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物 > 逃亡日本後,康有為為何對昔日的好夥伴王照實行人身監禁?

逃亡日本後,康有為為何對昔日的好夥伴王照實行人身監禁?

作者:金滿樓

戊戌年中,曾以一紙上書掀翻「禮部六堂官」的王照在事變後迅速逃往日本,同行者為梁啟超,後到者為康有為及數名弟子。

不過,昔日同為維新陣營的這幾位在日本後,很快因為政見不和而分道揚鑣。其中,尤其以前禮部主事王照與康有為等人的矛盾為大。

王照最反感的是康有為的虛張聲勢乃至有意欺瞞,其在揭發康有為所謂「衣帶詔」時表示:

康有為刊刻的密詔並非真詔,而是來自康的篡改偽造。光緒皇帝密諭譚嗣同等四人,謂「朕位今將不保,爾等速為計劃,保全朕躬,勿違太后之意」,這表明光緒皇帝並不想與慈禧太后鬧翻,但康有為等人卻以此設定兵變密謀,以致事態大壞。

如今,譚嗣同等人已為變法獻身,死無對證,康有為得以任意篡改,而漩渦之中的光緒皇帝卻無以自證清白。康之做法,表面是在尊皇,實則坑害有之。

此外,康有為向外散布譚嗣同的兩封「絕筆信」,王照也直指其為偽作:「任公創辦《清議報》,大放厥詞,實多巧為附會。如製造譚復生血書一事,余所居僅隔一紙扇,夜中梁與唐才常、畢永年三人謀之,余屬耳聞之甚悉。」

從其思路來看,王照向日方揭發康、梁作偽的目的是為了防止近衛篤磨等日本顯要被康有為等蒙蔽誤導,以為「帝、後」矛盾真的不可調和,由此作出錯誤的判斷和舉措。

如其在筆談末尾所說:

「今兄(註:何人不明)在此證康、粱之為人,幸我公一詳審之,以後近衛公赴北京,亦必真知皇上與太后之情,方可調和,勿專聽一二人之私言為幸。」

康有為自稱奉詔,無非是為了自抬身價,其對王照的「異動」自是大為不滿。

其後,康有為等竟憑人數上的優勢而對王照實行人身限制,據後者自訴:

「康、梁等自同逃共居以來,陵侮壓制,及令照無以度日。每朋友有信來,必先經康、粱目始令照覽;如照寄家書,亦必先經康梁目始得入封。且一言不敢發,一步不敢任行,幾與監獄無異矣!」

在《興中會革命史要》一書中,陳少白也對此事做了如下記述:

「不久,康有為果然出來了,同時廳內還有兩個人,由梁啟超介紹,一個是直隸人王照,同是來避難的。

我們七個人圍著一張大圓桌坐下,王照他是坐在我的左邊,就對我說:『請你先生評評理,我們住在這裡,言語舉動不能自由,甚至來往的信也要由他們檢查過,這種情形實在受不慣。』

話還未了,康有為覺得不妙,就忿忿地對粱鐵軍說:『你給我領他到外邊去,不要在這裡羅唣罷!』梁鐵軍起來強拉著王照出去,我們就彼此縱談。」

由此可見,王照的自訴並非虛言。

王照與康、梁等人屢發衝突後,日方對此也頗感頭疼。

此後,日本輿論界也改變了對「中國維新派」的看法,其認為:

「中國變法過於急激,致誤大事」;「清國亡命者康有為無以死殉事之決心,其於此次政變前已得知消息,但不與其他同志相議而率先由北京逃出,在其同黨中評價不高。梁啟超乃康之弟子,雖尚年輕,但其改革之意見甚有條理,在對此次政變的態度上,尚有並不卑下之好評。」

對於王照,一些報刊的評價還比較正面:

「王照為禮部主事,此次來日之亡命者中,以此人氣品最高。王照離開北京之前,其同志雖頻勸其避難逃亡,但其挂念皇帝之安危,從容不追,大有臣子為王事而死之意。勸說王照並非易事,最後乃至強行拉扯,才使其漸漸離開京城。」

1899年,在清廷方面的壓力下,加之「康、王水火,慮生事端」,日本政府給予康有為九千元旅費,令其克日離境。

同年3月22日,康有為乘船離開橫濱,開始其歐美之旅。

在康有為離日本後,王照也不自安,其於3月25日致信日本外務大臣青木周藏,其中曰:

外務省諸位大人殿閣下:自客秋蒙友人拔救,入境以來,貴國憐護備至,救其三死,感戴之情,何可言喻。今康君赴他洲,照為駑下之質,坐食於此,萬難自安。

況照乃無志之夫,在北京時專以調和兩宮為務,得罪之由,亦不過因保薦康廣仁、梁啟超為顧問官耳。及來貴國,照亦從來未指斥藹太后之短,故北京亦無刺照之意。

今請貴國以後不必資給保護。照為一魚一樵,皆天皇與諸公之德也。且照無聲無臭,必不礙兩國交誼,謹此上聞,伏乞察諒。高山忠照 頓首。

高山忠照即當時王照在日本的化名。由於王照的態度相對溫和,目標沒有康有為、梁啟超那麼大,因而日方也沒有採取進一步的措施。

直到庚子年四月,王照才偷偷潛回山東,結束了流亡之旅。

參考資料:周敏之:《王照研究》、王照:《方家園雜詠紀事》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滿樓風雨閑讀書 的精彩文章:

乾隆紀年只用到六十年?太天真了,紫禁城裡用到了乾隆六十三年!

TAG:滿樓風雨閑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