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幾年前,大、小涼山地區出現了許多「孤兒村」,他們的生活令人心痛

幾年前,大、小涼山地區出現了許多「孤兒村」,他們的生活令人心痛

在擁有兩百萬彝族人口的中國最大彝族聚集地——大、小涼山地區,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孤兒村」。這些孤兒中的幸運者接受著隔代撫養,但普遍缺乏食物、營養和醫療。他們大多輟學並承擔繁重工作,身心受創。曾經被留守的兒童,如今可以稱為——身在故鄉,無可留守。(來源:財新網)

馬洛村平均海拔1900米,近九十戶人家中,一半以上是絕對貧困,還沿用庭院積肥的方法,居住格局為人畜混居。至筆者到訪,二十一世紀已進入第二個十年,村中尚未通電,做飯依靠柴火。(來源:財新網)

地處高寒不宜農耕的大涼山地區,冬天長達五個月,有成千上萬與馬洛村相似的,長期與外界隔絕的彝族鄉村。自九十年代起,這些村落與城市間開始「不安全無序流動」,伴隨著勞動力外流以及海洛因與艾滋病的輸入。(來源:財新網)

有限的教育,艾滋病,吸毒與販毒,包辦、買賣與等級婚姻,貧窮,拐騙人口,婦女健康(多性伴與性生活不自主),就業歧視,青少年犯罪等問題混合在一起,肆虐著這片古老的彝族聚居地。馬洛村的女孩大多輟學在家。(來源:財新網)

衛生條件不達標的醫院並非艾滋病失控的主要成因。一位彝族小夥子告訴筆者,他為了方便販毒,故意染上了艾滋病;一位彝族女性說,她的丈夫明知自己是HIV/AIDS攜帶者,還是堅持和她進行無防護的性行為。共用針具吸毒和多性伴的不安全性行為,讓病毒傳播徹底失去控制。(來源:財新網)

備受打擊的打工者們在試圖回歸記憶里的「故鄉」時發現,在他們同樣參與的外來文化衝擊下,涼山彝族傳統社會結構土崩瓦解,青少年教育缺失、行為失衡、價值觀扭曲。涼山地區新的社會規範難以建立。(來源:財新網)

畢摩,在諾蘇社會的宗教中佔有主導性地位,享有特殊聲望,曾經在彝族悠久的歷史中承載了極其重要的功能。畢摩被認為是靈魂和人類間的中介者,他們擁有專權,這同時也使得涼山社會結構中的各部分緊密結合在一起。(來源:財新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撩人的小姐姐 的精彩文章:

村民荒山種千畝大紅袍花椒,年收入300萬,採摘時節忙憨了
平陸一老人常年生活在地下,兒女叫都叫不出去,果然是神仙居所!

TAG:撩人的小姐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