2點到5點,分別派出18架飛機輪番轟炸大嶝島,日軍的飛機還低空對地面進行掃射,當日傷亡達數十人。


(大嶝金門縣政府舊址黨部 鄭水忠攝)


此外,日軍在金門島上的官澳和馬山還設置多門大炮,炮擊大嶝,並經常派出軍艦騷擾大嶝沿岸。鄭水忠說,小時候聽村裡面的老人回憶當時的情況,「每當日軍軍艦開向大嶝的海岸邊,在田間幹活的村民和在海邊捕撈的漁民就趕快躲進防禦工事內,一些來不及躲的村民就會遭到日軍的射擊。」金門縣政府搬到大嶝後,積極組織軍民反抗日本的侵略,阻止日軍的進攻。「因為鄺漢出逃,當時的縣長是泉州指派的,來的是南安的一個副縣長,叫周秉彝。他還從泉州城調來了十多門火藥炮,安置在大嶝的沿岸,給予日軍有力的打擊。」鄭水忠說。


由於大嶝島守軍的裝備相對日軍明顯不足,因此有些官員心思動搖,想撤退到內地。據田墘村村民鄭水國回憶,有一天,縣政府召開當地軍民大會,提出給每位民眾補給6個月的糧食,動員民眾離開大嶝,但鄉親們不願拋棄自己的家園,一位70多歲的老大爺,走向台前,表示決不離開家園,寧願餓死、戰死也要與大嶝共存亡。守軍的官兵慷慨陳詞,守土是軍人的天職,決不退讓一寸土地,要堅持抗戰到底。於是,大嶝島在軍民團結下守住,最終沒有淪陷。


年久失修


修繕工程漸展開



(金門縣政府代表考察大嶝金門縣政府舊址 鄭水忠攝)


金門淪陷後,金門人民不甘忍受日寇的蹂躪,紛紛奮起反抗。有的忍辱負重留在島上以作策應,有的則泅渡大陸集聚抗日力量謀求殲敵。


抗戰勝利後,1945年10月3日,金門縣政府才從大嶝遷回到了金門,縣政府前後8年時間在大嶝辦公,組織軍民堅持抗戰。金門縣長一職就歷經陳文熙、周秉彝、韓廷爽、顏德桂、韋淡明、李天賜、何朝元、葉維奏等8人。從這個方面說,大嶝的「金門縣政府舊址」就是兩岸同胞共同抗日的見證,許多歷史就在這裡演繹。


作為土生土長的田墘人,鄭水忠小時候經常和小夥伴在曾作過金門縣政府辦公場所的紅磚古厝玩,「這幾間房子本來就是金門縣政府租用的民房,房主是華僑回來蓋的,後來抗戰勝利了,金門縣政府遷回了金門,華僑也沒再回來,所以成了學堂。」


(大嶝金門縣政府舊址 人民網圖)


金門縣政府舊址位於大嶝田墘北里131號,為12幢典型的閩南紅磚古厝建築群,包括當年縣政府總部、文書房、保安隊隊址、縣政府會議舊址、縣政府鹽兵樓、國民黨金門縣黨部、國民黨金門縣黨部書記處共7處12棟建築,總建築面積2698.6平方米,以紅磚建築為主,大都是「燕尾式」和「馬背式」。在2009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金門縣政府舊址被列為當年全國文物普查重要新發現,福建省政府、廈門市政府也把金門縣政府舊址批准為「涉台文物保護單位」。


2012年11月,國家文物局公布了「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其中,廈門申報的「鼓浪嶼」和廈門、南安共同申報的「閩南紅磚建築」入選。閩南紅磚建築主要分布於泉州、廈門、漳州等地,在台灣以金門最為集中。南安地區入選的申遺點為坐落於官橋鎮漳里村的蔡氏古民居,俗稱「漳州寮」,是宏偉而氣派的建築。廈門地區入選的申遺點,為翔安區大嶝島上的田墘古建築群,其中包括金門縣政府舊址。


據鄭水忠介紹,前任金門縣長李炷烽,還有金門縣前「立委」吳成典都先後參觀了「金門縣政府舊址」。因為年久失修,建築殘損嚴重,之前進行過幾次維修,但基本上都是民間出資的「小打小鬧」。2013年4月,有關部門斥資300萬元正式啟動修繕工程,一期工程為期半年,修復了縣政府總部、國民黨金門縣黨部等3處舊址。「目前已進行到第二期,修繕到第8座了。」鄭水忠同時介紹,金門縣政府舊址周邊還集聚著一大批同類風格的閩南紅磚建築,共148座。相關專家指出,這批建築有獨特的風格和歷史聚集性,存在著申遺的可能性。


撰文/ 成沛


微信編輯/成沛


本文內容為作者原創


轉載請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廈門第一時間 的精彩文章:

TAG:廈門第一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