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風語咒》的票房為何上不去?觀眾心目中的國漫之光究竟長什麼樣

《風語咒》的票房為何上不去?觀眾心目中的國漫之光究竟長什麼樣

《風語咒》的出現,讓中國觀眾意識到一件事:

想要等來國產動漫的「二次突破」,似乎還需要遠比我們想像的更為長遠的時間。

從數據上來看,《風語咒》上映四天,累計票房8357萬。

雖然與勢頭正猛的《西虹市首富》和戛納大贏家《小偷家族》撞檔,卻能穩定維持住票房前三的成績,算是很可觀了。

但從國漫歷史上來看,《風語咒》就顯得很中規中矩。

與16年的黑馬《大聖歸來》不同,《風語咒》早在上映之前,就已經火爆全網,甚至被很多人提前預測為:「18年國漫最佳」、「18年國漫爆款」、「新國漫之光」。

其受關注的程度,絲毫不亞於當年的《大魚海棠》。

也可以說,很多人對它的期望都是:拿著《大魚海棠》的好牌,打出《大聖歸來》的成績來。

而它之所以能夠背得起觀眾這麼高的期望,主要原因可以歸結為以下兩點:

1、《風語咒》強大的IP背景

《風語咒》改編自已經連載六年的中國魔幻武俠類長篇動畫《俠嵐》

要說《俠嵐》有多厲害?

早在六年前,它就已經應戛納電影節組委會邀請參加放映會,並且在當時就已經憑藉其成熟的3D技術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完美演繹贏得了國際媒體的認可。

最重要的是,還引起了動漫大國日本的強烈關注。日本最具權威的動漫媒體Animage曾這樣評價《俠嵐》:

中國憑藉自己的文化,做出了一部讓世界刮目相看的動漫。

甚至有日本網友表示:

《俠嵐》作為連載動漫,在篇幅這麼長的情況下,還能保持如此精良的製作水準,這在日本,或者是世界範圍內都是極為少見的。

而在國內,《俠嵐》不僅斬獲了各類動漫大獎,還成為了國漫迷們的默契暗號。

製作團隊秉持著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在片子里構築了一個極具中國特色的武俠世界,從故事到人物,從文化到立意,都是純正飽滿的中國江湖故事。

可以說,《俠嵐》是國漫界一部現象級的口碑之作。

並且它還從未在續集上撲過街,2014年之後推出的《畫江湖》系列,在豆瓣上也是部部高分。

有了如此輝煌的歷史戰績,觀眾自然對《風語咒》充滿期待。

做得好了,不僅可以讓行外觀眾眼前一亮,還能振奮國漫迷們的人心,是情懷和口碑的雙贏。

2、《風語咒》的海報宣傳

這張主畫面的海報作品,撩撥的就不僅僅是動漫迷們的心了。

濃郁的中國風,大膽渲染的色彩,上古神獸與背景氣息的完美融合,傳神更傳靈。

繪畫師對中國文化的精神自信,都從這幅奇幻又大膽的海報里,淋漓盡致得體現出來了。

不僅主海報,就連其他的這些概念海報,也都全部不失水準。

每一張單獨提出來,都是經得起觀摩的。

第一眼就溢滿屏的純正中國武俠風,甚至壓過了觀眾對技術的探求心。

如果按照映前海報的情況來看,《風語咒》大火,確實是必然事件。

只可惜,這反而成為了《風語咒》栽的第一個跟頭。

因為觀眾抱著對2D手繪「海報風」的期待去了影院,結果發現,電影的實際畫面,居然是這樣的網遊3D風:

千呼萬喚始出來的《風語咒》,揭下面紗第一眼給觀眾帶來的,卻是「被欺騙」的感受,失望分是一定要給的了。

但是,《風語咒》的豆瓣評分從開畫的7.5,掉到了現在的7.1,並且還有繼續往下掉的趨勢,絕不僅僅是因為「畫風」。

而且要說畫面和特效,《風語咒》其實並沒有太多值得詬病的。

從15年的《大聖歸來》、16年的《大魚海棠》、17年的《大護法》,再到如今的《風語咒》,國漫特效一直都在進步,人物臉譜化的情況雖然還未完全改善,但也在慢慢銳減。

哪怕是通過大屏幕,我們也可以看到人物的眼睛一次比一次有神了,頭髮絲也更有生命力了。

這就是為什麼開篇說到,國漫想要迎來「二次突破」,遠比我們想像中的更難。

「一次突破」是技術,「二次突破」就是價值觀了。

如今在中國,把技術做好已經不是一件難事,難的是:如何樹立自己的價值觀。這和我們要走文化自信的道路如出一轍。

軟實力的輸出,會比硬實力來得更快更迅猛。

在這個點上,好萊塢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如果你以為好萊塢是以特效稱霸世界的,那就太看低它了。

縱觀這些年的好萊塢大片,故事緊湊有序,立意深刻震撼,從來不「因大失小」,每一次都把美國文化輸出到極致和完美。

而特效,不過是他們在做好這件事情上的一件輔助工具而已。

《風語咒》的背景,看起來倒也確實是典型的中國文化了,但它和《大魚海棠》一樣,連故事都講不好。

故事講不好,自然無法輸出文化價值。

講得不客氣點,《風語咒》浪費了自己的「好背景」。

首先,要說明的是,希瓦很喜歡《風語咒》的兩個立意,一個是:立足親情,而不再是「愛情至上」。

尤其全片最為感人的橋段,也是為親情設定的:在幻化成羅剎的梅姐即將跳下懸崖的一刻,男主的一聲「媽」,響徹雲霄,完成了對整個故事的升華,把電影的淚點推向了極致,在場的很多人都落淚了。

GIF

另一個就是:打破階層,主角設定被「去天命化」了。

原本以為一定是「俠嵐天命」的男主,居然真的不是俠嵐。

這不符合影視作品的一般套路,導演旨在告訴觀眾:就算沒有天命,每一個平凡人也可以靠自己完成夢想。

這在平民百姓被「階層固化」的恐懼所支配的今天,絕對是一個美好的理想,也是一種暖心的鼓勵。

但不討喜的是,全片觀影下來,你很容易就感受到導演這種刻意「反套路」的手段。

且不說人物的轉變和升華都太生硬,男主的情緒和成長渲染都還不夠到位,就突然隔眼超神了。

成功來得太輕易,這顯然不符合草根文化的設定。

以及最能造成劇情硬傷的,是最後正邪較量的重頭戲部分:來得快,去得更快。

大boss被一秒制服,小反派說死就死。

本應該著重表現的高潮部分,卻被一筆帶過,直迎結局。這種節奏非但無法刺激觀眾,更讓整部電影顯得頭重腳輕。

不過最能體現導演「反套路」心態的,還是貫穿全片的「反套路」台詞。

男主角的一句「我是主角,我有主角光環,所以我肯定不會死」之後直接「跳入火坑」的橋段,實在讓人齣戲。

諸如此類的台詞不止一處,難免給人一種「劇情編不順當,段子來湊」的嫌疑。

這是很多「功能喜劇片」的共通點,生拉硬湊的段子和笑料,可以增加作品的娛樂性,但無法做到給故事的立意增色。

何況很多觀眾來看《風語咒》,都是沖著「中國武俠動畫片」來的,而不是「中國喜劇動畫片」。

用笑料鑲嵌台詞不值得批評,很多商業大片都是這麼做的,否則觀眾也不可能那麼痴迷所謂的「英國式幽默」或「美國式幽默」。

但重要的是故事內核。

中國的武俠歷史源遠流長:

裡面有俠肝義膽的英雄大夢;有堅韌不屈的草根成長;有可歌可泣的兒女情長;

更有一套豐富得足以出典籍的功夫史,裡面涉及的禪學、佛學,以及很多厚重迷幻的東方理念,都曾讓西方世界好奇和迷醉。

而這些,才是觀眾對中國武俠動畫片的訴求。

《風語咒》也並非不好,對於追了6年《俠嵐》的粉絲來說,製作團隊已經給大家交了一項優秀的作業。

但對於普通觀眾來說,《風語咒》還稱不上驚喜。

或許是改編自長篇劇集的緣故,導演想要的太多,而劇情表現卻還不夠完整,導致影片轉折生硬,結局倉促。

在這一點上,《風語咒》講故事的心態,其實還不如《大聖歸來》專一。

而且細數全球範圍內那些經典的動畫作品,也從來都不是靠技術取勝的。

我們會發現,像宮崎駿、今敏等大師的作品,首先一定是靠故事走出國門的,甚至連諾蘭大神的《盜夢空間》,都是啟發於今敏那部著名的《紅辣椒》。

而宮崎駿的《千與千尋》里故事的創新和諷刺,直到今天都為人稱道。

不可否認國漫一直在進步,但要像日本一樣,靠動漫傳輸本土價值,打開文化國門,還需要些時日。

時至今日,我們或許不應該再把技術作為目標,而是精神。並不是說技術不重要,相反的,技術是基礎。

只有在做好技術的基礎上,完成對畫面藝術的升華,對精神文化的呈現,才能成就下一部經典的國漫作品。

本文主筆|希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石電影 的精彩文章:

奇葩印度片再獲高口碑,這是世界電影史上首部關注大姨媽的電影!
徐崢新片被比《霸王別姬》,郝邵文翻拍老片,小飛流演尷尬大片!

TAG:青石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