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洞大開!江西農民用350斤糧食拼巨型曬秋圖,慶改革開放四十年
行走、體驗,發現,前院兒帶你感受旅行路上的好時光。夏天即將過去,秋天的來臨對於鄉村而言不僅僅是農作物的收穫,也會有來自鄉村的藝術創作。做為地無三尺平的江西婺源篁嶺古村,由於村中沒有較大的平地可以晾曬農作物,所以每年秋天就會在自家的牌樓上支起長桿,晾曬收穫的各種農作物,所以這裡最有名也是最好看的活動便是曬秋。【圖文;前院兒】
篁嶺,位於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東北部,是一座距今有600多年歷史的徽州古村落。做為依山而居的村落,層層的房子就如對面山上的梯田一半錯落有致,也因為獨特的地形條件,收來的作物只能擺在自家曬匾上,自然晾曬。
幾乎所有的農作物經過村中大媽們的巧手之後都能晾曬出來,柿子、辣椒、皇菊、黑豆,每一個曬匾中就是一種顏色,這樣獨特的農事活動近幾年也吸引著全國各地的遊客和很多攝影愛好者在這裡拍攝村中曬秋的場景。原來只是單純的晾曬作物,現在晾曬更是出現新花樣。
今年正好是改革開放40周年的日子,篁嶺上的大媽們在村中的一塊空地上,用自己種出的200斤稻穀、100斤朝天椒、40斤黑豆、10斤玉米粒拼繪出一幅長5.5米,寬4米的巨幅曬秋圖,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
5米多寬的曬秋圖都是大媽們一點一點自己慢慢「畫」出來的,這樣一副曬秋圖需要四位大媽一下午的時間才能拼出來,雖然費時費工,但對於篁嶺上的村民而言卻又非常特殊的意義。40多年的改革開放讓這個小村成為遠近聞名的中國最美鄉村,這其中的歷程是親身在這裡生活的村民才能體會的到的。
曬累了大媽們就在階梯上自己坐會兒,聊著天。40多年的時間,篁嶺可能不在像之前那樣是個破敗的村莊,如今全國各地遊客的到來也讓村民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好了,但是老傳統依然沒有丟掉,曬秋對於篁嶺上的村民而言如同端午、中秋時一個意義,是進入秋天最重要的儀式。
其實國內很多地方都會在入秋的時候做各種有意思的事情,比如北方喜歡在立秋時吃餃子,南方會在秋天來臨時進行食補抵抗季節交替給人帶來的傷害。篁嶺的入秋儀式竟如此特別,在你生活的地方,或者你到過的城市有這樣獨特的儀式或者活動嗎?歡迎在評論中留言告訴我們【圖文:前院兒】


TAG:前院兒 |