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推理小說書名恩仇錄……

推理小說書名恩仇錄……

阿加莎·克里斯蒂1939年的作品《無人生還》,是推理迷如雷貫耳的巨作。但是,大家是否知道此書有兩個書名?在英國老家叫它做《Ten Little Niggers》;飄過大西洋來到美國後,它卻變成《And Then There Were None》。其中究竟有何原因?難道大西洋擁有神秘的魔力,能令經過的東西改名換姓?

受害者知多少

事實上,不單是克里斯蒂的小說,其他作家的作品也難逃改名換姓的命運。英國老字輩的推理名家Michael Innes,他的《Death』s at the President』s Lodging》來到美國竟變成《Seven Suspects》。這個名稱好在哪裡?起碼,它提示了兇手是書中的某一個角色。從結果論來看,它的確引起一些老美的注意。另一個英籍推理女傑奈歐·馬什,她有一部極受推理迷愛戴的名作《Surfeit ofLampreys》,在美國也改頭換面為《Death of a Peer》。很明顯的,這個新書名並未改得有多出色。

從上述兩個例子來推測,或許,美國人民從英國歷史中,原來學到的是要愛護國家領導人,因此將「總統之死」之類的相關字眼全部改掉。只不過令人不解的是,引起尼克森下台的水門事件,為何仍會爆發開來。

延續40年的棺材風波

如果反過來看,從美國飄洋來到英國呢?嘿,情形也差不多。拿狄克森·卡爾1935年的《The Three Coffins》(《三口棺材》)為例,硬生生被自認有文化水準的英國人改為《The Hollow Man》。原本美國版本分成三大章節〈First Coffin〉、〈Second Coffin〉、〈Third Coffin〉,立意一目了然;結果到了英國便沒頭沒腦地跑出三副棺材,雖然Carr在書上已註明這是一部「不可能的犯罪」的推理小說,不過仍引起許多不滿的爭議,甚至有讀者要求修改第十七章的內容。這些後續發展真是始料未及啊!

圖為卡爾的《三口棺材》

沒想到約40年後,這場「棺材風波」還餘波盪漾。1973年,英國作家Gwendoline Butler以牛津維多利亞為背景的《A Coffin for Pandora》,居然被紐約書商更名為風馬牛毫不相干的《Olivia》;更甚的是,他的下一部作品《A Coffin for the Canary》,也難逃厄運而變成《Sarsen Place》。這個事件在英國人心目中,被認定為老美替40年前的卡爾報一箭之仇,Butler的「棺材小說」其實只是代罪羔羊。

神聖不可侵犯的美國「股市」

對英國人來說,或許「棺材」是個禁忌;那對美國人而言,他們最忌諱什麼?答案是「股市」。此案例發生在1935那年,Georgette Heyer的小說《Death in the Stocks》來到美國,天啊!這個書名對老美簡直是晴天霹靂,他們腦子裡浮現的第一個念頭是:華爾街股市死了人,那豈不是要崩盤?他們壓根想不到,Heyer選用Stock指的根本不是股市,而是中古世紀的木製處刑示眾台。結果此書不但死罪難逃,連活罪也不可免,好好一個書名就變成《Merely Murder》。這也是老美對英國作品處理不公的個案之一。

行得改名坐要改姓

不過,這裡還有更悲慘的例子,這次的受害者是英籍作家June Thomson。Thomson在處女作《Not One of Us》中創造了來自東盎格魯族的警探Finch。在她下一部作品《Death Cap》里,Finch依舊是破案如神的主角。此書在1977年被引進到美國,這回書名相當幸運地沒被強迫更改,但出版商Doubleday以含糊曖昧的理由(Thomson根本聽不懂!),硬是把Finch改名為Rudd。於是這名神探有了另一個分身:在英國名叫Finch,到了美國卻叫做Rudd,其實都是同一個人。如此真是莫名其妙!

來源:推理PLU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推理人生 的精彩文章:

偵探小說VS犯罪小說

TAG:推理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