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淺讀莊子·天道之一:莊子為何推崇虛靜、恬淡、寂寞、無為?

淺讀莊子·天道之一:莊子為何推崇虛靜、恬淡、寂寞、無為?

因此在《莊子外篇·天道》中,莊子再次強調,應當尊天道而棄人道,不在細枝末節上受累,不讓自己的生命因「世俗」之末而受傷。那麼,該如何做到這點呢?

君道效法天道,無為而貴;臣道拘泥於人道,有為而卑。意思是說,凡是符合天道的,無論是君道還是臣道,都是高貴的;凡是拘泥於人道的,無論君道還是臣道,都是卑微的。莊子在《在宥》篇曾說:「無為而尊者,天道也;有為而累者,人道也。」正是此意。

因此在《莊子外篇·天道》中,莊子再次強調,應當尊天道而棄人道,不在細枝末節上受累,不讓自己的生命因「世俗」之末而受傷。那麼,該如何做到這點呢?

空杯理論

社會上有一種心理學的理論,叫空杯理論,即將自己的內心進行歸零重置,恢復最初的平靜狀態,不受固有理論的束縛與糾纏,將自己的「心杯放空」,以便放入將要到來的與人的固有觀念不太相符的理論和認知。

莊子認為,在接受天道之前,同樣需要放空自我,做到「虛靜、恬淡、寂寞和無為」。

古語云「天道昭昭」,其實天道從未「昭昭」,特別是在經歷了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天道早已被儒、墨、法等各家學說的遮掩,成為了幕後工作人員。

「三軍五兵之運,德之末也;賞罰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禮法度數,形名比詳,治之末也;鐘鼓之音,羽旌之容,樂之末也;哭泣衰絰,隆殺之服,哀之末也。」這所有的東西,在莊子之前的古代,也是有的,但是古人卻從來沒有本末倒置,但莊子同時代的人,卻已經忘記了本末,捨本逐末,受「末學」的影響,拘泥於次而無法看到更大的「天道」,因此,莊子要求他的門徒,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虛靜,恬淡,寂寞而無為,讓他們放下目前所有的固執偏見,超越世俗所學,透過這些學問而窺見天道的玄機。

隱逸發端

那麼,為什麼一定要回歸天道呢?其實在之前的文章中庄子多有論及,,再次不一一贅述了。但這篇文中有一段論述,同樣關於天道,卻為後世的隱逸文化奠定了基礎。

隱逸文化是中國獨有的一種文化存在,強調人回歸山林,但又不僅僅是山水田園,如果讀完莊子這段話你就會明白,隱逸文化背後,除了縱情山水之外,還有更大的文化內涵。

在論及做到了「虛靜、恬淡、寂寞和無為」,一窺天道之後,莊子說到:「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萬物之本也。明此以南鄉,堯之為君也; 明此以北面,舜之為臣也。以此處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處下, 玄聖素王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閒遊,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進為而撫 世,則功大名顯而天下一也。靜而聖,動而王,無為也而尊,樸素而 天下莫能與之爭美。」也就是說,如果能夠一窺天道,那麼就可帝可王,可臣可民,可聖可賢,但是無論出於那種境地,都透露出了尊貴的氣質。在封建時代,帝王家天下,一言九鼎,很多人活著其實是沒有所謂尊貴感可言的,在帝王面前,終究只是一個隨時都可能被殺頭的草芥,而莊子對這些人的「尊貴」的承諾,正中下懷,讓他們能夠找到做人的尊嚴。這也是為什麼,隱逸文化雖然是在鄉間山水間成長,但在中國整個的文化史上,都透露出一種俾睨天下的尊貴氣質,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是窺見了天道的人。

天道至大

在莊子看來,天道才是最大的法則,而所謂仁義禮智信等,都只是末學而已。

「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義次之,仁義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賞罰次之,賞罰已明而愚知處宜,貴賤履位,仁賢不肖襲情。必分其能,必由其名 。以此事上,以此畜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知謀不用,必歸其天 。此之謂大(太)平,治之至也。」

所以,明大道,然後其他自然能夠各歸其位,各得其名,天下大治。如果捨本逐末,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那麼,天道不彰,雖然有賞罰利害之術來處世,終究如同建在沙灘上的城堡,一襲波浪就會將其擊潰。

明天道,才能處於世而超然於世,不被世俗所累,不為得失羈絆。

莊子的話,對你有什麼啟發呢?歡迎留言交流。

所以,明大道,然後其他自然能夠各歸其位,各得其名,天下大治。如果捨本逐末,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那麼,天道不彰,雖然有賞罰利害之術來處世,終究如同建在沙灘上的城堡,一襲波浪就會將其擊潰。明天道,才能處於世而超然於世,不被世俗所累,不為得失羈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江南笑笑生 的精彩文章:

淺讀莊子·天地之四:自習課

TAG:江南笑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