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王輝斌:陸羽著述考實

王輝斌:陸羽著述考實

原標題:王輝斌:陸羽著述考實



陸羽


與陸羽同時且多所過多的的中唐詩人權德輿,在其《蕭侍御喜陸太祝自信州移居洪州玉芝觀詩序》一文中有云:「太祝陸君鴻漸,以詞藝卓異,為當時文人,凡所至之邦,必千騎郊勞,五漿先饋。」[1],又陸羽《陸文學自傳》(以下簡稱為「《自傳》」)有云:「著《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譜》八卷、《南北人物誌》十卷、《吳興歷官記》三卷、《湖州刺史記》一卷、《茶經》三卷、《占夢》上中下三卷,並貯於褐布囊。」[2]這兩起材料表明,被時人與後人稱為「茶神」或「茶聖」的陸羽,在當時不僅「以詞藝卓異,為當時文人」,而且還精通歷史學、方誌學、預測學等,著有《君臣契》等著作。有鑒於此,本文特就陸羽著述作一較徹底之清理,為準確、全面認識陸羽其人其作,提供一份可靠的資料數據。為便於把握,以下特將其之所考,分為「著作類」與「單篇詩文類」兩類,以供參考。


(一)著作類

《謔談》(一作《談諧》,又作《談笑》)。



歐陽修等《新唐書·陸羽傳》云:「因亡去,匿為優人,作《談諧》數千言。」白居易《白孔六帖》卷六十一同。但陸羽《陸文學自傳》作「著《謔談》三篇」,《唐才子傳》則作「《談笑》萬言。」今從《自傳》。


《君臣契》三卷。


《源解》三十卷。


《江表四姓譜》八卷。


《南北人物誌》十卷。


《吳興歷官記》三卷。


《湖州刺史記》一卷。


《占夢》三卷。

以上七種著作,凡五十八卷,均為《自傳》所載:「著《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譜》八卷、《南北人物誌》十卷、《吳興歷官記》三卷、《湖州刺史記》一卷、《茶經》三卷、《占夢》上中下三卷,並貯於褐布囊。」[2]又,費寀《嘉靖廣信府志》[3]亦載。


《茶經》三卷。


《茶記》一卷。


見《自傳》。又,歐陽修《新唐書》本傳、《新唐書·藝文志》,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十四,皆著錄之,唯《直齋書錄解題》作一卷,並有注云:「案:《文獻通考》作三卷。」王堯臣《崇文總目·子部·農家》著錄《茶記》一卷,但其中表作二卷。


《警年》十卷。


見歐陽修等《新唐書》卷五十九《藝文志三》。


《水品》一卷。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十四於《煎茶水記》一卷下注云:「(張)又新復言得李季卿所筆錄陸漸鴻《水品》,凡二十。歐公《大明水記》嘗辯之,今亦載卷末。余足跡所至不廣,於《水品》僅賞三、四。」[4]李堂重輯《湖州府志》云:「羽又著《水品》一卷。」[5]


《五高僧傳》(一作《唐五高僧傳》)。

見《西湖高僧事略》。「五高僧」,現可知者為皎然、靈徹、道標、懷素四人,而「《五高僧傳》」,則可知者為《皎然傳》、《靈徹傳》、《道標傳》、《懷素傳》四傳,即缺一傳。關於皎然等三人,贊寧《宋高僧傳》卷十五《唐杭州靈隱山道標傳》略有所載,云:「當時吳興有晝,會稽有靈徹,相與酬唱,遞作笙簧。故人諺曰:『霅之晝,能清秀;越之徹,洞冰雪;杭之標,摩雲霄。』」。其中的「晝」為皎然,「徹」為靈徹,「標」即道標;而「人諺曰」,則指的是陸羽《五高僧傳》對三人之評價。所以,《唐杭州靈隱山道標傳》又有云:「景陵子陸羽云:『夫日月雲霞為天標,山川草木為地標,推能歸美為德標,居閑趣寂為道標。』」[6]這是對道標的具體評價。《懷素傳》載《全唐文》卷四三三,可參看,此不具述。


《湖州圖經》。


顧況《湖州刺史廳壁記》:「江表大郡,吳興第一……其《圖經》,竟陵陸漸鴻撰。」[7]又,顏真卿《項王碑陰述》有云:「其神靈事迹,具見竟陵子陸羽所撰《圖經》。」[8]二文所言之《圖經》,勘之顧況《湖州刺史廳壁記》中之「湖州」,知其乃為《湖州圖經》,或作《吳興圖經》者,誤。


《韻海鏡源》(編纂者之一。此書初稿五百卷,修訂為三六十卷,並獻朝廷)


顏真卿《湖州烏程縣杼山妙喜寺碑》云:「大曆七年,真卿蒙刺是邦。……真卿自典校時,考五代祖隋外史府君與法言所定切韻,引《說文》、《蒼雅》諸字書,窮其訓解。次以經史子集中兩字以上成句者,廣而編之,故曰韻海;以其鏡照原本,無所不見,故曰《鏡源》……成五百卷。」[9]參與者有「金陵沙門法海、前殿中侍御史李萼、陸羽」等數十人。又,劉?1?0《舊唐書》卷十一《代宗紀》有云:大曆十二年 「十一月癸酉……刑部尚書顏真卿獻所著《韻海鏡源》三百六十卷。」據此,知五百卷的《韻海鏡源》乃系初稿,其後則修訂為三百六十卷的定稿,並獻朝廷。


《吳興圖記》。


《吳興志》。


顏真卿《梁吳興太守柳惲西亭記》云:「湖州烏程縣南水亭,即梁吳興太守柳惲之西亭也。……世尊崇之,不易其地。按吳均《入東記》云:『惲為郡,起西亭,毗山二亭,悉有詩。』今處士陸羽《圖記》雲;『西亭城西南二里,烏程縣南六十步,跨苕溪為之。』」[10]


《教坊錄》一卷。


見歐陽修等《宋史·藝文志》。

《顧諸山記》。


見皮日休《茶中詠序》、歐陽修等《宋史·藝文志》、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八、李堂《湖州府志》卷十。又,中華書局一九六○年本《太平廣記》卷四一二、卷四五六、卷四六三,《太平御覽》卷八六七、《紀纂淵海》卷九十、《唐文拾遺》卷二十三,分別有原文輯錄。又,皮日休《茶中詠序》載《顧諸山記》二篇,陳震孫《直齋書錄解題》作一卷,未知孰是?


(二)單篇詩文類



《陸文學自傳》。



見李昉等《文苑英華》卷七九三、董誥等《全唐文》卷四三三、歐陽修《集古錄·跋》卷八。



《天之未明賦》。


見《自傳》。


《四愁詩》。


見《自傳》。


《六羨歌》、《會稽東小山》。「辟疆」殘句、「絕澗」殘句、《題康王谷泉》殘句。


俱見《全唐詩》卷三○八。


《漁父詞》五首。


南唐沈汾《續仙記》卷上有云:「魯國公顏真卿與之友善。真卿為湖州刺史,與門客會飲,乃唱和《漁父詞》,其首唱即志和之詞……真卿與陸鴻漸、徐士衡、李成矩,共和二十五首,遞相誇賞。」[11]又,馬端臨《文獻通考》於《元真子漁歌碑傳集錄》引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云:「元真子《漁歌》世止傳誦其『西塞山前』一章而已,嘗得其一時唱和之辭各五首,及南卓、柳宗元所賦,通為若干章,因以顏魯公碑述、《唐書》本傳,以至近世用其詞入樂者,集為一編,以備吳興故事。」[12]據沈汾《續仙記》所載,於湖州「唱和《漁父詞》」者,凡五人,即張志和、顏真卿、陸羽、徐士衡、李成矩,「共和二十五首」,則每人五首可知。而馬端臨《文獻通考》之《元真子漁歌碑傳集錄》引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唱和之辭各五首」云云,又正好與之相扣合,則陸羽「唱和《漁父詞》」為五首者,即可論斷。


《竹山聯句題潘氏書堂》。


見《全唐詩外編·全唐詩補逸》卷十七。


《登峴山觀李左相石尊聯句》。

《水堂送諸文士戲贈潘丞聯句》。


《與耿湋水亭詠風聯句》。


《又溪館聽蟬聯句》。


《三言喜皇甫曾侍御見過南樓玩月》[聯句]。


《七言重聯句》。


《七言醉醒聯句》。


以上諸聯句,俱見《全唐詩》卷七八八。


《秋日盧郞中使君幼平泛舟聯句》。


《重聯句》一首。


見《全唐詩》卷七九四。

《杼山記》。


顏真卿《湖州烏程縣杼山妙喜寺碑》云:「蓋往古之人,築城以避它也。有處士竟陵子陸羽《杼山記》所載如此。」(《全唐文》卷三三九)見《宋史·藝文志》。


《武林山記》。


見元人潛說友《咸淳臨安志》。


《靈隱天竺二寺記》。


見《餘杭縣誌》引《錢塘縣誌》。


《虎丘山記》。


見《虎丘志》。


《王維畫孟浩然馬上吟詩圖序》。


見葛立方《韻語陽秋》卷十四。

《茶論》。



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六云:「楚人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並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於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13]


《茶歌》。



皮日休《茶中雜詠並序》云:「余始得季疵書。……季疵之始為《經》三卷(即《茶經》三卷—引者注),由是分其源,制其具,教其造,設其器,命其煮……季疵有《茶歌》,餘缺然於懷者。」[14]


《毀茶論》。


歐陽修等《新唐書·陸羽傳》云:「季卿不為禮,羽愧之,更著《毀茶論》。」[15]


《窮神記》。


見《宋史·藝文志》。

以上之所輯,共計為:著作十九(含參編一種),文、賦十一篇,詩、詞(含殘句)二十一首。但其除《茶經》三卷、《王維畫孟浩然馬上吟詩圖序》、《懷素傳》、《六羨歌》、《會稽東小山》,以及各種聯句與殘句外,其餘則均未能流傳下來,這不能不說是陸羽著述的一大遺憾。


注釋:


[1]權德輿《蕭侍御喜陸太祝自信州移居洪州玉芝觀詩序》,《文苑英華》卷七一六,中華書局一九六六年影印本。


[2]陸羽《陸文學自傳》,《文苑英華》卷七九三,中華書局一九六六年影印本。


[3]費寀《嘉靖廣信府志》,《四庫全書》本,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七年版影印版。


[4]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七年版。


[5]李堂重輯《湖州府志》,乾隆二十三年刊本。


[6]贊寧《唐杭州靈隱山道標傳》,《宋高僧傳》卷十五,中華書局一九八七年版。


[7]顧況《湖州刺史廳壁記》,《全唐文》卷五二九,中華書局一九八三年影印本。


[8]顏真卿《項王碑陰述》,《全唐文》卷三三八,中華書局一九八三年影印本。


[9]顏真卿《湖州烏程縣杼山妙喜寺碑》,全唐文》卷三三九,中華書局一九八三年影印本。


[10]顏真卿《梁吳興太守柳惲西亭記》,全唐文》卷三三八,中華書局一九八三年影印本。


[11]沈汾《續仙記》,李昉等《太平廣記》卷二十七引,中華書局一九六一年版。


[12]馬端臨《元真子漁歌碑傳集錄》,《文獻通考》卷三四九,中華書局一九八六年影印本。


[13]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六,中華書局一九五八年版。


[14]皮日休《茶中雜詠並序》,《全唐詩》卷六一一,中華書局一九六○年版。


[15]歐陽修等《新唐書》卷一九六,中華書局一九七五年版。


(本文原載《唐代詩人探賾》第四章,二○一八年六月修訂)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本古籍 的精彩文章:

《花間集》的版本
古代彝族文獻和龍文化對中華文明的貢獻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