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什麼蘇德戰爭初期蘇軍損失如此之巨大?

為什麼蘇德戰爭初期蘇軍損失如此之巨大?

原標題:為什麼蘇德戰爭初期蘇軍損失如此之巨大?


1941年6月22日凌晨,法西斯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向蘇聯大舉進攻,蘇聯軍民開始了四年殘酷的衛國戰爭。蘇聯軍民英勇奮戰,然而本來正義的一方卻在戰爭的初期損失慘重、甚至可以用「極為慘重」來形容。為何擁有進500萬紅軍戰士和巨大國防工業的蘇聯會在戰爭初期迅速被擊潰?讓我們先來簡單的回顧一下蘇德戰爭初期的形勢。


德國為入侵行動取名為「巴巴羅莎計劃」,德軍在主戰場上以三個集團軍群分三個方向展開進攻。北方集團軍群由第18集團軍、16集團軍、第4裝甲集群又3個保安師組成,共29個師,再加上第一航空隊的1070架飛機的支援。由馮.李勃元帥指揮。北方集群從東普魯士哥尼斯堡向蘇聯波羅的海沿岸地區進攻,並殲滅這一地區蘇軍主力,目標直指列寧格勒。

中央集團軍群由馮.博克元帥指揮,率第4、第9集團軍,坦克第二集群、坦克第三集群共50個師又兩個旅,加上第二航空隊1600架飛機的支援。集團軍群分南北兩路實施鉗形攻勢殲滅白俄羅斯方面軍主力、目標直指明斯克,佔領明斯克後進站斯摩棱斯克、並進攻莫斯科。


南方集團軍群有第6、第17、第11集團軍,坦克第一集群,以及羅馬尼亞第三第四集團軍和匈牙利一個快速集團軍共57個師有13個旅組成,加上第四航空隊和羅馬尼亞空軍共1300架飛機支援;由馮.龍德斯泰德元帥指揮。他的任務是進攻烏克蘭首府基輔,在第聶伯河以西殲烏克蘭蘇軍主力。


6月22日12時蘇聯國防人民委員發布第三號命令,要求前線各軍區部隊轉入反攻,粉碎主要方向上的敵人,並向敵國挺進。說實話,這是一個根本無法完成的任務。德軍在各個方向集中優勢兵力展開進攻,蘇軍阻擋住敵人都難以成功,哪有可能轉入反攻?6月23日統帥部要求各軍區以不少於9個機械化軍的兵力對敵人實施反突擊,且不說9個機械化軍能否完成任務,而就在這戰爭剛剛爆發之時,德軍空襲了蘇軍66個機場,摧毀了停在地面上的1489架飛機,蘇軍已經完全喪失了制空權。據朱可夫元帥在《回憶與思考》中記載,戰爭爆發時大本營里斯大林甚至有些驚慌失措,他始終認為這是德軍的挑釁,直到德國大使送來宣戰書才相信戰爭爆發。大本營在戰爭爆發之初根本不清楚敵人的主力在哪,以什麼樣的兵力投入作戰。就在這樣混亂的形勢下又錯誤的命令反突擊,其結果可想而知。


戰至7月9日,蘇軍在各主要方向上的守軍和反突擊部隊均被德軍合圍、擊潰或殲滅。德軍閃電戰取得很大成功,德國北方集群於6月26日奪去了西德維納河的渡口,7月1日佔領里加,7月5日攻佔奧斯特羅夫。6月29日,德國中央集群攻佔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合圍蘇聯兩個集團軍,蘇軍損失慘重。6月30日,德南方集群攻佔利沃夫和羅夫諾,7月9日攻佔日托米爾,直趨基輔。

從6月22日到7月9日,德軍在西北方向推進400至450公里,在西方方向推進450至600公里,在西南方向推進300至350公里,奪佔了拉脫維亞、立陶宛全部,白俄羅斯、烏克蘭、摩爾達維亞大部,入侵了俄羅斯聯邦西部各州,進抵列寧格勒遠接近地,威脅斯摩棱斯克和基輔。在頭18天的戰鬥中蘇軍損失了2000車皮的軍火,30萬人被俘,損失火炮3000門、坦克1500輛和飛機1500架。這僅僅是個開始,蘇軍的損失可謂駭人聽聞。據朱可夫《回憶與思考》中透露,在整個蘇德戰爭初期,蘇聯竟有一個方面軍、19個集團軍和250個師落入德軍合圍口袋而被殲,360萬軍人被俘。在戰略防禦階段即1941年6月至1942年11月,蘇軍損失43000門火炮、32000輛坦克、和近23000架飛機。憑心而論當時蘇軍的技術裝備並不落後於德軍,在數量上甚至超過德軍,自身又是正義的一方,卻遭受如此難以置信的損失,代價大於敵人損失的好幾倍,令人不得不進行回憶與思考。


朱可夫元帥在回憶錄中披露大量蘇軍戰爭初期鮮為人知的損失數字在戰前,蘇軍曾在紅場舉行大規模閱兵式、展示蘇軍的新式裝備,並邀請各國住蘇武官觀看。面對驕傲的蘇聯人,各國武官無不對蘇聯的國防建設表示欽佩。然而德國武官卻在向政府的報告中對蘇軍的實力嗤之以鼻,他極為懷疑蘇軍落後的戰術思想能否有效的運用新式的裝備。 敵人大舉進攻,我方在反擊中若組織的反突擊力量不足就會陷入重圍,這是簡單的軍事道理。而蘇軍在戰場敵我態勢不明的情況下倉促組織反突擊等於將有限的部隊送進了黃蜂窩,被擊潰是必然的。然而蘇軍的潰敗有著許多深刻的原因。


蘇聯人過度迷信《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總是認為法西斯德國自一戰後絕不會再次在兩條戰線上作戰。對於戰爭的爆發斯大林和廣大蘇軍指戰員是深信不疑的,但未想到會來得如此之快如此之突然。他們總認為有《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在、有蘇德長期友好的經濟互助合作在,法西斯不會在消滅英國前對蘇聯開戰。蘇聯領導人對蘇德戰爭的預測就如同我們對唐山大地震的預測一樣,可以預想到它的不可避免,卻錯誤的估計了它爆發的具體時間,結果只能造成嚴重損失。雖然大量情報顯示大批的德國軍隊向蘇德邊境集結,儘管蘇聯特工連德國具體的進攻時間和兵力都偵查到了,可斯大林同志卻不理睬他。他認為不可能完全相信情報,他說只有瘋子才會在兩條戰線上作戰,他寧肯相信希特勒是一個理智的人。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戰爭不僅是政治的延續,戰爭還是人打的。用中國的一句俗話來說「是騾子是馬、牽出來溜溜」。蘇德戰爭初期蘇軍的慘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戰前蘇聯大量政治軍事人才的損失,也就是所謂的「大清洗」。1936年至1938年的蘇聯肅反運動給蘇聯的政界和軍界造成了一場巨大的災難。從1919年至1935年,蘇共中央先後選出31名政治局委員,他們有20人死於政治鬥爭。1922年蘇共十一大是列寧最後一次參加的黨的代表大會,共選出26名政治委員,其中17人在肅反中被處決和流放。蘇共十七大代表1966人,其中1108人因反革命罪遭到逮捕和處決。這些代表中有80%是十月革命前或國內戰爭時期入黨的老黨員,60%是工人黨員。十七大選出的139名中央委員和候補委員中,有83人即將近三分之二被逮捕和處決。因此戰前的蘇聯政界死氣沉沉。再說軍界,第一批授銜的5個元帥,有3個被處決。他們是圖哈切夫斯基、布柳赫爾和葉戈羅夫。15名集團軍司令員中被處決了13名,85名軍長中被處決了57名,159名師長中被處決了110名。如此嚴重的、駭人聽聞的窩裡斗,必然使蘇聯紅軍喪失大量的軍事人才。在戰爭爆發前,蘇軍雖裝備不弱、總體人數眾多,但很多部隊難以成建制齊裝滿員,很多軍事主官缺乏戰鬥經驗,絕大多數戰士的軍事素質遠低於德軍。連斯大林都承認「很多指戰員認為有較高的思想覺悟就可以贏得戰爭是錯誤的,很多人由於文化素質的低下影響到軍事素質的提高」。這一切影響到蘇軍整體的戰鬥水平。


圖哈切夫斯基元帥的死是蘇軍在肅反中的最大的和最令人痛惜的損失

沒有先進的軍事理念就沒有堅強的戰鬥力,誰能掌握先進的戰術思想誰就能掌握戰爭的先機。雖然蘇軍在戰前做了大量準備卻難以抵擋住敵人的進攻,其直接原因就在於蘇軍軍事理念的落後。蘇德戰爭前的德軍不僅僅是擁有850萬軍隊、5600輛坦克、10000餘架飛機、60000多門火炮、217艘艦艇的軍事強國,而且德國具有當時世界上最為前衛的戰術思想和軍事理念。德國軍隊在二戰初期採取軍事冒險策略,實踐了航空兵配合大規模機械化兵團閃擊作戰的新戰術,造就了古德里安、隆美爾、曼施坦因、馮.博克、克魯格、龍德施泰德等大批優秀的軍事人才。而規模龐大的蘇軍卻在軍事理念上存在兩個巨大的錯誤,一是過晚的重視機械化軍團的建設、二是過分的強調進攻而嚴重的忽視防禦作戰。 在戰前,蘇聯的圖哈切夫斯基元帥提出「大縱深」作戰理論,大力推行作為縱身作戰突擊力量的機械化軍的建設。這是極具戰略眼光的舉措,然而在「大清洗」中,圖哈切夫斯基元帥被處決,成為蘇軍歷史上的大悲劇。他死後很多人由於害怕因為「大縱深」作戰理論而把自己和圖哈切夫斯基牽扯到一起而疏遠這一正確的理論。另外,早在西班牙內戰期間,德國和蘇聯就都向西班牙派出了大量的軍事人員和坦克以檢驗各自的作戰效果。二者遇到的情況是相同的,即坦克必須在步兵的配合下才能避免被反坦克火力所摧毀,沒有步兵配合作戰的坦克集群難以善始善終的完成作戰任務,而將行動遲緩的步兵與坦克結合起來是很困難的。同樣的困難在兩國卻得到不同的解釋和對待。蘇聯的巴甫洛夫將軍向斯大林說,西班牙的軍事行動證明了坦克的弱點,即使是重裝坦克也會被反坦克火力所擊毀。以比徒步步兵更快的速度進行大規模坦克兵的機動作戰是難以實現的,坦克是難以發揮獨立作戰作用的。這下可好,蘇聯於1939年11月將組建的機械化軍就地解散,並將之分配給步兵軍做支援武器。而此時法西斯德國正在用坦克師橫掃西歐,傲慢的俄國人竟忽視這極為寶貴的現成的教材。


其實,在德國也有人提過類似於巴甫洛夫的論調,但在希特勒的支持下古德里安將軍堅持組建由多兵種組成的均衡優化配置的裝甲坦克部隊。同時克服困難,完成德國陸軍的機械化和摩托化使步兵和坦克能夠協同作戰,再加上航空兵的空中支援,由此便完成了德軍的機械化轉型。德軍認為裝甲快速兵團和航空兵及空降兵的立體配合作戰將在戰爭中起決定作用;德軍必須在戰爭一開始就投入裝甲快速兵團和航空兵主力來迅速突破敵方的防禦陣地,各兵種協調越充分戰果越輝煌。突破防禦陣地後,必須迅速向縱身推進、對敵軍跟蹤追擊併合圍敵軍的重兵集團。這便是德軍為之驕傲的「閃擊戰」。而蘇軍在1940年才將機械化軍重新恢復起來,但他們真正做到坦克和多兵種的出色的協同作戰則是1945年時的事了。同樣遇到的情況在兩國卻產生不同的結果,足見德國人開拓進取的精神也說明人們的觀念對於勝利是何等重要。


戰爭之初蘇軍盲目反突擊不是偶然的。在戰前,蘇軍如果說堅定的奉行什麼戰術思想的話那就是伏洛希洛夫元帥的「進攻」理論了。蘇軍總是自我感覺良好地認為一但開戰,憑藉蘇聯的實力就可以把敵軍擊退、不但可以禦敵於國門之外,還可以把戰火燒到敵國去。「英勇的以高度進攻精神培養的起來紅軍要在敵人的領土上作戰,不能把敵人放進俄羅斯的土地。」是當時很流行的想法。朱可夫元帥早就提出了大規模的戰略縱深的防禦配合有把握的反突擊是蘇軍制勝的法寶,可就是得不到足夠的重視。當德軍集中全國75%的兵力從各個方向攻上來時,蘇軍不僅驚慌失措不知如何有效防禦,而且在撤退中大部被合圍,正如科涅夫元帥所說「戰士們沒有退卻的經驗」。更準確的說戰爭爆發時大批一線主力部隊過於靠近前沿而又缺乏足夠的警戒和有力的火炮支援,大部分軍隊處於「無隊屬炮兵狀態」,所以導致一線部隊幾乎全部被合圍。要想消滅敵人就必須先保證自己不被敵人消滅,進攻必須建立在有效的防禦基礎上才是可靠的有保障的進攻。


斯大林同志相信伏洛希洛夫元帥的進攻理論在戰前蘇軍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但直到戰爭爆發仍然沒有準備好。他們首先沒想到德軍會打破一戰的常規,在第一天就投入如此眾多的部隊在各個方向展開進攻。雖然蘇軍擁有先進的裝備卻沒有普遍的裝備前線部隊更沒有就新裝備形成新的戰鬥力,戰士們即使有了新的裝備也來不及運用它。臨戰前20%的坦克在大修,47%的坦克正在進行或需要中修。火炮、防空武器和反坦克武器極為缺乏。彈藥只夠一個月之用。西部邊境軍區170個師和2個旅均不滿員。更可怕的是蘇軍缺乏獨立完備的國防通訊網致使最高統帥部反應遲緩,大量部隊在戰爭開始後仍在長時間等待命令、進而貽誤了軍機。對於敵人的主攻方向蘇軍統帥也判斷失誤,認為主攻方向在烏克蘭,因而把大批部隊集中在烏克蘭。實際上德軍的中堅力量在中央集團軍群,希特勒認為對白俄羅斯的進攻至關重要、而且目標直指莫斯科。後來蘇聯發現自己對敵人主攻方向判斷失誤又重新調整部隊進而使局面更為混亂。 總之,德軍的先進以及蘇聯和蘇軍自身存在的嚴重弊端導致了蘇軍在戰爭初期的死板和一潰千里。這一切說明一個國家一支軍隊必須時刻保持高度的警惕,對於軍人時刻都有可能爆發戰爭,敵人絕不會按照我們的邏輯行事。我們必須開拓進取、開發並運用先進的軍事理念,大膽、科學、合理地改革軍隊建設才可以頂得住考驗。而且,軍隊的戰鬥力是否強大必須通過實戰才能檢驗出來無疑是正確的,就像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戰也是檢驗戰鬥力的唯一標準。軍隊的強大與否不在喊不喊口號、不在表不表決心、不在穿什麼衣服、更不在老本有多厚,打得贏、不變質才是硬道理。

蘇聯以極為慘重的鮮血的代價交了學費才逐步遏制住德軍的進攻,不斷反思改進戰法並最終取得蘇德戰爭的勝利。正如基辛格博士在所說「斯大林和希特勒都犯過錯誤,斯大林錯誤地以為希特勒是一個理智的人,而希特勒錯誤地認為蘇聯這幫布爾什維克就快完蛋了,只要在大門上踹一腳它就會倒塌。雖然二人都錯了,但斯大林的錯誤可以彌補而希特勒的錯誤無法彌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奇葩看歷史 的精彩文章:

睡在監獄旁邊的大清王爺,被大家稱為鬼子六
原來楊業不是被潘仁美害死的,罪魁禍首是這個名門之後

TAG:奇葩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