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宋襄公「蠢豬式仁義道德」背後的情非得已

宋襄公「蠢豬式仁義道德」背後的情非得已

原標題:宋襄公「蠢豬式仁義道德」背後的情非得已


宋襄公是春秋時期知名度極高的一位諸侯國君,也是一位頗富爭議的歷史人物。有人認為他仁義有信,極富有貴族精神;也有人認為他是假仁假義,愚蠢至極。毛澤東就曾說過:「我們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種蠢豬式的仁義道德。」 宋襄公在春秋時期高舉的「仁義大旗」為何成為「一代偉人」心目中的那種「蠢豬式的仁義道德」呢?我今天來分析一下宋襄公這種「蠢豬式的仁義道德」背後的情非得已。


首先,宋襄公為何要稱霸呢?周室東遷、天子式微,諸侯稱霸的時代來臨。但是稱霸是要憑實力的,而宋襄公時的宋國只能算是一個中等稍大點的國家,即便是比起鄭、魯這些中等大小的國家來說也不具備明顯的稱霸優勢,更遑論與齊、晉、楚那些大國爭衡了。



宋襄公的庶兄公子目夷也曾經勸阻宋襄公不要圖謀稱霸,認為小國圖霸將會自取其禍。但宋襄公為何不聽這良言忠告卻偏偏要做力所難及的事呢?這在於宋國是個內心很驕傲的國家,有過很闊很闊很闊的過去。但凡祖上曾經闊過人,莫不想恢復祖上榮光的,這個就跟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中的慕容復的心理一樣。宋國是殷商的嫡宗後裔,想當初周室也不過是殷商宇下的一鎮諸侯,可是自周武王伐紂滅商以來,主從易位至今也有四百餘年,宋人長久以來不但內心深處要承受失天下之痛,而且還要忍受各國人們的白眼(先秦時,黑宋國的段子特別特別的多,流傳於各國的精彩故事中十之七八都是以從前有個宋國人開頭的)。由此,宋人的心中滋味可想而知。而圖霸的話,一旦宋國確立了諸侯霸主的地位,宋人不但不再是各國人們口中的笑料,而且會成為諸侯們仰慕的對象,同時還可以收取小弟們的保護費,真是名利雙收,誘惑大大。


其次,宋國稱霸的機遇。自管仲病逝後,齊桓公的晚年就變得極度昏聵,其霸業已難維繫,舊有之盟國多受楚國的侵擾,私下裡多已與楚國暗通款曲。而在齊桓公死後,齊國五位公子更是為了爭奪君位,弄得齊國四分五裂、國力疲憊。而宋國是齊桓公多次會盟的盟國中的實力與地位僅次於齊國的第二大諸侯國,在葵丘之會上,宋襄公就接受了齊桓公委託他照顧公子昭(也就是後來的齊孝公)的囑託,這個託孤的同時,也給了宋襄公以遐想,是不是將霸業也委託給我了?值此齊國內亂之機,宋襄公便率領宋、衛、曹、邾國等四國人馬以武力護送公子昭回齊國即位,在齊人裡應外合下,公子昭終於順利即位了,是為齊孝公,但是齊國經此一鬧,實力卻大為削損,霸業更是難以維繫下去了。


既然齊國的霸業難以維繫,而自己不但對齊國的新君有擁立之功,而且跟齊桓公的革命友誼情長、資歷甚老、威望較重,儼然如齊孝公的老叔。更有北方大國--晉國因驪姬之寵而導致諸公子出逃,內亂長久未息,尚未用力於中原;西方的秦國偏居一隅,不與中原諸侯相通,更不必說;南方的楚國雖實力強大,但在中原諸侯看來畢竟還是蠻夷一般,不是華夏正根,而且齊桓公稱霸打出的「尊王攘夷」的口號,楚國就是所要攘的對象之一。所以,在宋襄公看來,當今天下能夠繼承齊桓霸業的捨我其誰呢?



第三,稱霸為何要扛出「仁義」大旗?一方面;實力使然,想做大哥,拳頭卻不夠硬,以武力招徠不了小弟,只好祭出「仁義」大旗。另一方面;周王室當初所封七十一國,周之同姓就佔了五十三國,其餘的十幾個國家也大都是分封給異姓功臣以及傳說中的古君王之後的,這些國家都是根正苗紅的。唯有宋國是殷商之後,是反革命分子的後代,所以使得宋國對「周禮」的態度更是小心翼翼,不敢輕易違拒周人所創立的「仁義」標范。第三方面;扛起「仁義」大旗與自身稱霸大有裨益,宋國雖是殷商之後,但宋國卻是周王室所分封諸侯中爵位最尊的,是唯一的公爵國,周天子待宋國國君不是以臣禮而是以客禮相待的。所以祭出「仁義」大旗會使得宋國稱霸諸侯顯得名正言順。第四方面;春秋時期的戰爭不像後來的戰爭那樣白熱化,春秋時期的戰爭是那種「討伐型」的戰爭,規模很小,沒那般殘酷,更講究「師出有名」,所以,祭出「仁義」大旗也並不像後人認為的那樣不合時宜。


第四,宋襄公稱霸的失敗。宋襄公想做老大,便頻頻向各諸侯發出會盟的邀請,可奈沒諸侯響應,想做大哥,沒有小弟那咋行呢?於是,宋人想出了辦法,藉助楚國的影響力發出諸侯會盟的要求。宋人的如意算盤是先花點錢請楚國以武力威逼諸侯們來參加會盟,而楚國是蠻夷之邦是不適合擔當華夏諸侯盟長的,到時候這些諸侯出於對楚國的畏懼還得擁戴宋國為盟長以對抗楚國的威脅。可是後來,在這場諸侯會盟上,宋襄公卻遭到了楚人的戲耍,不但霸主之夢落空,其本人亦被楚人所劫持。


至於,後來的宋楚兩國之間泓水之戰。很多人認為宋襄公是在這場戰爭中將愚蠢發揮的淋漓盡致。其實並不然,宋國是無論怎麼打都打不贏楚國的。當初,齊桓公會集八國軍隊都沒有敢對楚國下手;再對比後來的晉楚城濮之戰,以晉國之強,全力以赴,並會盟齊、秦兩大強國以對楚國之偏師(主力僅為若敖六卒),結果也是才打敗楚軍的左、右兩軍。而楚軍的左、右兩軍都是以楚國的僕從國軍隊為主,戰鬥力本來就不強,可以說楚國軍隊的實力也算得上是毫髮無損。



?

宋襄公的霸業在楚人背信劫盟後便已徹底落空,泓水之戰只能說是宋襄公的面子之戰了,宋襄公既已樹起「仁義」大旗,所以無論公子目夷怎麼勸應該趁楚人半渡而擊之還是趁楚軍未成列而擊之,宋襄公都是不好自扇嘴巴的,「仁義」大旗是宋襄公圖霸的唯一依託,既然這支大旗不管用,那也只能無可奈何花落去了。而楚人正是看穿了這一點和自恃佔據壓倒性的優勢,才公然敢在宋人的眼皮底下渡河的,不然以楚人上次背信劫盟的奸詐又何以愚蠢到給宋人趁楚人半渡而擊之和趁楚軍未成列而擊之的機會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聞知社 的精彩文章:

趙高篡改遺詔並不可信,令扶蘇自裁或是秦始皇本意
趙奢為何只贏了一仗,就能位列武廟?

TAG:歷史聞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