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什麼是真正的解脫?如何解脫?

什麼是真正的解脫?如何解脫?

一 .生命本來就不生不滅

除了覺悟的佛菩薩以外,各種生命都害怕死亡,那是因為眾生不了解生命的真相。

生命不是人們認為的有生有死,生命是不滅的,永不停息地循環在宇宙時空中。

如同水,水可以證明宇宙和生命的本性。

每當水分子表象滅亡的時候,其實它自然地、自動地蒸發(回歸)到天上,

從表象上看水沒了,但人們從來不認為水是死了,而是認為它蒸發化成了水蒸氣。

在天上聚積到一定程度,它又化成雨水落下來,水似乎又誕生了。

其實,它本來就沒有生死,只是永不停息地運動在水、氣、冰、雪霧的變化之中。

眾生也是如此,所謂生死,只是表象的一次陰(靈體)陽(肉體)分離、組合的變化過程而已。

這種變化的表象使你大腦形成了錯誤的意識,所謂有生有死,只是你頭腦和意識,怕死的也是你的頭腦和意識,真我從來沒有經歷過生死。

生命及萬物的本源是什麼?就是宇宙那個無形無象、無聲無息、無作無為、如如不動的本性。

生命是由陰(靈體)陽(肉體)兩種物質組合而成。生命的陰性物質是來自宙心發出的靈光(光子流)。

生命既然都來源於宇宙本性,那麼,說明每一個眾生原本就有佛性。

眾生來到這個世界,可是,在這個世界上,物質對精神的誘惑力太大,眾生誤以為這個世界的東西都是實有可得的。整天向外追求,久而久之,也忘記了自己原本就俱有的佛性,迷惑顛倒的久了,也和內在的真我本性失去了聯繫。

由於長期在紅塵這個舞台上遊戲人生,也忘記了自己原是為了發揮佛的力量,加持這個世界的使命,甚至否認佛的存在。

但是,眾生畢竟都有佛性,靈魂的深處儲存著過去的佛種,因此,萬事萬物都具有宇宙的真我本性。

為了尋找這個真我本性,所以眾生在找不到自己的本性之前,永遠不會滿足,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生活永遠不會滿足的原因。

但是,眾生不知道,他要找的那個真我本性就在自身之中,萬物皆有,本來早已俱備。

卻一直向著外界的方向,追求外面物質世界的東西,來填補內在永不滿足的空虛。

卻不知道,外面的物質世界只是本性中變現出來的妙有作用,是末而非本。

二. 境由心生-心的超越沒有時空限制

「心物辯證法」指的是物質和精神(心理意識)是互為存在,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並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的辯證關係。這裡的「心」是指「意識、心理、精神」。

心和物各有各的作用,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心可以轉境,境也可以轉心,就看你如何把握。

心隨境轉還是境隨心轉,是修行或不修行的分界線。

不修行的人則心隨境轉,隨波逐流,追逐物質利益,生命層次趨於下旋。而修行者則是把心定在本性上,身雖入境,但心不受物質利益所誘惑,心卻不被境轉。心若能定則境隨心轉。生命層次和生存環境皆趨於上旋。

所有的法界以及你在六道里的生存環境,都是隨著你的心識所轉化出來的。不同的心轉化為不同的時空,不同的法界,不同的生存環境,不同的正報和依報。

既然我們已經明白了心能轉境,否則,心必被境所轉。

我們想脫離苦海,不就是想轉苦海為極樂之境嗎?我們想脫離六道,不就是想超越輪迴之境嗎?

覺者為佛,不覺者為凡夫,「覺」是心的「覺悟」,而不是身和境的覺悟。這正是千門萬法修心為要的根本原理。

如果是上根器的人,僅一個「心物辯證法」就可使你頓悟,就可使你成就。成佛得道不正是心和物的轉化作用嗎?

修佛要超越三界,超越三界方證佛果。

三界指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眾生是以三維陽性物質為身,有肉質之身。色界是四維眾生,以光的形象為身體。無色界是四至六維眾生,連光體也沒有,只有意識存在。

欲界之欲是指財、色、名、食、睡五欲,以色慾為主。故古人講:「生我之門死我戶,幾個醒來幾個悟。如今不斷生我門,來生必入死我戶」;

要想解決出三界的問題,首先應明白三界是如何產生的。

宇宙本來就是一個整體,根本不存各種界的問題,只是因為眾生迷惑,心中自設障礙才有了「界」。

根據「境由心生」的原理,你心裡有多少障礙,你在宇宙中就自造了多少個界,你就被這些界障礙在界中而不得出離。

如明此理,要想出離三界,首先要在自心裡破除各種障礙,心中無障,境障何生?心中無障,三界何在?

佛家所謂的「頓悟」,即可謂:「一念之間,十地頓超」。

心的超越沒有時空限制,正是由於自心不能超越時間和空間等界的限制,才被障礙在時空三界之內。

如果悟透,超越三界的不是肉體,而是自心的超越。「十地頓超無難事,不歷僧祗獲法身」。因此,頓悟之後既可一念超越三界。

三. 什麼是真正的解脫?

所謂求解脫,修行人總是迷惑在肉體和靈魂的解脫上,真正的解脫,是要把你那真我本性從重重障礙中解脫出來。能超越三界的是真我本性,而不是肉體和靈魂。

常人所講的靈魂也只是本我的外衣,仍是物質(陰性)的。相對肉體來說,它似乎是真我,但相對本性來說,它只是真我陰性能量的外衣。只有見到真我本性才算徹底的解脫。

如果從肉眼的角度來看,所有的人似乎都在人道,但這只是表象。如果從神識的角度來看,每個人的神識卻在不同之道。

由於神識屬於陰性物質,其運行速度是超光速的,加上「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之原理,因此,平時貪心較重的人,其神識卻早已進入了餓鬼道;平時瞋恚心較重的人,其神識卻早已進入了地獄道;平時愚痴心較重的人,其神識卻在畜生道;相反,大徹大悟者,其神識已在佛道。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分析原理,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無論在哪一道並非指肉體,而是指心和神識。肉體雖在人道,但其神識卻可能在各道。例如,佛菩薩倒駕慈航來渡眾生,肉體雖在人或各道,但他們的心識卻始終在佛道上覺而不迷、如如不動。

(2)此理啟示我們,真正的解脫並非是肉體的解脫,而是心的解脫。肉體並非真我,因此,修行不是肉體成佛,而是心證到了真我本性而成佛。所以,那些執著肉體享受的人,是不可能修成佛的。

真正的解脫不是身離六道,而是心的解脫。真正的成佛,也不是身去佛國,而「是心是佛」。極樂即在自心,別無它求。

成佛得道者與世間凡夫雖然都具有真我本性,雖然都是同一個平等的法身,

但是,所不同的關鍵問題就在於「覺」與「不覺」,覺者為佛,不覺者乃凡夫。

比如我們人道中,表象上都是人身,同處於人道,面對的是同一空間,同一生存環境,但覺者為佛,不覺者為凡夫。

不覺者處處生煩惱,覺者時時大自在。

因此,覺與不覺,成不成佛都是自心,而不是以身在何道來判別。

佛說:「是心是佛」,而沒有說「身在佛國才是佛」。難道佛在六道里就不是佛嗎?

佛無論順其自然地進入哪個法界,哪個維層,對他來說都是一真法界。

他都依然是佛,都沒有任何分別和煩惱,也沒有任何障礙和界限,來去自如,無論到哪裡都是極樂。

其法身雖無處不在,但不動的只是那顆如如不動的心,他憑著一悟永悟而不再迷失本性。

四. 如何解脫?

1. 我執是悟道最大的障礙

那麼,要想見到真我,首先須忘掉肉體和靈魂這個假我。忘我就是要消除自我個性,只有消除自我個性,才能回歸平等的整體。

忘我是回歸自然的捷徑,忘我是成佛的前提。

生命如同水分子,隨時都在流動和變化,只要你沒有我執,這股水流自然會把你帶到生命的終極——大海。

在這股水回歸大海之前,所流經的一切旅途中,它曾有緣遇到一草一木,一沙一石,只要你不攀緣留戀,就不會被其所障,終歸大海。

如果水分子想在路途上停留,想執著和得到沿途的草木沙石,只是妄想而已,其實它什麼也得不到,只會障礙自己的自然回歸。

當然,水分子是不會動念攀緣的,因為它本身就俱有恆順眾生的佛性。所以,水分子可以在自然的流程中回歸大海。

但是,人卻不同,人執著於生命流程中的財、色、名、利,總想得到那些實不可得的東西。

因此,人們被那些假象障礙在回歸的路上,總在六道里轉來轉去,難以解脫。

一般層次較低的人判斷事物,完全是根據自己的利益,對自己有利的人和事就認為好,相反就認為不好。今天對我有利就認為好,明天對我不利就認為不好。這種標準是人道中最低層次的標準,是自私自利、我執深重的表現,是偏知邪見,尚不夠做人的標準。

對於修行人來說,如果不放下我執,何談修行?很可能就因這一個小理不通就障礙延誤你一輩子的修行良機,那才真是可悲、可嘆。因而,此理不可不明。

一些我執我見比較嚴重的修行者,往往把自己的偏知邪見誤認為是正知正見,而且長期按照自己的錯誤知見精進地修下去,結果是越修離道越遠,難怪古大德們常說:「地獄門前僧道多」。這裡所說的「僧道」並非單指出家的僧道,是泛指修行者。

我執」是站在自我利益和自我見解的角度上來分別一切事物,並執著於對自己有利的。對於不合自己利益和見解的事物和人,就會起反感,由此而產生種種煩惱。

我執——分別——善惡(好壞、是非、對錯)——取捨——執著——慾望——得失——煩惱

悟道最大的障礙就是我執。

你只要心裡還有我,還不能達到忘我、無我的心境,圍繞著我的一切都不可能放下。

有我就不可能平等,有我就不可能清凈,有我就是在執著個性,有我就失去了整體性,那麼,你就永遠不可能進入道。

2. 破我執, 眾生一體,同體大悲,由小我,大我到無我。

覺悟者是悟到了宇宙是一個整體,眾生是一個法身。而眾生只看到了表相上的個體,而且由我執產生了自私及不平等的心理。

在宇宙這個整體中,每一個星球都如同宇宙的一個細胞,每個星系都相當於宇宙的一個臟腑,它們與宇宙同步運行,同呼吸,共命運。

具體到眾生來說,你身上的每一個細胞、臟腑都相當於眾生。一個細胞就可以複製一個你,因此,你身上每一個細胞都是你,而不是有你有他。

如果某一些細胞,某個臟腑由於自私,只顧自己個體的利益而去傷害其它細胞、臟腑,受損傷的還是你自己這個整體。因為每一個細胞、臟腑都是相互依存,緣聚緣生的,而相對獨立的只是表相。

如同車輪的軸、圈、條、內胎、外胎,似乎是獨立的,但都是這個整體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們是一個法身,整體叫人,叫車輪,叫宇宙。

既然宇宙中眾生都是一個整體,如同一個人身上的各個細胞,它們必然是同呼吸共命運的。

每一個細胞都在無我的狀態中無私地為這個整體付出和工作,只有保證這個整體生存的前提下,每一個細胞才能生存下去。無論傷害了哪一個細胞或臟腑,都會使你這個人(整體)感到難受和痛疼,以至毀滅這個整體,難道不是這樣嗎?

一個人的死亡,也並不是全身細胞都產生病變,只是由於某個臟腑或器官產生病變,就造成這個整體的死亡。

因此,局部既是整體,每個細胞都互為存在,不可分割,充分證實了一個平等的真理——眾生是一不是二。眾生是一個法身,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我們的人體相當於一個小宇宙,身體內的每一個細胞都相當於眾生,

你能說哪一個細胞不是你自已?哪一個臟腑不是你自己?

每一個細胞都是整體的一分子,你能說哪個細胞好,哪個細胞不好嗎?

如果團體之間,個體之間都是站在自我的利益上,分出有他有我,都只顧私利,胃不為這個整體消化,心不為這個整體供血,腳不為這個整體走路,手不為這個整體工作,試想,這個整體能生存下去嗎?

在人的身體中,每一個細胞都在無私忘我地工作,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佛性,就是沒有自我,都是在為這個整體無私地付出,只有保證這個整體的生存,所有的細胞和臟腑才能生存下去。

因此,為整體就等於為自己。相反,只顧自己則破壞了整體,同時也等於在毀滅自己。

如能悟透了眾生平等之理,你就會以平等心關愛眾生,關愛眾生生存的這個大環境,不再為自己的私利、近利而損害他人和環境。

眾生都是「我」身上的細胞。因此,關愛眾生就是真正的關愛自我。我就是眾生,眾生就是我。這就是無分無別的平等之心。

佛法常講「同體大悲」,一般修行人很難真正理解,不悟明同體之理,是絕對不可能生出大悲之心的。佛菩薩正是悟透了這一真理,才能使平等心、大慈大悲之心油然而生。這種平等慈悲之心,不是可以學來的,是悟道後真智慧的自然流露。

宇宙中的一切眾生,個體性越強,造業也越重,來世形成的生命層次也越低。

相反,整體性越強,越是無私忘我者,越靠近宇宙這個整體,其來世的生命層次也越高。

因此,修行人常說:「捨去小我得大我,捨去大我得無我,無我方為永恆我。」當你修到忘我無我的境界時,你就進入了「道」,道是永恆的,你在道中也同時得到了永恆。

修行分階段,不同階段有不同的標準和不同的法。

人道的標準是"小我「是「利己利他」,但不可損人利己,損人利己是三惡道的心因。而天道的標準是」大我「是「利他利己」,先利他後利己。」無我「是不再因自我而起心動念,一切隨緣不執著,清靜無為,順其自然。

從表象上看,利他利己與利己利他,只是顛倒了兩個字,但其內涵特別深奧。「順則凡,逆則仙,奧妙就在顛倒顛」。顛倒了什麼?顛倒了我與他的先後,顛倒了利益的取捨,顛倒了個體與整體的比率。

3.斷分別心

」分別心「是指站在自我利益和自我見解的角度上來分別一切事物,無論遇到、見到或聽到什麼事,都要以我的利益為標準,或者是以小團體的利益為準則分別個彼此、你我、對錯、是非和好壞。

由於我執,人們由站在自我利益的角度上,進行著細緻和執著的分別。一切習慣於以自我利益為判斷事物好壞、是非、對錯、善惡、取捨的標準。今天對我有利則判定為好事、好人,明天對我不利則判定為壞事、壞人。

多生多劫以來,人們就是這樣來判定事物的。人們就是這樣,被你自己錯誤的認識反反覆復地輸入的程序控制著,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習氣——分別心。

而由於分別,才使得我們這顆心產生了種種不安定。而成千上萬的修行人多生多劫未出六道,也正是由於這顆不安定的分別心。

一有分別就失去了它自然的本來面目,分別就是造業的起因。執著一個天堂,必然造就一個地獄;執著一個君子,必然造就一批小人。

錯就錯在不該去分別,分別就有執著,執著就是在製造收集業障,就失去了自然的本性。分別就是偏在了兩邊,失去了中道。

從本性的角度講,宇宙間一切事物都是平等無差別的。但一般人只看事物的表象不同,因而生出種種分別。

如果延著分別心的偏見走下去,自己就會製造出種種煩惱的程序:

分別——執著——撿擇——取捨——計較得失——煩惱——造業——病、災——生命層次下旋。

如果延著平等無分別心的道路走,其結果完全相反:平等心——無分別——無執著——無撿擇——無取捨——無得失——無煩惱——清靜無為——順其自然——真空妙用——大超脫——大自在——生命層次上旋。

從這兩個簡明的程序不難看出,哪一個才是我們應該走的正見之路。

修行就通過明理,破除我執,斷除分別。把那個一切從自我出發的心息滅,分別心沒有了,才能恢復自然,才能打開那個浩瀚的真我本性。

4. 立平等,斷分別,隨緣不執著,無為無不為。

萬事萬物皆因緣而生,皆有定數。

萬物平等:存在即合理,本無好壞。如人體的五臟六腑各有其功能,從自我角度去分別好壞就是分別心。個體做好自身就是對整體的最大貢獻。

萬事平等:一切事物的發生都不是無緣無故的,都是累生累世因緣和合的結果,一切偶然中都存在必然。

萬事萬物有前因必有後果,無一件事物只有前因而無後果,或只有後果而無前因,什麼因造什麼果。前事之因成為後事之果,此果又成此因,而達於彼事之果。

從一世看,有是非對錯;但從累世因果角度看,一切都是因緣果報,絲毫不爽。一切所發生的現象都是自然的,無可非議的。

萬事萬物都各有其作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起著相互襯托,充當對方背景的作用。因此,世界上沒有一樣事物是無意義的,因為它們都是佛性的顯現。如果你認為還有沒意義的事物,只能說明你尚未開悟,還在分別。

萬事萬物如一棵樹,如一台戲,需要枝葉花果的相互襯托,需要各種角色的相互配合。在一台戲中,反面人物演得越畢真,表現的越「壞」,才能把正面人物襯托得越「好」。宇宙間的一切都是自然的,不可缺少的。

萬事萬物平等無別,一切事物之間都是在起著相互襯托的作用,並無好壞之別。

你心裡不平衡,是你自己不正常,是你自己不能正確地認識和把握事物的整體和規律。外面一切事物都是平等的,正常的,不正常的只是你自己的心。

如果你能平等看待萬事萬物及十法界,你還有何分別?無分別則無慾望,無欲無求還有何放不下呢?還會有煩惱和妄念嗎?

當你平等心升起的時候,無執著,無煩惱,無妄念時,清靜之心也自然生成。

怎樣才算達到平等心呢?當你再看到所謂的「好壞、是非、善惡、對錯、丑美」等一切事物時,自心如同鏡子,只反映事物的本象,而不再分別好壞、是非、善惡等。

在你眼裡,所看到的一切事物都是正常的,自然的,無分別的。

不僅要這樣斷掉分別心,而且還要在無分別的基礎上,斷掉取捨和撿擇之念。如無取捨撿擇之念,還有何求?如無所求,還動何念?果能如此,你的心自然就會清凈下來。

因此,只有修出平等心,才能真正修出清凈心。

天地間出現的一切只是一種存在,它本身並沒有自身的屬性,你儘管去體會,去受用,但不要給它戴上對錯善惡的帽子。一有分別就失去了它自然的本來面目,分別就是造業的起因。

人們處於什麼生活環境,能做什麼就隨緣做什麼。在什麼境界,什麼崗位,就安心於此,隨緣而遇,隨遇而安。成語中的「安分守己」涵義很深。自己一生應得幾分,不可強求,安守本分則得到你命中即有的定數。若不安分,則連自己應得定分也會守不住,這是古人對自然的徹悟。

聖人有時也會努力,但不是強求,既隨緣做事,而又不求任何結果,這就是無為。無為就是清靜,清靜即是本性的特徵。

4. 最大的障礙--我執我見

最大的放不下就是「我執」。

古大德說:「成佛不難,放下既是」。但是,人卻有諸多的放不下。放不下親情,放不下錢財名利,放不下所執著的一切。而一切都是圍繞著一個「我」字。

一切都是我想得到的,我不願失去這些可以使我享受的即得利益。因此,悟道最大的障礙就是我執。

最難放下的是「我見」。

我見就是執著自己的見解,一切都認為自己的見解對,別人的見解不對,總不願恆順眾生,還是在處處突出自我的個性,當別人的見解與自己不同時,就生氣煩惱,並與別人發生矛盾和紛爭。但是他們卻不知道,這些對我見越執著的人反而離道越遠,這就是個性。

我執我見的習氣,這是一般人最常見的習氣。

由於執著自己的見解是對的,別人是錯的,而且總想強求別人都按照自己的見解、意願去做。當別人不符合自己的意願和見解時,則心生煩惱、怨恨,甚至發怒。人與人的矛盾,家庭的紛爭,社會矛盾的激化和動亂,都是我執我見所造成的。

我執我見是以我為中心,失去了整體性。個體性越強則離道越遠,整體性的比例越多離道越近。執著我見的人活得不僅累而且很苦。

這種我執我見者突出表現在對家庭親屬的矛盾上,問題出在哪裡呢?其根本原因是執著私情。

我曾經問這種人:「如果是別人和你的意見不一致,不聽你的,你會強求他嗎?你會因此而生氣嗎?」他說:「不會,如果是別人,勸他不聽,我就不管他了。」我問:「為什麼對自己家的人放不下,非要強求他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呢?

這是私情,是不平等心,是攀緣心,是強加於人之心,是控制人的慾望。為什麼不能把自己家的人與眾生一樣平等看待呢?這種想控制人的慾望是魔而非佛。這就是我們修行要改的最大習氣「 我執我見」。

如果把愛人和孩子看成是平等的眾生,聽與不聽都不會執著,不聽就應該立即放下,一切事盡心既可,不必執著結果。

而且一切事物的都是由累世因緣和合的結果,個人當下的努力只是眾多因緣其中之一。

決定干一件事,這個事該有什麼結果出現,都是定數。不要為任何事而焦慮,一切都是徒勞的牽掛,冥冥之中自有定數。

如明此理,放下對私情的執著,盡心盡責,但不強求結果。能改變就改變,改變不了就接受。

真正的開悟者不再執著私情、小情。只有放下小情、私情,平等地看待一切眾生,才能生大慈大悲之心。

古人造的「慈悲」二字道出了本性之內涵,「茲」是「此」的意思,「慈悲」二字就是「此心非心」,就是沒有心,不動心,平等無分別心,才是真慈悲。

5.隨緣、攀緣、執著和發願

隨緣的對立面是攀緣和執著。

隨緣是指隨順當下的因緣,依正知正見,啟用萬事萬物的作用,但不求結果。

攀緣是指當下因緣不成熟,起心動念要去做;

執著是指因分別心,而執著於事物的某個結果。

發願是在因緣成熟時,因覺悟發自內心,自然而然的升起的心愿。

如因明理,悟到眾生同體,起大慈大悲之心,心生大愛後發願: 願今生早日悟道,以普渡眾生,幫助眾生離苦得樂,早日成就作為生命的終極目標。

以老師講課為例子具體說明:

1、有同修請老師講課,這時老師去講課是隨緣;

2、如自己起心動念想去給大家講課,那是攀緣。

3、講課時一定要求每個人都能聽明白,是執著。

4、悟道後,發心有機緣為大家講課,幫助同修破迷開悟,這是發願。

如何在生活、工作之中,既隨緣又不執著?既做事又無為呢?

是在做事之前,事情未發生之前不去攀緣,不動念去想,不去想尚未發生的事;

是在做事中只管認真去做,但絲毫不求結果不求完美;要思想專一,不想他事。

是在做事後立即放下,不再想它。

只要把握好事前、事中、事後這三個不動念的原則,就是無為,就是雖然做事,但又始終處於無為之中。既不誤做事,又能保持清凈心。

事前不攀緣起心動念。事中儘力去做,不求結果,只管耕耘,不管收穫。事後坦然接受結果。

只有隨緣做事,而又不思善惡,不計得失,不求結果,不為回報,雖也做事,但清靜無為,合道而行。

佛菩薩們在做事的時候,從來沒有認為自己在做什麼,一切都是那麼自然而然地面對現實。

一切都是隨緣,從不勉強自己去做什麼,更不會強求別人去做什麼。他心裡沒有善惡、對錯、是非、好壞。但是,他所做的一切,包括喜、笑、怒、罵都是自自然然地合於道,都是本性的自然流露。

6. 佛教最高的修行方法 --「心的覺悟」

現在的修行,正是要你放下我執和習氣,逐漸減少你的個性。象水分子那樣,達到忘我、無我的狀態。這時你才是自然的,必然可以順其自然而回歸自然。

佛教最高的修行方法就是「心的覺悟」,而不在你做了什麼。

真正覺悟後,妄念也不妨礙修行。妄念剛起,即已覺知,妄念已轉為菩提。覺悟後可使你時時在警覺之中,一隻腳剛離道,已經覺知,立即收回,則使你時刻保持在道中。

那時,你才發現,你原來就在道中,道本來就在,何需去修去證?一切原本就包涵在自然之中,只是你過去離開了自然,迷失了自然的本性。能時時刻刻警覺自己的所作所為就是修道,就是在道中。

警覺不是努力改變,也不是創造,更不是執著於空的什麼都不幹。只是心上的時刻警覺而已。警覺什麼呢?警覺自己的每一個念頭不去分別取捨,這就能保持在道中。

無論做什麼,不要擔心失敗,也不要預想得到成功;既不思得,也不怕失;既不思善,也不思惡;即不思取,也不怕舍,那麼對你來說,條條大道都是自然通暢的,都能在自然中得到修行的成功。

如果你分別得失、善惡,執著成功、失敗,計較好壞、取捨,那麼對你來說,就必然存在50%以上的障礙和不通之路。

「念念反觀察分別」斷分別心,是高層次修鍊的「心中心」法。

不是口頭上說說而已,而是用最實質、最直接的方法斷分別心。並且斷在當下。既是在念頭剛剛起時,立即回想:「剛才的念頭是不是在分別?」如果是,立即停止不再往下想。久而久之,分別的習氣才能消除。這就是反觀內照,觀照自己,察覺分別,剪除習氣。

這種修法,是直接從第六識及第八識上修,不僅斷掉當下的分別,而且可以修改第八識里過去儲存的程序。因此,它是較高層次的修心方法。

念起不隨既是無念,而不是不生念頭。這正是佛經里所說的「不怕念起,就怕覺遲」。

只要念起時能警覺到,就沒有離道。如果念起不覺,隨之想下去,則已離道。

7. 煩惱即菩提

修行路上最大的障礙是煩惱和妄念,每個修行人都想斷掉它。其實,這依然是分別心。分別出「煩惱、妄念不好」,因此總想斷掉它。

佛曾說:「不怕念起,就怕覺遲」。「煩惱即菩提」,煩惱妄念的作用就是在助你證菩提。

當煩惱和妄念越多時,只要有警惕照覺之心,此時的智慧照覺越易顯現。所以,煩惱和妄念起的越多,覺知也越多。

久而久之,覺知代替了妄念,妄念就變成了覺知,煩惱一轉既是菩提,因此說煩惱既是菩提。

如果你已真正開悟,時刻照覺,即使酒色財氣都不會障礙你證道,它們的作用正是助你證道。

因此,煩惱和妄念猶如一塊黑板,菩提如同白字,白字需要黑色的背景來襯托,才能顯現出來,背景越黑,字顯得越白。

其實,在開悟者眼裡是沒有障礙的。所謂順境、逆境也都是凡夫以分別心分別出來的。對自己有利的事就分別為順境、好事;對自己不利的事就分別為逆境、壞事。

而在開悟者眼裡,已無我無他,何有順逆?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一切境都是幫我修行的助緣,來者不拒,順其自然。那些總想順境的人,認為順比逆好,其實還是分別心。

8. 佛與魔

許多修佛人認為自己是在修佛,凡是外界干擾障礙我的都是魔。甚至家庭親屬不支持自己修行的,也認為是魔,是外界的魔來幫自己磨性,開悟之後才會知道是自己錯了。

首先,魔是從哪來的,魔由心生。佛與魔同出一處,本心所現。

我們每一個人既是佛又是魔,當你的心清靜無為時,符合了佛性,此時你既是佛。當你的心煩惱、執著、偏執一方、瞋恨發怒時,此時你又是魔。因此,佛與魔都是你本性的顯現,完全取決於你的心。

繼而分析佛與魔的作用,當然他們也是相互襯托、相互依存、相互成就的作用。

修行人常講「小魔成小佛,大魔成大佛,無魔不成佛」。可見要想修成佛,必須魔來磨。

每個修行人都可以回憶一下,如果沒有病魔、災魔、煩惱魔、生死魔來磨你,你能被迫走上修行之路嗎?在你修行路上,哪一分清靜的產生,哪一分定力的成就,不是魔來助你的?相反,在你修行路上,心魔逐漸被降伏,在減少,又何嘗不是佛對魔的度化。

魔與佛都是你的心在相互轉化,當你中道行的時候,即顯現為佛,偏左偏右的時候即顯現為魔。

如能悟透此理,修行路上再遇魔時,就不會埋怨外境,明知魔由自心而生,心若平靜魔自滅,心若執著魔自生,一切都是自心的變現。

另一方面,當外界有干擾時,心裡很明白這是幫自己修定的助緣到了,不動心,不動念。如能把握好助緣之機,則未辜負魔的作用。

此時,魔轉為佛,在你眼裡,他是佛菩薩來度化你,而不是魔來干擾你,還會發自內心地感謝他。修行路上,正是這一次次地由魔轉佛的過程,才使你靠近了佛的本性。

當你眼裡看到人人都是佛,物物都是佛的時候,此時,你就是佛。此時你心中無魔,魔也就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當你眼裡看到人人、處處都是魔的時候,此時,你自己就是魔。

9. 放下萬緣是出離六道的前提條件。

如果還有一緣放不下,舍不掉,則會被此緣而縛,造下業因,來世必因緣而生,重轉六道,不能了脫。所謂萬緣放下,是要從心理上放得乾淨徹底。

攀緣本身就是分別心,分別出有好有壞,你才會去攀緣。佛說:攀緣心是生死的根本。

如何辨別攀緣心呢?

可從怨親的分別上看,放不下對親屬、親朋、情侶的執著過愛,放不下對怨家對頭的記恨,總是掛在心上。經常想過去的事,以後的事,未發生的事,與自己無關的事,擔心兒孫將來的事,甚至找別人算卦,看命問吉凶等等,都屬於攀緣。甚至做好事,度人也在執著攀緣,不知另一面卻是在造惡。

道是清靜無為的,攀緣則是有為,有為就是在造業,造下業因,將來必因緣而生。因此,只要還存有攀緣之心,就背離了道,就出不了六道輪迴。

10.「一法不見而又一法不舍」

萬法平等無別,該用哪一法就用哪一法,但又對一切法毫不執著。

「一法不見」是除不執著修行之法外,泛指對一切法、一切物、一切事都不執著,當看到任何事物的表相時,都不會被相所迷,都能直接看到它的本性是空,不執著一切事物,這才叫一法不見。

什麼叫「一法不舍」呢?就是在對任何法都不執著的前提下,對任何法又都不排斥。如對哪一法有執著,肯定對它的另一面就會排斥,這就有法可舍,有法可舍就還有障礙,有障礙就還不自在。

只有修出平等心,才能無分無別無撿擇,在這種心態下,該用哪一法就順其自然地去用哪一法,而又不執著一切法。這就是一法不見,而又一法不舍。這正是「道」的「無為而又無所不為」的圓滿特性。

因此,真正的大超脫、大自在是一法不見而又一法不舍。只有證到本性的人才能真正做到「一法不見而又一法不舍」。

真正達到一法不見而又一法不舍時,你已一無所求,你已經回到了清靜無為、如如不動的本性之中,你既是佛,佛既是你。

在遇到任何事物時,該做什麼就做什麼,但不再分別和執著事物,不再追求利益和結果。心裡很明白,我只是在用它的作用,而不想得到它。

心裡沒有分別,沒有取捨,沒有慾望,沒有得失,沒有成敗,那麼,無論得失、成敗,對你來說都是通達的,都是清靜平等的。這就是一法不見,一無所求,而又達到一法不舍。

這種生活境界是何等的大超脫,大自在。不是極樂,又是何處?

因此,覺者為佛,迷者凡夫。覺者當下就是極樂,迷者當下既是苦海,關鍵在於對宇宙真相的認識。

回想一下,佛教誨眾生:要「萬緣放下」,「隨緣不變」以及「順其自然」,不都是在讓你斷掉我執嗎?

佛怕眾生不肯放下,又點化眾生:「諸法空相,實不可得」;

佛怕眾又偏於空相,無法生存,故又明示我們「真空妙有」。

佛早就點得如此明確,讓眾生放下一切,順其自然,才能自然回歸。

但眾生就是執迷不悟,非要把自己看的那麼重,總想顯示自我,並想讓萬物都屬於自我。這就是不能回歸自然,不能成佛得道的根本原因。

大道致精緻簡,簡單的簡直使你不敢相信,只要放下我執,順其自然,即可自然成佛得道。

覺悟者悟透了宇宙的真相及本性,既隨緣起用萬事萬物的奇妙作用,而又絲毫不執著,不追求,一切都是順其自然。

既生活在世間,融合於世間,又超凡脫俗。是一種大超脫、大自在的極樂境界。

這就是覺悟的人,覺悟者既佛菩薩,不覺者既凡夫。

真正的大徹大悟者沒有自我,完全把自我融化在自然之中。無論入何道,無論幹什麼,心中卻一事無存,完全都是自然而然地面對現實。

從來不認為自己想要做什麼,也沒有認為自己在做什麼,他所做的一切都是隨緣,都在自然之中。

佛無論做什麼,都始終處於無為之中,因此,佛雖一法不舍地做事,但又時刻把握在空性的一法不見之中,雖隨緣做事,卻又不造任何業障。無論去哪一道,都沒有業因所掛牽,都在無分

無別、一真法界的極樂之中。佛可以改變宇宙的一切,為什麼又不去改變它呢?是眾生不願意改變,佛不會強迫眾生去改變,佛是恆順眾生,一切隨緣而順其自然。因為佛沒有自我,

有自我就不自然,不自然就有障礙,有障礙就沒有超脫,就談不上大自在。在佛眼裡,一切都是自然的,一切都是正常的,因此,沒有什麼需要他去改變。

眾生的本我從來沒有輪迴過,從來也沒有上過天堂或下過地獄。

參與輪迴的只是你的思想心理,你的習氣和慾望。這就是宗教里所謂的「業障」。

只要你去掉我執,順其自然,當你生命表象上死亡之後,你本性顯現的那個光團,將會自動地融入無際的本覺之中。

只要你心無善惡之分別,無我、忘我地順其自然,你的那團光都會自動回歸到本源中去。

五. 生命的意義就在於當下

一般修行者,都把生命的解脫希望寄託於死後,在真正開悟者眼裡只有當下,只有此時此刻,從不把希望寄託於沒有把握的死後或來世。

生命的意義就在於當下,那個終極的東西不在過去和未來,而是在當下,一旦瞬間覺悟,你將變成永恆的覺知,瞬間足以鑄就永恆。

當下對生命的那一頓悟就是終極,當下對萬緣的徹底放下既是解脫,當下一法不見既是如來,當下一無所求就是大自在。

因此,真正的修行者在修行路上絲毫不會懈怠,決不把精進推到明天,成功的希望就在於覺悟今生,把握當下。

========== END ==========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祈願: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人無病厄,富貴康寧;長壽好德,善始善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育萬物 的精彩文章:

2018年6月21-27日小康村傳統文化德育大講堂家庭倫理道德學習班正在招收中,敬請愛心轉發
人死後若有來世,為何不見有人回來報告?請聽佛陀的回答分享流通 功德無量

TAG:善育萬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