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冒著被槍斃的風險,他拍攝了一個被404的地方

冒著被槍斃的風險,他拍攝了一個被404的地方

原標題:冒著被槍斃的風險,他拍攝了一個被404的地方


如果要選影史最經典的核爆炸場景,《奇愛博士》這一幕至少能衝進前三。



在冷戰時期,美蘇展開軍備競賽,爭相給對方加倍的「核震懾」。


所謂震懾,用奇愛博士的話來說,就是「一種讓敵人在發動進攻時,產生內心恐懼感的藝術」。

為了殺死這種恐懼,蘇聯製造了足以毀滅世界的末日裝置。


只要蘇聯遭到核打擊,末日裝置就會自動引爆。


就算死,也要拉全世界墊背。


電影誕生於1964年,現實在十年後驚人地復刻


1974年,蘇聯為了應對北約核突襲,真的開發了末日裝置Perimeter計劃(又稱「死亡之手」)


魚叔最近挖到了一部俄羅斯的核紀錄片,只能說,現實比想像中還要荒誕——


《第40號城市》


City 40



片名「第40號城市」是一個代稱,指的是蘇聯秘密製造核武器的一座城市。

為了嚴禁外人知曉,保證真正「絕密」,這座城市不僅沒有正式的名字,沒有在任何地圖上被標出,還採取了全封閉的軍事化管理。


除非有特殊通行證,否則裡面的人出不去,外面的人也進不來


網友@行所在 一語道破,知道404是啥意思了。



1946年,這座城市在冷戰中誕生,時隔70餘年,現在依然存在。


蘇聯解體後,它成了俄羅斯的核試驗地,依然高度軍事化,現在的名字叫奧焦爾斯克


這個地方,本國人都要多加迴避,更別提動機可疑的外國人。



伊朗裔美國導演薩米拉·格切爾冒死翻越了鐵柵欄,偷偷潛伏進這個國家軍事重地,並在當地居民的掩護下,把攝影器材偷運進城。


一旦被抓住,他們都將性命不保。

可以說,為了揭開一個國家的黑幕,他們拿命賭出了這部紀錄片


我希望你們能看到,


這些他們冒著危險告訴我的事實。



這部紀錄片聚焦的,不是《奇愛博士》里那些發動核攻擊的大國政客,而是在一線生產核武器的小人物。



為了發展核事業,蘇聯政府廣泛召集生產人員,一部分是精英物理學家,另一部分是普通老百姓。


但是,根據歷史資料顯示,他們加入這個隊伍,並不都是出於自願


有些人腦袋一疼,眼前一黑,醒來的時候已經懵了,我這是在哪兒?


他們被帶到「第40號城市」強制勞動。


有一位受訪者這樣形容自己的處境:


「我們已經習慣了像棋子一樣,他們把我們從一處挪到另一處,這是建設社會主義的必然過程,但對我們來說,這像一個集中營。」



想要從集中營里逃跑?可能性幾乎為零。


一切行為都在秘密警察24小時的監控下。


如果有人逃跑或者拒絕工作,就會被抓去處決,毫無掙脫的餘地。



更可怕的是,在埋頭幹活的時候,他們還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能隨便抱怨。


在「第40號城市」內,隨處可以看到牌子寫著:

禍從口出,別亂說話。



隨意言談,會引發間諜一系列活動。



這不是說說而已,你隨時都可能被釣魚執法


根據一名受訪者回憶,有一回,他的父親乘坐列車出去辦事,路上被一名陌生乘客纏住閑聊。


當被問到自己的住址時,父親謊稱自己是附近的車裡雅賓斯克市人。


後來,這名乘客下車時,回頭說:「你做的對,你沒有透露我們的城市。我們不接受賣國賊」



這個場景,是不是想想都讓人後怕?

更可怕的是,人們沒有意識到核輻射的危險性。


他們將化學廢料直接倒進附近的鈈湖,使鈈湖成了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地方之一。


附近的奶牛喝了河水,就會產出有毒的奶。


奶農將牛奶做成了乳製品,大大地增高了居民致癌的幾率。




當診斷出癌症的時候,往往已經過去了若干年。要知道,核輻射的潛伏期最長可以達到10年以上。


導演採訪了當地許多病患,包括工廠工人和他們的家屬。


謝爾蓋·基里洛夫稱,有一次放射性粉末撒了出來,他的父親遵循規定,直接用手收集粉末。


後來,父親在55歲時死於肺癌,而放射性粉末就是病因之一。


娜傑日達·庫捷波娃稱,核輻射還會影響到後代,她兒子的免疫系統天生存在缺陷,幾乎對任何食物都過敏。


另一個兒子,出生不久就得了嚴重的皮膚病,全身長滿了瘡痂,醫生卻查不出病因。



加林娜·瓦西里耶夫娜說,不僅丈夫和父母不在了,現在連兒子也先她一步都走了。


自己早就疾病纏身,死是早晚的事,只能到黃泉之下全家團聚。



明明核輻射會引發多種疾病,出版物上卻只能保留過敏症,這完全是欺騙民眾。



看到這裡,你可能覺得這個黑暗地獄不忍卒讀,但是紀錄片的鏡頭一轉,周邊景象竟然恰似天堂

請把它想像成國中之國,這裡配備了獨立的設施,學校、醫院、公園、博物館,生活所需,樣樣具備。


鏡頭隨處一拍,就是青少年在玩滑板,媽媽團帶著孩童遛彎,幸福感是不是看起來很高?





單看這些畫面,簡直是一個度假村,哪裡像什麼集中營?


在這裡,魚叔必須明確一下集中營的定義:「集中營是出於政治的原因,要求相關人員集中居住的特定區域,限制離開」


簡言之,定義集中營的是「自由不自由」而非「美麗不美麗」。


紀錄片團隊發現,許多居民已經為了「美麗」放棄「自由」。


雖然他們可能是生產末日裝置的一員,卻被灌輸這樣的英雄主義觀念:

我們是世界的救星,核保護盾的創造者。


那些放棄掙扎、專心發展核事業的人,會得到國家相當慷慨的回報——


可以免費獲得香蕉、牛奶、魚子醬…在物資匱乏的年代,這是鐵柵欄外的普通市民想都不敢想的。


有軍隊作為他們的庇護傘,在國際的冷戰陰影和國內惡劣的治安環境下,鐵柵欄里的生活反而是最安全的。


導演也感到五味雜陳,「他們好像住在動物園裡,得到了很好的照顧,卻不能離開」。




工作8年後,當他們第一次能自主選擇留下或者離開時,很多人卻為了豐裕的物質條件選擇留下。


直到今天,依然有十萬人在奧焦爾斯克生活,放棄自由,放棄健康,放棄更多人生的可能性。


魚叔不想否定他們對國家做出的貢獻,但看到這樣溫水煮青蛙的結局也不免感慨。


想起了反烏托邦小說《我們》的名句,「或者選擇沒有自由的幸福,或者選擇沒有幸福的自由,第三種選擇是沒有的」


那些選擇「沒有幸福的自由」的人現在怎麼樣了?



娜傑日達·庫捷波娃是當地的一位人權律師,她曾經高喊著:


你不關心那些鐵絲網嗎?


它侵犯了你的權力。


她號召人們聯合抗議,但響應的人並不多。


她建立了一個 「希望星球」的組織,官方說她違反了衛生部現行的準則。


她的房東要求停止租約,「我贊同你做的事情,我希望你繼續住下去,但是我接到電話,必須把你趕走」。


她被秘密警察審問,被指控從事工業間諜活動,密謀反對俄羅斯核工業。


(幸運的是,她和四個孩子獲得法國的政治庇護,在2015年離開俄羅斯)



關於核工業的重要性,普京這麼說:

這不是威脅任何人,這只是為了讓我們感覺受到保護。我們不需要用它,我們也不打算用它。當然,我們隨時準備擊退任何侵略。無論我們的夥伴國處於何種狀態,他們應該永遠意識到,最好別惹我們

為了獲得安全感,就理所應該犧牲人民的健康?


為了保住大國地位,就可以肆無忌憚地污名化人權鬥士?


這樣正義凜然的說辭不免讓人背脊發涼,魚叔還清楚地記得,2011年日本福島核電站發生過重大核泄漏事故。


當時,有些人不無誇張地擔心,鄰國飄來的雲雨會不會腐蝕我們的國土和身體?


異國的我們尚且如此擔憂,更別提身處核基地的居民,面對的是什麼非人的環境。


所以,應該肯定《第40號城市》的意義,勇敢地揭開了國家的黑幕,希望能幫助居民的人權失而復得。


片尾字幕更加震撼, 「第40號城市」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秘密城市;這些已知的秘密城市,又註定只是冰山一角。



為了安全感,失去安全。


為了阻止末日,製造末日。


這不是太荒誕了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獨立魚電影 的精彩文章:

又一部印度新片想改變國家,結果卻鬧出了笑話
了不起的女性片,每刷一遍都想起立鼓掌

TAG:獨立魚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