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大部分人活在舒適區里,少部分人活在舒適區外

大部分人活在舒適區里,少部分人活在舒適區外

以為自己看到的就是全世界,只接收符合自己世界觀的東西,並滿足沉溺於這種安逸的舒適區,是我們最容易犯的錯誤。

每個人的選擇都是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做出的最優選擇。

並且,大部分人的最優解就是待在自己的舒適區。

所以,大部分人都是安全感的奴隸。

今年年初,唐山市宣布取消全市所有路橋收費站,讓許多誤以為有了鐵飯碗的人突然沒了飯碗。

「我已36,退休尚早,無一技之長,以後怎麼生活?」

「我把整個青春獻給了收費站,除了收費,我什麼也不會。」

「現在出去找動作,體力、腦力都拼不過年輕人,未來該幹什麼?」

收費站員工與上級領導對質(圖片來源:速曝微博)

許多員工哀聲嘆氣,無一同意。

那麼,該怪政府斷了自己的生活來源?還是怪國家智能技術發展太快?

其實,要怪,還是該怪自己。

為什麼這麼說呢?德卡先生已經給出了答案。

「他們窩在自己的舒適區,被困在自己固有的交際圈,認為人生就是這樣,生活就是如此。

然後,把一切歸咎在命運頭上。」

2017年蓋洛普的的一項調查數據頗具玩味——美國員工中只有1/3對工作有參與感。

數據恰如其分地描述了當下的一些社會問題——大部分人只是在混日子。

是啊。

我們習慣在熟悉的領域裡找安穩;

我們習慣在重複工作里潦草一生;

我們習慣在身邊朋友里獲取快樂。

久而久之,

我們只依賴這一種工作領域;

我們只依賴這一種工作方式;

我們只依賴原本身邊的朋友。

很多人都會有這種感覺:「每天無聊透頂,做著同樣的事情,接觸同樣的人。

想去改變,然無從下手,慢慢覺得生活成為了一種樊籠。」

作家拾遺說:「人類最大的愚蠢,莫過於在自己的舒適區自以為是。」

哪用什麼自以為是,怡然自得就已很恐怖。

豆瓣評分9.0的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主角安迪給許多人上了一大課——人生應不斷抱有希望。

但你是否注意到了裡面的一個小人物——圖書館管理員老布?

在獄中經歷50年風雨後,老布驟然獲得假釋出獄。監獄大門打開,老布走在街上。

兒時偶然才能見到的小汽車如今早已遍地皆是。

超市商品琳琅滿目,自己很多根本沒有見過。

上廁所必須向超市經理請假,否則不能自行解決。

自由,現實的社會,在老布眼裡,竟似沒有圍牆的監獄,比監獄的圍牆更可怕。

沒有親情、友情、愛情的日子。老布實在有些力不從心。

想過接著犯罪再次進監獄,終究於心不忍,選擇了自殺。

獲得自由的老布自殺,荒唐么? 一點都不!

體制化的生活,看似輕盈自由,實則最為致命。

福克納在《八月之光》中說:

「沒有足夠的個人自由,人就失去了個性;一個人一旦失去了個性,他也就失去了值得擁有或者是保持的一切東西。」

有些圍牆,能圈你一時;有些圍牆,卻能圈你一世。

19世紀末,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

把一隻青蛙投入40攝氏度的水中,青蛙會瞬間受不了水溫選擇從水中跳出來謀生,

可當把青蛙放在涼水中,隨後緩慢加熱,當水溫上升到青蛙所能承受的最高溫度時,青蛙再也未能跳出來。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溫水煮青蛙」的故事。

那麼,你看。這像不像收費站的工作人員以及老布?亦或是生活中的我們。

收費員是鐵飯碗,大部分人收費到退休。到老領著退休金,直至安詳老去。

老布在獄中受人尊敬,在所有的獄友當中都能吃得開。倘若一直在獄中,應也能安然離開。

可是,鐵飯碗總有打翻的那一刻,囚犯也總有出獄的那一天。

我們又該如何面對?

說白了,體制化的生活,讓你我習慣待在舒適區里而已。

知乎上有個話題饒有趣味——

現在競爭壓力這麼大,為什麼感覺新一代的農村孩子比自己的父輩更不愛學習?更沒有夢想?

最火的答案不是什麼現在階級固化嚴重,什麼農村和城市擁有資源差異太大的這類。

相反,答案表達的意思是這個社會太舒適了。

的確,15秒能刷完一個搞笑視頻;3分鐘能玩一把手機鬥地主;

10分鐘能刷完所有朋友圈;30分鐘能玩一把爆火的吃雞;

一部手機,只要有網路,能看盡世間所有。

「以為自己看到的就是全世界,只接收符合自己世界觀的東西,並滿足沉溺於這種安逸的舒適區,是我們最容易犯的錯誤。」

每個人的選擇都是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做出的最優選擇。

且大部分人的最優解就是待在自己的舒適區,所以,大部分人都是安全感的奴隸。

舒適區里的生活,正在漸漸侵蝕你我的靈魂。

暢銷書作家李尚龍,曾是北京某重點軍校的學生。

每天,大家穿一樣的軍裝,剪著同樣的頭髮,邁著一樣的步伐,做著相同的事情。

李尚龍說:「這樣的生活讓我有些恐慌。」

於是毅然決定退學,在東方英語當起了英語老師。

2015年,出版第一本書籍,便獲得了百萬級的銷量。

如今,更是出版多本書籍,還成為了導演圈的一員。

他說:「如果自己一直在部隊里,也許現在是一名軍官,但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在自己無法投入全部熱情的生活,我選擇放棄。」

每個人都喜歡待在自己得心應手的地方,畢竟這做起來毫不費力。但也當明白,越安全,即越危險。

狡兔尚知三窟,你我豈能不知?

俞敏洪在做新東方以前,曾是北大的一名專業英語的教師。

按他說的那樣:「這樣混下去,就可以變成一個副教授,然後在讀個碩士博士,就可以變成三級教授,然後北大也會給我低價買房子。」

聽著是不是很美好?

可惜俞敏洪並沒這麼做。他說:「人生有兩條路可以走。

第一:往廣處走。一會兒一輩子哪怕沒有什麼太大的成就,但是你可以走遍全世界。

第二:往深處走。可以讓生命泉水不斷的蹦出來,這也是生命成就。

俞敏洪選擇了第二條,隨後創辦了家喻戶曉的新東方。

如若俞敏洪並未走出北大,如今恐怕也只是一名教授。

北大教授那麼多,誰又能記得他?

正如他所說:「我知道人還是要進步,你不能說我就這樣了,因為人最怕待在某種舒適環境里。

從「中國煙草大王」到「中國橙王」。褚時健的人生可謂跌宕起伏,1999年因經濟問題鋃鐺入獄。

2001年 ,73歲的他保外就醫,2年後,他與妻子承包荒山種橙子。

終以「勵志橙」而重振聲名。

70多歲的老人,本該含飴弄孫,安享晚年,卻再一次用橙子震驚了世人。

康伯巴奇說:「當你遠離自己的熟悉的領域時,世界會變得更有挑戰,離開自己的舒適區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組織學教授安迪·莫林斯基寫過一本書《進化:如何成功突破舒適區》。

書中首先指出了阻礙我們前進的5大心理挑戰:真實性挑戰;魅力挑戰;能力挑戰;憤怒挑戰;道德挑戰。

通過研究案例教導我們如何走出不願走出的舒適區。

安迪說:「是否要待在舒適區,這是個選擇,是一個你需要好好考慮的問題,有一點你應該很清楚,那就是:

奇蹟會在很多地方發生,而不僅僅在舒適區。」

身邊的舒適區我們一眼能見。那麼心裡的呢?

最後,用一句馮慧文在《做那個把自己扔下水的人》里說的話結束此文:

「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的並不是一個方法論,而是走出內心舒適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牛人班 的精彩文章:

沒什麼大不了的
接受男生告白之前一定要三思

TAG:牛人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