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早年流亡,中年稱霸,晚年凄涼,齊桓公的悲喜人生了解一下?

早年流亡,中年稱霸,晚年凄涼,齊桓公的悲喜人生了解一下?

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周王室已經衰微,失去了號令諸侯的能力。各諸國之間為爭奪土地、人口和對他國的控制權,紛紛展開了你死我活的鬥爭。在那個群雄並起,風雷激蕩的時代里,擁有實力的君主相繼崛起,並依靠文治武功創建起自己的霸業,先後誕生了五位霸主,史稱「春秋五霸「。

齊桓公,作為春秋時代第一個稱霸的諸侯?他的霸業是怎樣建立起來的?經歷了怎樣的艱難曲折呢?今天,寒蟬帶領大家撥開歷史的迷糊,一起走進齊桓公的悲喜人生。

齊桓公姓姜,字小白。他的哥哥齊襄公是一位昏庸的君主,居然和成為魯桓公夫人的妹妹私通,進而殺死各路皇宮,最終引發了齊國的動亂。公子小白在輔臣鮑叔牙的陪同下逃到了舉國。公子糾逃到魯國。等動亂平息後,齊國的貴族分別向公子小白和公子糾發出回國繼位的信息。為了趕在公子小白之前回國繼位,公子糾的輔臣管仲親自帶隊埋伏在小白回國的路上。等到公子小白路過的時候,管仲一箭射中公子小白腰帶銅製的帶鉤。公子小白便將計就計,裝死騙過了對手,趁機趕在自己兄弟的前面,搶先登上國君寶座,是為齊桓公。

然而,繼位後的齊桓公,卻開始了一系列莽撞的行動。為了報一箭之仇,他起兵攻打魯國,迫使公子糾自殺。公元前684年,也就是他即位後的第二年,盛氣凌人的齊桓公再次發兵攻打魯國,慘遭失敗。隨後,聯宋攻魯的計劃,又因宋國戰敗而流產。就在齊桓公接二連三遭到挫敗的時候,鮑叔牙向齊桓公推薦了一位有才幹的人,這人就是曾射殺齊桓公的管仲。

管仲,名叫夷吾。他父親曾是齊國大夫,後家道中落。為了維持生活,管仲做過商人,後從軍,是鮑叔牙的好友。鮑叔牙勸說齊桓公化解舊怨,禮待管中。於是,齊桓公重用管仲,改革內政,發展生產,積蓄國力。在這期間,齊國文武並用,一方面消滅鄰近小國,擴大領土,震撼其他諸侯國;一方面調解諸侯內部矛盾,提高齊國威望。公元前679年,齊桓公召集宋、陳、衛、鄭會盟取得成功,齊桓公開始稱霸。到公元前667年,在制服鄭國後,齊桓公召集魯、宋、陳、衛、鄭、許、華等國軍,在宋國會盟。這次會盟,周天子的代表召伯以天子的名義向齊桓公授予侯伯的頭銜,從此齊桓公便成了名副其實的霸主。

然而此時中原華夏諸國,卻面臨著南方強盛起來的楚國與北方的戎狄兩面夾擊的危急,邢、衛等國形勢危急。這就是所謂的「南蠻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面對華夏諸國的共同威脅,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採取先北後南的戰略方針,開始了征討。公元前663年,齊桓公率軍,大破山戎,解除山戎對燕國的威脅,接著進軍消滅了位於今河北唐山一帶的孤竹國,把開闢的土地都送給了燕國,又把部分戰利品送給了沒有出兵的魯國,陳列在周公廟裡。此後齊國出兵擊敗敵人,救邢國於危難之際,幫助衛國復國,使「邢遷如歸,衛國忘亡」。面對南方楚國咄咄逼人的攻勢,公元前656年,齊桓公聯合魯、宋、陳、衛、鄭、許,曹等八國組成聯軍南下,一舉消滅親近楚國的蔡國,並奪取楚國邊境小城召陵,並在召陵舉行了一次會盟,暫時阻止了楚國北上的勢頭。其後,齊桓公與諸侯一起平定周王室內亂,扶持公子鄭為天子,也就是周襄王。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召集各路諸侯,大會於葵丘。周天子也派人參加了這次會盟。齊桓公的霸業達到頂峰。至此,經過近30年的苦心經營,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先後主持了三四武裝會盟,六次和平會嗎?還輔助周王室一次,啟辰,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公認的霸主。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齊桓公的晚年卻過得相當悲慘。公元前643年,齊桓公患有重病,卧床不起,他的三個寵臣易牙、豎刁和公子開方城市裹挾齊桓公的兒子們作亂,把桓公幽禁在冷宮,門前築起了一道高牆,斷絕了與外界的一切聯繫,連飯也不許送,桓公靠著屋檐流下的雨水苟延殘喘。

據說有一婦人翻牆進入桓公的住處,看到桓公已人非人鬼非鬼的樣子甚是可憐。桓公好久沒有看到人來,像見到救星似的求她:「給我一點吃的吧!」婦人說:「沒有呀。」桓公說:「給我一點喝的吧。」婦人說:「沒有呀。」桓公說:「怎麼會這樣呢?為什麼?」婦人說:「易牙、豎刁和開方互相勾結作亂,他們把你囚禁起來,外面築起高牆,堵塞了宮門,不許任何人進來,他們正在爭奪權力,哪裡來的吃喝呢?」至此桓公才如夢初醒,連連嘆息沒有尊重管仲的臨終遺言,居然重用了這三個奸佞小人。於是他用衣袖遮住自己的臉,悲慘地死去。

易牙、豎刁等人只顧扶持公子爭奪王位,一代雄傑竟被活活餓死,他們依然不管不問。桓公死後,遺體整整停放了六十七天無人收殮,屍體腐爛臭氣熏天,綠頭蒼蠅滿宮飛舞,蛆蟲到處亂爬,一直爬到宮外。

一代霸主齊桓公晚年竟如此悲慘,真令人哀戚不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寒蟬故事 的精彩文章:

TAG:寒蟬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